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三 学佛人的四个标准

  十三 学佛人的四个标准

  我们接着看「成菩提第九」的最后一句,「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它前面已经先定义,菩提是道、是觉。这个「道」,从因地看与从果地看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在菩提道上;也就是说,你从起站看跟从终点站看是不同的。从起站看,就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正觉,也就是成菩提。发菩提心并不表示已经成菩提,成菩提是菩提心已经圆满。

  「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究竟」有穷尽之意,也就是穷尽一切种智;当整个过程都走过了,这时便具有一切种智,「名成菩提」。「一切种智」是三智之一,又叫做一切相智,这是佛智,到这个地方总相与别相都通达了。

  佛的能力是做什么用,假如你从无神论的立场来看,会看不出来;倘若从佛是个人的立场来看,那就不一样。这个世间称为缘起法界世间,而佛是在一真法界里面,不会到缘起法界来。「佛到缘起法界来做什么?菩提正觉的佛是法身佛,法身佛常住菩提涅槃、常在一真法界,来这世间做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多人喜欢问,却又问不清楚的地方。佛不会是住在上面太热了,想一想,下来凡间喝口清凉的爱玉冰吧 不是啦,那是你想的。那么,他是为了什么因缘而来呢?

  佛是在一真法界,他在娑婆世界示现,有种种因缘,而这个因缘,就是《妙法莲华经》的「妙」,单单要讲这个「妙」,就要讲九十天,那对我们来讲,就变成不妙了。这个因缘的妙,不是我们大脑可思可议,所以它讲「妙」。这部分在基督教设定得很好,它说上帝要做什么,你不要问,那是上帝的问题。因为这部分我们的脑经用不上,那不是上帝的问题,而是整个法界因缘的问题。法界因缘不是大脑所能思辨,因为它的宏观是超越时空,跟你无关。虽然你在危难之时呼叫佛菩萨,佛菩萨也会慈悲哀悯的跟你相应,但那只是很微小的一小部分而已。

  从法身来看,他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达各个世界——不同的佛剎,不同的佛国度。而在什么时机在娑婆世界示现,什么时机应该入灭,他有种种因缘,这不是大脑所能知道。有一些行者、大德针对这个部分,就他所知道的把它归纳成好几条,这部分讲起来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事实上也不只这些。

  佛示现出来以后,不是给你看,他有一个住持时间;佛在世的那段期间叫住持,守护住这个世间。就悉达多太子这一生来讲,从他出家到成佛、入灭,示现守住的时间大概是五十年,半个世纪的时间住持。这是从化身的立场,你可以看到他从成道到入灭这段期间,经历了创立、守住、毁坏这三个阶段,但你看不到法身佛示现的部分。

  法身等于法界,这个世间在尚未毁坏之前,都属于佛的示现,佛所主持的。现在你生活着、尚未毁灭的这个世界,就是佛所住持的世界、所教化的国度。他示现成佛的那个时候,世界才开始吗?也不是,那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而已;这个世间从成立以来,他就开始在运作了,佛陀一再地示现,你看不到。你现在所看到的,只是经典所记载的这一段;「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有个悉达多太子,一生下来就会走路,然后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如果只看到文字这一段记载,那大部分都是迷信。乖一点的照着讲,不乖的就批判一通。批判的不对,照着讲的也不对,因为他只是示现而已。就像师子一样,它只是个相,假相,真正的部分不在这里。

  真正的部分是这个时代,从人类文明开始到人类文明毁灭——人类文明开始的时候叫做创立;到了这个时候通通叫住持、守护着;一直到文明毁灭结束——这都是佛的智慧所在。一个人也是一样,也是历经创造、守住跟毁灭这三个阶段,只是对于怎么创造、怎么毁坏,不清不楚罢了。怎么来?很无奈的来,怎么走的?很不甘心的走。那你说这一辈子苦不苦?佛来,是清清楚楚地来;走,是明明白白地走。我们都是迷迷糊糊地来,然后很无奈地走;若是可以明明白白地走,这就是修行人,那下辈子也会清清楚楚地来,然后再明明白白走,那样就是成就了。

  我们这辈子反正就已经这样迷迷糊糊的来了。那没关系,关键是现在你要弄清楚。「我为什么来这里?人生就是这样子吗?我们这样活着有意义吗?我以后要往哪里去?」当你开始这样探讨、摸索时,就叫做觉醒,发菩提心了。然后你开始奋斗、直到豁然大悟——我们是假设你这辈子就成就了——那你要离开这个世间,就可以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很无奈、很不甘心地走。你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具一切种智,虽也是成菩提,但成的是一个小菩提。

  「成菩提」是我们学佛的一个标的没错,但一般人不了解,听人家说自己开悟了就很高兴,这种「听到自己开悟很高兴」,就表示还没开悟啊。有没有开悟自己应该要很清楚,一定要人家说你有开悟才算,那一定还没开悟。有没有开悟,自己一定要知道,但是当自己不是很确定时,可以去验证,但求证的时候要很谦虚。可不要学永嘉大师的「一宿觉」很有名,他是知识分子,去见六祖慧能前,已然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因为看《维摩经》而发明心地,已经是很有成就。因为没有人印可,后来听慧能弟子玄策说「不妨到漕溪去看一看」,才去见慧能大师。一个非常高傲的徒弟,要来跟师父比高下,见面后,两个人在云端上打来打去,那我们这些在云端下面的,只是淋个落汤鸡而已,因为根本不知他们在打什么,高手过招啊!

  我们现在千万不要有那种慢心,自己有点成就,需要人家印证,那要很谦虚的,而且也不要人家一说你开悟,就高兴得要死,这都表示我们的成就不够穷尽,只是某一部分。所以我们每次在谈成就时,一定要谈佛陀十号,你要用那十个标准来看;当中可能有一、二个达到标准,但其它尚未具足,还要继续努力。如果只是达到一、二个,就停在那里,那就成了焦芽败种了。

  就一个行者来说,可能会小有成就,但要绝对避免慢心。因为有些人很认真地修学,但他有一点心得、成就以后,想跟别人分享,若是缺少谦虚的心,那个信心往往会不自觉地流于傲慢,这一点我们要留意。尤其是到达一个大阶段的成就以后,假如不留意,那就会很麻烦了。这时就不是谦不谦虚的问题而已,因为周遭会跟你「包牌」,你会被周围的软贼包了、给淹没了,福报、名声、舞台都给你,那就忘了我是谁了,这个就是慢心魔。慢心魔起来以后,他自己不知道,虽然也会一再地反省检讨,但他整个趋势都弄错了。修行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用功一段时间之后,验证这个阶段没错,再往下一个阶段前进;前进后再验证,每一个阶段都一再地验证。但走了几个阶段后,要是突然发现「哎呀,我全弄错了。」那时候就要大幅度的调整,要去闭关了。但我们很多人会将错就错,干脆错到底,那牛魔王就跑出来了。

  修行的过程难免会有错,错了再调整没关系,问题是你到底谦虚不谦虚、受教不受教?这是一个关键。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去求证自己走的路对不对,那就是:你是不是一步一步走上来?假如有人告诉你,运用什么技巧可以怎么样的话,那大概都弄错了,修行的技巧不是这样讲的。他一定是一步、一步,直到整个基本动作都很熟练时,这时可以有个技巧没错,但假如没有前面资粮道的熟练动作,而跟你讲综合运用的技巧,那没有用,因为用不上来。所以,修行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老实修行!你要一再一再地训练,不要找快捷方式,找快捷方式就会有很多地方都弄错。这部分,等我们讲行门的时候,再来谈这个部分。所以,你在成就的时候,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小区块而已。经文这里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就是全方位,因为他究竟具一切种智,全方位的成就,整个法界都穷尽了,这个叫入法界。

  入涅槃第十。

  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

  「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谈到这里是智正觉,就是法身的意思。从「能」的部分来看——师子代表「事」,金代表「理」;或者师子代表「相」,金代表「体」——也就是「相与体」二相、「事与理」二相俱尽了。

  这时,你就体会到前面所提的——师子跟金子、金子跟金性、金性跟自性、自性跟法性、法性跟本体、本体跟「那个」——全部消失了,「二相俱尽」,这时候烦恼不生,关键就在这里。法身是没有烦恼的,他没有烦恼的DNA,你要留意到。在修行的过程中,要先训练拒绝烦恼的DNA;凡夫则是有搜寻烦恼的DNA,所以有事没事会去找烦恼。修行没两下,就跑来问:「师父,你看我修的怎么样?」我要是说你「不怎么样」,那你烦恼就起了。「他一定是没修,才不懂我的境界,可是讲经又讲的蛮好的……。」你会自己去找理由、编故事,那叫做自寻烦恼!

  修行人不要找理由,与其找理由诠释你的行为,不如去拜佛。当你在为你的身语意三业做合理化的妄想时,不论是讲给别人听或自我安慰,都是在造业。「我那个行为应该没错……」或是想「我那样应该不对,应该要……」诠释的理由、对与不对都不要想。你就去拜佛、拜忏。你要是想:「我又没错,为什么要拜?」没错就不要烦恼,没错为什么会起烦恼?那就是业嘛!有业,你就拜啊!拜到不起烦恼,那个烦恼宿习的DNA就除掉了。

  生命体就叫做识性体,他很容易沾染烦恼,你要怎么样使他不沾染呢?那就要有防护罩、要有绝缘膜,那烦恼一上来,就会自己掉了,黏不上!娑婆世界有很多尘境,我们称为法尘——纯法尘是没烦恼的,我们一般带的是综合法尘——法尘是众生烦恼最多的一个根源,他会一直黏上去;有的是瞬间,就像瞬间接着剂「啪!」马上粘住了;有的是强力黏胶,黏上去就拔不下来。这时候无论怎么叫你转心、转境,…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三 学佛人的四个标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