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叁 學佛人的四個標准

  十叁 學佛人的四個標准

  我們接著看「成菩提第九」的最後一句,「究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它前面已經先定義,菩提是道、是覺。這個「道」,從因地看與從果地看是不一樣的,但都是在菩提道上;也就是說,你從起站看跟從終點站看是不同的。從起站看,就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正覺,也就是成菩提。發菩提心並不表示已經成菩提,成菩提是菩提心已經圓滿。

  「究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究竟」有窮盡之意,也就是窮盡一切種智;當整個過程都走過了,這時便具有一切種智,「名成菩提」。「一切種智」是叁智之一,又叫做一切相智,這是佛智,到這個地方總相與別相都通達了。

  佛的能力是做什麼用,假如你從無神論的立場來看,會看不出來;倘若從佛是個人的立場來看,那就不一樣。這個世間稱爲緣起法界世間,而佛是在一真法界裏面,不會到緣起法界來。「佛到緣起法界來做什麼?菩提正覺的佛是法身佛,法身佛常住菩提涅槃、常在一真法界,來這世間做什麼?」這個問題是很多人喜歡問,卻又問不清楚的地方。佛不會是住在上面太熱了,想一想,下來凡間喝口清涼的愛玉冰吧 不是啦,那是你想的。那麼,他是爲了什麼因緣而來呢?

  佛是在一真法界,他在娑婆世界示現,有種種因緣,而這個因緣,就是《妙法蓮華經》的「妙」,單單要講這個「妙」,就要講九十天,那對我們來講,就變成不妙了。這個因緣的妙,不是我們大腦可思可議,所以它講「妙」。這部分在基督教設定得很好,它說上帝要做什麼,你不要問,那是上帝的問題。因爲這部分我們的腦經用不上,那不是上帝的問題,而是整個法界因緣的問題。法界因緣不是大腦所能思辨,因爲它的宏觀是超越時空,跟你無關。雖然你在危難之時呼叫佛菩薩,佛菩薩也會慈悲哀憫的跟你相應,但那只是很微小的一小部分而已。

  從法身來看,他最重要的是能夠通達各個世界——不同的佛剎,不同的佛國度。而在什麼時機在娑婆世界示現,什麼時機應該入滅,他有種種因緣,這不是大腦所能知道。有一些行者、大德針對這個部分,就他所知道的把它歸納成好幾條,這部分講起來要很長一段時間,而事實上也不只這些。

  佛示現出來以後,不是給你看,他有一個住持時間;佛在世的那段期間叫住持,守護住這個世間。就悉達多太子這一生來講,從他出家到成佛、入滅,示現守住的時間大概是五十年,半個世紀的時間住持。這是從化身的立場,你可以看到他從成道到入滅這段期間,經曆了創立、守住、毀壞這叁個階段,但你看不到法身佛示現的部分。

  法身等于法界,這個世間在尚未毀壞之前,都屬于佛的示現,佛所主持的。現在你生活著、尚未毀滅的這個世界,就是佛所住持的世界、所教化的國度。他示現成佛的那個時候,世界才開始嗎?也不是,那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而已;這個世間從成立以來,他就開始在運作了,佛陀一再地示現,你看不到。你現在所看到的,只是經典所記載的這一段;「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有個悉達多太子,一生下來就會走路,然後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如果只看到文字這一段記載,那大部分都是迷信。乖一點的照著講,不乖的就批判一通。批判的不對,照著講的也不對,因爲他只是示現而已。就像師子一樣,它只是個相,假相,真正的部分不在這裏。

  真正的部分是這個時代,從人類文明開始到人類文明毀滅——人類文明開始的時候叫做創立;到了這個時候通通叫住持、守護著;一直到文明毀滅結束——這都是佛的智慧所在。一個人也是一樣,也是曆經創造、守住跟毀滅這叁個階段,只是對于怎麼創造、怎麼毀壞,不清不楚罷了。怎麼來?很無奈的來,怎麼走的?很不甘心的走。那你說這一輩子苦不苦?佛來,是清清楚楚地來;走,是明明白白地走。我們都是迷迷糊糊地來,然後很無奈地走;若是可以明明白白地走,這就是修行人,那下輩子也會清清楚楚地來,然後再明明白白走,那樣就是成就了。

  我們這輩子反正就已經這樣迷迷糊糊的來了。那沒關系,關鍵是現在你要弄清楚。「我爲什麼來這裏?人生就是這樣子嗎?我們這樣活著有意義嗎?我以後要往哪裏去?」當你開始這樣探討、摸索時,就叫做覺醒,發菩提心了。然後你開始奮鬥、直到豁然大悟——我們是假設你這輩子就成就了——那你要離開這個世間,就可以自己做決定,而不是很無奈、很不甘心地走。你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這個時候還沒有具一切種智,雖也是成菩提,但成的是一個小菩提。

  「成菩提」是我們學佛的一個標的沒錯,但一般人不了解,聽人家說自己開悟了就很高興,這種「聽到自己開悟很高興」,就表示還沒開悟啊。有沒有開悟自己應該要很清楚,一定要人家說你有開悟才算,那一定還沒開悟。有沒有開悟,自己一定要知道,但是當自己不是很確定時,可以去驗證,但求證的時候要很謙虛。可不要學永嘉大師的「一宿覺」很有名,他是知識分子,去見六祖慧能前,已然精通天臺止觀法門,因爲看《維摩經》而發明心地,已經是很有成就。因爲沒有人印可,後來聽慧能弟子玄策說「不妨到漕溪去看一看」,才去見慧能大師。一個非常高傲的徒弟,要來跟師父比高下,見面後,兩個人在雲端上打來打去,那我們這些在雲端下面的,只是淋個落湯雞而已,因爲根本不知他們在打什麼,高手過招啊!

  我們現在千萬不要有那種慢心,自己有點成就,需要人家印證,那要很謙虛的,而且也不要人家一說你開悟,就高興得要死,這都表示我們的成就不夠窮盡,只是某一部分。所以我們每次在談成就時,一定要談佛陀十號,你要用那十個標准來看;當中可能有一、二個達到標准,但其它尚未具足,還要繼續努力。如果只是達到一、二個,就停在那裏,那就成了焦芽敗種了。

  就一個行者來說,可能會小有成就,但要絕對避免慢心。因爲有些人很認真地修學,但他有一點心得、成就以後,想跟別人分享,若是缺少謙虛的心,那個信心往往會不自覺地流于傲慢,這一點我們要留意。尤其是到達一個大階段的成就以後,假如不留意,那就會很麻煩了。這時就不是謙不謙虛的問題而已,因爲周遭會跟你「包牌」,你會被周圍的軟賊包了、給淹沒了,福報、名聲、舞臺都給你,那就忘了我是誰了,這個就是慢心魔。慢心魔起來以後,他自己不知道,雖然也會一再地反省檢討,但他整個趨勢都弄錯了。修行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用功一段時間之後,驗證這個階段沒錯,再往下一個階段前進;前進後再驗證,每一個階段都一再地驗證。但走了幾個階段後,要是突然發現「哎呀,我全弄錯了。」那時候就要大幅度的調整,要去閉關了。但我們很多人會將錯就錯,幹脆錯到底,那牛魔王就跑出來了。

  修行的過程難免會有錯,錯了再調整沒關系,問題是你到底謙虛不謙虛、受教不受教?這是一個關鍵。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讓你去求證自己走的路對不對,那就是:你是不是一步一步走上來?假如有人告訴你,運用什麼技巧可以怎麼樣的話,那大概都弄錯了,修行的技巧不是這樣講的。他一定是一步、一步,直到整個基本動作都很熟練時,這時可以有個技巧沒錯,但假如沒有前面資糧道的熟練動作,而跟你講綜合運用的技巧,那沒有用,因爲用不上來。所以,修行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老實修行!你要一再一再地訓練,不要找快捷方式,找快捷方式就會有很多地方都弄錯。這部分,等我們講行門的時候,再來談這個部分。所以,你在成就的時候,很有可能只是一個小區塊而已。經文這裏他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就是全方位,因爲他究竟具一切種智,全方位的成就,整個法界都窮盡了,這個叫入法界。

  入涅槃第十。

  見師子與金,二相俱盡,煩惱不生,好醜現前,心安如海,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纏離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

  「見師子與金,二相俱盡,煩惱不生……」談到這裏是智正覺,就是法身的意思。從「能」的部分來看——師子代表「事」,金代表「理」;或者師子代表「相」,金代表「體」——也就是「相與體」二相、「事與理」二相俱盡了。

  這時,你就體會到前面所提的——師子跟金子、金子跟金性、金性跟自性、自性跟法性、法性跟本體、本體跟「那個」——全部消失了,「二相俱盡」,這時候煩惱不生,關鍵就在這裏。法身是沒有煩惱的,他沒有煩惱的DNA,你要留意到。在修行的過程中,要先訓練拒絕煩惱的DNA;凡夫則是有搜尋煩惱的DNA,所以有事沒事會去找煩惱。修行沒兩下,就跑來問:「師父,你看我修的怎麼樣?」我要是說你「不怎麼樣」,那你煩惱就起了。「他一定是沒修,才不懂我的境界,可是講經又講的蠻好的……。」你會自己去找理由、編故事,那叫做自尋煩惱!

  修行人不要找理由,與其找理由诠釋你的行爲,不如去拜佛。當你在爲你的身語意叁業做合理化的妄想時,不論是講給別人聽或自我安慰,都是在造業。「我那個行爲應該沒錯……」或是想「我那樣應該不對,應該要……」诠釋的理由、對與不對都不要想。你就去拜佛、拜忏。你要是想:「我又沒錯,爲什麼要拜?」沒錯就不要煩惱,沒錯爲什麼會起煩惱?那就是業嘛!有業,你就拜啊!拜到不起煩惱,那個煩惱宿習的DNA就除掉了。

  生命體就叫做識性體,他很容易沾染煩惱,你要怎麼樣使他不沾染呢?那就要有防護罩、要有絕緣膜,那煩惱一上來,就會自己掉了,黏不上!娑婆世界有很多塵境,我們稱爲法塵——純法塵是沒煩惱的,我們一般帶的是綜合法塵——法塵是衆生煩惱最多的一個根源,他會一直黏上去;有的是瞬間,就像瞬間接著劑「啪!」馬上粘住了;有的是強力黏膠,黏上去就拔不下來。這時候無論怎麼叫你轉心、轉境,…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叁 學佛人的四個標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