舍識用根、轉識成智是有差別的;用了根以後,根的能力要能起作用,否則就沒有那個智慧能力。你要留意,意識轉成意根,意根的能力要起作用,意根的智慧才會産生。現在你說開智慧了,那意根要能起作用才對,否則就不能說有意根的智慧;眼、耳、鼻、舌、身也一樣。我們一般說開悟、開智慧了,這時候是指六根皆起用;即使不能綜合起作用,至少也要能分別起作用。若連分別起作用都沒有的話,那就不算,不能叫開智慧。你慢慢地去體會到用辭的地方。
智慧的那種感受的能力很重要。什麼叫作對生命覺知的能力?生命存在這個世間,它有叁個基本條件:生存、安全、幸福。第一個要件就是要能生存,第二個要件是安全,有了安全以後,它需要有幸福感。
之前看過一篇報導,有個國中女生被爸爸打了一巴掌後,就負氣離家出走,在外獨自生活,偶爾也會寄些錢回來給媽媽。爸爸打了女兒後,想想女兒現在不知流落何方,便覺得很有罪惡感,愈想愈難過,後來就自殺了。女孩回來後,知道她爸爸自殺,也是倍感愧疚。你看看這是誰的錯啊?從這邊就可以看到,現在社會的問題很大,我們沒辦法期待廟堂諸公的政策推動來解決問題,這要靠大家來努力。所以我們一再地跟各位講,生命教育要趕快推動,很多人對于親子教育的問題不會處理。爸爸教育孩子應該也沒錯,可是孩子的反應他不會處理,自己又産生這樣的罪惡感,到最後去自殺了,家破了。這都是幸福、安全受到威脅。假如這個社會是很平靜、祥和,其實小孩子跑出去,那個爸爸也不會那麼擔心、那麼有罪惡感才對。
生存、安全、幸福這叁個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是連在一起的;這個基礎弄好以後,生命的本質、它本身會發揮作用。生命有個特質,它沒辦法跟大腦的作用相比,因爲大腦是對立來的,對立之下,它在追求某一個目標時,爲了達到那個目標,大腦可能會犧牲掉生命。大腦怎麼會犧牲生命呢?大腦應該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安全才對吧!事實上,很多時候正好相反。現代叁、四十歲的人,在奮鬥事業時會完全投入,往往事業成功了,卻把子女、夫妻感情、健康等等,全賠進去了。那事業成功有什麼用?這種現象很普遍啊!還有那種工作到過勞死、暴斃的,這都是被假像給蒙蔽了,因爲大腦太過貫注,所以生命相關的其它地方就照顧不到。
生命本身那個智慧的能力,也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他有微觀和宏觀二個面向。色身本身會有自己調整的能力,這是微觀的部分。比如,你覺得「我累一點的話會怎麼樣」,「累一點,會怎麼樣」就是相互牽動的關系,這是微觀的部分;身體本身會互相去調整,這個部分中醫比較重視。在佛法中修行的人,比較重視宏觀的部分,也就是生命本身在現實的生活裏,會去調整它跟外在的關系。比如它會感受到家庭哪裏不對,這時不要用大腦,生命本身自然會去調整。但是現代人完全失去了這個能力,所以要找婚姻顧問或專門機構來處理,這就很麻煩了。想想看,把生命、幸福的鑰匙交給別人,這不是很麻煩?連你都搞不清楚自己了,別人會了解你嗎?我們不是說這些心理學家講的都不對,但往往方向都弄錯了,因爲用的是外在存在的法,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生命本身具有矯正跟調整的功能,它自己會去調整。你看同樣住在一座山,各個生命體會自己去找適合生存的地方居住,老虎會去找山洞住,鳄魚一定跑去水邊住。爲什麼?動物有它的本能,會去找它所要的地方,會去調整它跟環境之間關系。但現代人都沒有那種能力了,道路一劃,所有的房子都是面對面,你就被框在那個地方,跳不出來,怎麼去找你要的?生命的本能便無法發揮出來。
我們做的訓練,就是要恢複你的生命本能;透過前面工程面的訓練,再透過奢摩他基本訓練,兩者一結合,本能恢複了,這就是開智慧。現在講開智慧,沒辦法從基本佛教教義那邊來談,因爲現在的人資糧道很不足。古代,也就是工業革命以前的人,他生命本能比較具足,所以基本佛教,他就直接講第二塊「住」那個地方,就直接告訴你怎麼入初果位,就是我們講凈識到初果,初果到四果向、四果位的過程。那個時代,整個社會沒有汙染,所以比較重視第二區塊。可是,我們現在真正要重視的是第一區塊,就是「資糧道」的部分,每個人這個部分要先調整好,才有可能進入第二個區塊。到第二個區塊,智慧要展開就容易。假如第一個區塊沒有整理好,就直接進到第二個區塊,所訓練只有技術面,那就很有可能會掉入四禅八定裏面,要想開智慧橫出叁界就很困難,這就是我們跟環境的關系。
所以要講覺,就要先了解智慧;有了智慧,你才能覺知,不然怎麼覺呢?怎麼知道有沒有感受的能力?比如,你從一個人聽話的表情、姿態,就可以知道對方有沒有把話聽進去、接受或不認同,或自己有沒有講錯話,生命本身具有這種反應的本能。同樣的,我們經過訓練以後,本來就能夠很正確地去作適當的反應。我們現在就是常常自己搞不清楚,所以才要修行、訓練,讓你的智慧成長起來,提升那種感受的能力。當你的生命水平逐漸上升,你跟人相處時,品味會不同,水平會不同。本來你會去爭的,慢慢地你會放下,逐漸要求自己應該有氣質,那就是開始調整了,也就是你的覺知能力提升了。其實你一定是感受到了,才會覺知,所以開始跟覺悟之前需要智慧,所以覺悟叫作佛,智慧叫文殊。所謂「文殊師利菩薩爲諸佛母」,是指智慧爲一切覺悟的根本,沒有智慧怎麼覺悟呢?它用形象來表達,就有文殊師利菩薩;沒有文殊師利菩薩,怎麼會有覺悟的佛呢?
雖然《金師子章》經文中,連一個佛菩薩都沒有提,但你從「覺」這個字,就可以看到佛、菩薩的存在。看這篇文章,若不帶一點佛菩薩的擬人化進去,這篇文章就變成哲學。我們身爲宗教者,就要有一點擬人化;但在中國又不能太擬人化,因爲儒家思想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敬鬼神而遠之。鬼神有沒有,儒者不去探討,但尊敬他;尊敬歸尊敬,可是會遠離一點。恭敬、尊重,但是不要谄媚,該如何就隨緣,這是中國傳統儒家士大夫的基本立場。因此,佛教到中國來,它的無神論很適合傳統士大夫的需要;也因此,法藏大師給武則天講的是純中國化的講法。他沒有講毗盧遮那佛,也沒有講證法身,也沒有講文殊師利菩薩,他用純理論的部分把它帶過去。你若是把它當哲學來看的話,那就被騙了,因爲這裏面有一種狀況是,它的人格化一直在運作。爲什麼我一直強調人格,因爲這一定跟你的人生、跟生命有關,所以強調從人格開始,而最後的那個成就,其實就是人格止于至善的成就。
語言就是很麻煩,我若是講這一部分,那一部分就沒辦法講,語言有所局限。同樣的,它從哲學、理論的角度,用理事來談的時候,就沒有提到法界、法身的問題了。其實,「事」演變到無礙的時候就是法界,「理」演變到無礙的時候就是法身,所以我們說法身等于法界。
這個時候,你從事來講到止于至善的時候,法身就到達止于至善。我們講的第二世界、第二生命就指這個。你問我,生命到達止于至善時是什麼狀況?就是毗盧遮那佛啊!毗盧遮那佛的法身、第二生命這個法身,他不是擬人化或不擬人化的問題,他本來就是個人,是個止于至善的人,而且這個人無形無相,因爲形相已經沒有辦法框住他了,而他在這裏面所具備的各種神通,是來自于六根。六根的圓滿,跟你現在所認知的完全不一樣,他不可思議,他有「人」的東西在裏面,但他一直讓你透過理性,把那個哲學的部分放下,可是他又有一套模式出來,這個模式我們稱之爲實踐學,有一個實踐的公式要你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這裏我們要再強調一遍,覺必須先有智,而智慧是一種感受存在的能力。有了感受存在的能力,生命就會産生自發性,這就是覺知;自發性一出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那是從六根起作用的。所以講「文殊師利爲諸佛母」,意思是說要先有智才能覺,擬人化你比較容易了解,但也因此就很多人拜文殊師利菩薩。我們不是說拜有錯,但若是不會拜,就會變成迷信了。「怎麼不會拜?就跪下去,翻蓮花掌……」是這樣拜嗎?你講的是儀式、是技術面,工程面的部分要去推動,也就是感受的能力——感受到生命本能起作用的部分。假設從零分開始,你這樣拜,就會一直成長。我們要提醒大家,你在實踐的過程中,假使感受到一些跟外面相應的能力,必須馬上放下,因爲那個能力要是會操作了,就會迷在那裏,那就別想成佛作祖了。神通感應一族的,全部要舍掉!一旦挂上去,你就下不來了。修行訓練的過程當中,會有一些相應的部分,但他不是目標,要弄清楚。修行,是以生命改造、成佛爲第一目標、第一要務,其它都是噪聲,不要讓那些東西來幹擾、障礙自己的成長跟成就,這是大家要留意的地方。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二 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 智慧→覺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