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识用根、转识成智是有差别的;用了根以后,根的能力要能起作用,否则就没有那个智慧能力。你要留意,意识转成意根,意根的能力要起作用,意根的智慧才会产生。现在你说开智慧了,那意根要能起作用才对,否则就不能说有意根的智慧;眼、耳、鼻、舌、身也一样。我们一般说开悟、开智慧了,这时候是指六根皆起用;即使不能综合起作用,至少也要能分别起作用。若连分别起作用都没有的话,那就不算,不能叫开智慧。你慢慢地去体会到用辞的地方。
智慧的那种感受的能力很重要。什么叫作对生命觉知的能力?生命存在这个世间,它有三个基本条件:生存、安全、幸福。第一个要件就是要能生存,第二个要件是安全,有了安全以后,它需要有幸福感。
之前看过一篇报导,有个国中女生被爸爸打了一巴掌后,就负气离家出走,在外独自生活,偶尔也会寄些钱回来给妈妈。爸爸打了女儿后,想想女儿现在不知流落何方,便觉得很有罪恶感,愈想愈难过,后来就自杀了。女孩回来后,知道她爸爸自杀,也是倍感愧疚。你看看这是谁的错啊?从这边就可以看到,现在社会的问题很大,我们没办法期待庙堂诸公的政策推动来解决问题,这要靠大家来努力。所以我们一再地跟各位讲,生命教育要赶快推动,很多人对于亲子教育的问题不会处理。爸爸教育孩子应该也没错,可是孩子的反应他不会处理,自己又产生这样的罪恶感,到最后去自杀了,家破了。这都是幸福、安全受到威胁。假如这个社会是很平静、祥和,其实小孩子跑出去,那个爸爸也不会那么担心、那么有罪恶感才对。
生存、安全、幸福这三个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是连在一起的;这个基础弄好以后,生命的本质、它本身会发挥作用。生命有个特质,它没办法跟大脑的作用相比,因为大脑是对立来的,对立之下,它在追求某一个目标时,为了达到那个目标,大脑可能会牺牲掉生命。大脑怎么会牺牲生命呢?大脑应该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安全才对吧!事实上,很多时候正好相反。现代三、四十岁的人,在奋斗事业时会完全投入,往往事业成功了,却把子女、夫妻感情、健康等等,全赔进去了。那事业成功有什么用?这种现象很普遍啊!还有那种工作到过劳死、暴毙的,这都是被假像给蒙蔽了,因为大脑太过贯注,所以生命相关的其它地方就照顾不到。
生命本身那个智慧的能力,也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他有微观和宏观二个面向。色身本身会有自己调整的能力,这是微观的部分。比如,你觉得「我累一点的话会怎么样」,「累一点,会怎么样」就是相互牵动的关系,这是微观的部分;身体本身会互相去调整,这个部分中医比较重视。在佛法中修行的人,比较重视宏观的部分,也就是生命本身在现实的生活里,会去调整它跟外在的关系。比如它会感受到家庭哪里不对,这时不要用大脑,生命本身自然会去调整。但是现代人完全失去了这个能力,所以要找婚姻顾问或专门机构来处理,这就很麻烦了。想想看,把生命、幸福的钥匙交给别人,这不是很麻烦?连你都搞不清楚自己了,别人会了解你吗?我们不是说这些心理学家讲的都不对,但往往方向都弄错了,因为用的是外在存在的法,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生命本身具有矫正跟调整的功能,它自己会去调整。你看同样住在一座山,各个生命体会自己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居住,老虎会去找山洞住,鳄鱼一定跑去水边住。为什么?动物有它的本能,会去找它所要的地方,会去调整它跟环境之间关系。但现代人都没有那种能力了,道路一划,所有的房子都是面对面,你就被框在那个地方,跳不出来,怎么去找你要的?生命的本能便无法发挥出来。
我们做的训练,就是要恢复你的生命本能;透过前面工程面的训练,再透过奢摩他基本训练,两者一结合,本能恢复了,这就是开智慧。现在讲开智慧,没办法从基本佛教教义那边来谈,因为现在的人资粮道很不足。古代,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前的人,他生命本能比较具足,所以基本佛教,他就直接讲第二块「住」那个地方,就直接告诉你怎么入初果位,就是我们讲凈识到初果,初果到四果向、四果位的过程。那个时代,整个社会没有污染,所以比较重视第二区块。可是,我们现在真正要重视的是第一区块,就是「资粮道」的部分,每个人这个部分要先调整好,才有可能进入第二个区块。到第二个区块,智慧要展开就容易。假如第一个区块没有整理好,就直接进到第二个区块,所训练只有技术面,那就很有可能会掉入四禅八定里面,要想开智慧横出三界就很困难,这就是我们跟环境的关系。
所以要讲觉,就要先了解智慧;有了智慧,你才能觉知,不然怎么觉呢?怎么知道有没有感受的能力?比如,你从一个人听话的表情、姿态,就可以知道对方有没有把话听进去、接受或不认同,或自己有没有讲错话,生命本身具有这种反应的本能。同样的,我们经过训练以后,本来就能够很正确地去作适当的反应。我们现在就是常常自己搞不清楚,所以才要修行、训练,让你的智慧成长起来,提升那种感受的能力。当你的生命水平逐渐上升,你跟人相处时,品味会不同,水平会不同。本来你会去争的,慢慢地你会放下,逐渐要求自己应该有气质,那就是开始调整了,也就是你的觉知能力提升了。其实你一定是感受到了,才会觉知,所以开始跟觉悟之前需要智慧,所以觉悟叫作佛,智慧叫文殊。所谓「文殊师利菩萨为诸佛母」,是指智慧为一切觉悟的根本,没有智慧怎么觉悟呢?它用形象来表达,就有文殊师利菩萨;没有文殊师利菩萨,怎么会有觉悟的佛呢?
虽然《金师子章》经文中,连一个佛菩萨都没有提,但你从「觉」这个字,就可以看到佛、菩萨的存在。看这篇文章,若不带一点佛菩萨的拟人化进去,这篇文章就变成哲学。我们身为宗教者,就要有一点拟人化;但在中国又不能太拟人化,因为儒家思想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敬鬼神而远之。鬼神有没有,儒者不去探讨,但尊敬他;尊敬归尊敬,可是会远离一点。恭敬、尊重,但是不要谄媚,该如何就随缘,这是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基本立场。因此,佛教到中国来,它的无神论很适合传统士大夫的需要;也因此,法藏大师给武则天讲的是纯中国化的讲法。他没有讲毗卢遮那佛,也没有讲证法身,也没有讲文殊师利菩萨,他用纯理论的部分把它带过去。你若是把它当哲学来看的话,那就被骗了,因为这里面有一种状况是,它的人格化一直在运作。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人格,因为这一定跟你的人生、跟生命有关,所以强调从人格开始,而最后的那个成就,其实就是人格止于至善的成就。
语言就是很麻烦,我若是讲这一部分,那一部分就没办法讲,语言有所局限。同样的,它从哲学、理论的角度,用理事来谈的时候,就没有提到法界、法身的问题了。其实,「事」演变到无碍的时候就是法界,「理」演变到无碍的时候就是法身,所以我们说法身等于法界。
这个时候,你从事来讲到止于至善的时候,法身就到达止于至善。我们讲的第二世界、第二生命就指这个。你问我,生命到达止于至善时是什么状况?就是毗卢遮那佛啊!毗卢遮那佛的法身、第二生命这个法身,他不是拟人化或不拟人化的问题,他本来就是个人,是个止于至善的人,而且这个人无形无相,因为形相已经没有办法框住他了,而他在这里面所具备的各种神通,是来自于六根。六根的圆满,跟你现在所认知的完全不一样,他不可思议,他有「人」的东西在里面,但他一直让你透过理性,把那个哲学的部分放下,可是他又有一套模式出来,这个模式我们称之为实践学,有一个实践的公式要你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这里我们要再强调一遍,觉必须先有智,而智慧是一种感受存在的能力。有了感受存在的能力,生命就会产生自发性,这就是觉知;自发性一出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那是从六根起作用的。所以讲「文殊师利为诸佛母」,意思是说要先有智才能觉,拟人化你比较容易了解,但也因此就很多人拜文殊师利菩萨。我们不是说拜有错,但若是不会拜,就会变成迷信了。「怎么不会拜?就跪下去,翻莲花掌……」是这样拜吗?你讲的是仪式、是技术面,工程面的部分要去推动,也就是感受的能力——感受到生命本能起作用的部分。假设从零分开始,你这样拜,就会一直成长。我们要提醒大家,你在实践的过程中,假使感受到一些跟外面相应的能力,必须马上放下,因为那个能力要是会操作了,就会迷在那里,那就别想成佛作祖了。神通感应一族的,全部要舍掉!一旦挂上去,你就下不来了。修行训练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相应的部分,但他不是目标,要弄清楚。修行,是以生命改造、成佛为第一目标、第一要务,其它都是噪声,不要让那些东西来干扰、障碍自己的成长跟成就,这是大家要留意的地方。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二 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 智慧→觉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