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就是轉不過來了。但你若能有一個防護膜的話,當法塵一來時,就會自己滑落,黏不上去,那就叫做沒有煩惱的DNA,就是無煩惱DNA的成就者。
怎麼拒絕煩惱?那你要有一層防護膜——最好是每次聽到是非就去拜忏。很多人都有「迎接」煩惱的DNA,怎麼說?一聽到人家說「你知道嗎?那個……」就拉長耳朵靠近去,接著就掉進去了,開始掉到是非圈裏打滾。尤其是那種「報馬仔」,喜歡到處打聽、傳播第一手資料、道場是非的,那都是很不好,是無間地獄業啊,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應該要先養成拒絕煩惱和不留煩惱這兩個基本模式,一個修行人首先要把煩惱除掉,若煩惱不除,又喜歡迎接煩惱,那問題就大了。法身他根本沒有煩惱,因爲已經二相俱盡,體相雙泯了。
「好醜現前,心安如海」,這都是講法身的部分,不是講法界。前面講六根六塵境界,現在是講法身的境界,也就是人際之間、人事之間和人物之間。換言之就是,人跟人、人跟事、人跟物之間,二相都盡,心安如海。這在生命來講,是一段很深長的一個途徑,真正的訓練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他說「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纏離障」,妄想都盡了,沒有任何的逼迫,纏他的「纏」已經離開了,不被纏住,障礙也永離了。這是有煩惱的人,所希望到達的目標。可是你會發現,因爲完全用大腦處理,所以剪不斷,理還亂,處理不完。
大腦可以用,但是用在「點火」的時候,後面的推力不要用。你爲什麼要去用推力呢?因爲你要用合理的推理。比如沒飯吃了,應該去賺錢,這是大家的想法,因爲沒錢不能吃飯,這是合理的推理。既然要賺錢就要認真,既然要工作就要負責任,這都是大腦的基本邏輯,基本邏輯要用沒錯,但你若是再往下,那就錯了。第一步負責、盡心沒錯,但第二步接著就競爭了,第二步開始就錯了,競爭再來就成了鬥爭,接下來就造業,苦就來了。
「所有到我手上,都要認真做」,那你就只好等。假如不用大腦那就很簡單,我要吃飯,那我就好好修法,修法就有飯吃。你說可能修到飯來之前,就已經「入涅槃」了,那就入涅槃,有什麼不好?可是你不會這樣想,所以大腦會一再地起作用,你不會用生命。
學佛人有四個標准,提供給大家參考。第一是認識法身,這個法身包括整個法界。因爲你不認識第二生命,也不認識第二世界,你一直在第一世界跟第一生命之打轉,而且還搞得烏煙瘴氣。因爲大腦對第一世界跟第一生命,都無法弄清楚了,遑論第二世界和第二生命。學佛人的第一個標准就是告訴你,一定要認識,而且是徹底的認識。你不認識不要緊,但要帶著疑情一直往前參,徹底的認識法身跟法界。
第二個是弄清楚你跟法身、法界的關系。我們要把認識法身、認識法界當作人生的第一要務,接著你要弄清楚與法身、法界的關系。第叁個是,弄清楚和法身、法界的關系後,那我要走哪一條路?我要對他負什麼責任?第四個是,當你知道自己的責任後,接下來要做什麼,就很清楚了。
這四個階段,先把第一個標的弄出來——法身、法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什麼?我跟他的關系如何?責任是什麼?現在要做什麼?都朝這個目標來,沒有不成就的。而且你的命運就開始改變,你的人生開始改變,算命的對你會束手無策,他沒有辦法算了。你本來該怎樣的,現在都沒辦法了,因爲你已經成爲整個法界的重心。你開始看清目標,要向那個地方前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身、法界,這叁個是同一個,名字不一樣,弄清楚後,就可以浩浩蕩蕩的出發。
這裏你一定要弄清楚,要先把這個標的訂下來,接著,你自然就會用生命。你不要問「爲什麼?」沒有爲什麼。若是沒有先把標的訂下來,你一定會爲了解決世間的煩惱、困難、挫折,一纏再纏,前後勾索。比如就會用大腦想「我要趕快賺錢,先把貸款給還清了。」爲了趕快賺錢,就把儲蓄全部押進去,結果碰到跌停板,連跌個叁天後,你就住院去了。這都是你在想的啊!因爲大腦在做推理的時候,外在的無常一直在起作用。用大腦只有一纏再纏,一直在那邊理不清,因爲煩惱是跟無常倂在一起的。你有福報,那就是有福報的煩惱;沒福報,則是有沒福報的煩惱,因爲無常在起作用,所以我們要遠離無常。遠離無常,只有用生命進入第二世界、第二生命,那才有可能,不然無常始終跟著你。有些人常說「我要是沒結婚,就沒這些煩惱」,其實有煩惱的人,不管他結不結婚,都一樣有煩惱;離了婚還是有煩惱,因爲是煩惱跟著你,跟婚姻沒關系。你到哪裏,那個煩惱就一直跟著,所以要留意的是這個部分。障礙也一樣,因爲你有業因在,業果一定會出現,會一直纏著,這個叫障啊,所以你要離障,要出離這個娑婆世界。但你若執迷不悟,那就沒辦法。這地方告訴我們,法身存在的狀況,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他前面把法界解釋清楚了,到最後則是要證法身——入法界,不管入到一部分或是入到全面,都叫入法界——證法身可能證分分法身,所以《華嚴經》裏頭,他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法身佛。只要破我、法二執無明,也就是舍識用根、轉識成智以後,再加上一分保衽,讓根本智起作用,這時候就是法身大士,這是第一個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一分無明要全破,現在只破一分無明,成就什麼?一年級。上面還有四十個老大哥,及最後一個大老師,也就是四十二妙覺位;要真正成就,就是要到法師位,到達妙覺這個境界。所以破一分無明,那後面還有是十一位,一共是四十二位。
證得一個位次當然也算成就,但離真正的成就還差得很遠,所以我們還是要謙虛的往前進。一般有所成就的人,因爲有信心,多少會有點慢心,但這個慢心你要適當的處理。適度的表達你在這個領域裏頭的體驗,把那個體驗的認知分享給人家,這是必須的,但絕對不能瞧不起別人;自滿一流露,那就是傲慢了。慢心一定要除掉,否則很容易著魔,所以我們特別將這個部分提出來,大家一定要留意。
如果我們不以四十一位、四十二來談法身,而用第一生命、第二生命來談,那你從第一生命轉到第二生命後,往後還有第叁、第四……一直到N+1個生命。這N+1就是表示,你要全方位、而且要一再地超越。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但很有可能這一分法身都還沒窮盡,知道嗎?
這就好像你現在注冊,剛成爲一年級的學生,但並不表示一年級的成績都圓滿了,一年級的功課很多都要去充實,比如國文、英文……那有很多科目。一年級讀完,還有二年級、叁年級……小學畢業,那還有國中、高中、大學……。大部分在七地以前的菩薩都不能窮盡,尤其是登地以前的菩薩。那個位次大都不能窮盡,是因爲你有個性。比如有些人愛讀書,可是就不愛運動;有些人愛運動,可是就不愛畫畫。每個人的嗜好跟專長會有所不同,換句話說他會有所偏,所以在因地的時候很難全能,即使是最基礎的部分都很難。
有些時候隨著成長,可能甲區塊的分數很高,乙區塊卻是零,但這並不表示乙那個區塊你不會,只是你沒有往這方面去發展而已,所以我們很難整體性的成長,一個人在生活中的真實狀況就是這個樣子。在知識領域或生命成長的領域,要各個區塊都具足圓滿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即使是一個法身大士,已經在一個位次上,比如說初住位,可能不知還要再到人間來磨練多少次,才會達到圓滿。
譬如說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裏面,第十七參的甘露火王,雖然是當國王,但也只是學國王那一部分而已,學者的那一個區塊,可能就沒什麼成就。那麼,在十七位這邊,可能要出現好幾世,才能把十七位那個部分全部窮盡。所以,我們在一個位次上,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才有辦法讓某一部分充分成長起來,而另外一部分的局部成長,就只是這樣而已。一輩子當然不會是單一,可能有好幾個部分,但絕對不是全部。
又比如說你現在是個學者,我們用以前印度的社會來說,學者修行當然就是婆羅門,他在知識這方面很強,可是政治他就不懂了;若是現國王身或者高官身來修行,那是刹帝利,那婆羅門這部分就會沒學到;要是現企業家、商人來修行,那就是吠舍,那就成就吠舍這個區塊,婆羅門跟刹帝利的部分,就沒有修;也可能現首陀羅相,當個員工、長工或者佃農之類的,這也可以修行啊,而且有可能程度是十七位的地方,只是現佃農身的相這樣而已。那這輩子當國王的,當佃農要修的那些性德就會沒修到。
當現國王相時,就要學怎麼下命令;若是現佃農相,就要學怎麼接收命令。下命令和接收命令,二者的心情跟態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留意,你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極高的成就,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完全沒有觸及。你不是不會,也有可能會往那個區塊發展,但是因緣的轉變可能是到下輩子去了。所以一個修行人,基本上不但沒有悲觀的權利、沒有自暴自棄的權利,也沒有起傲慢的權利。從這一方面來看,修行人還是很可憐,想要講話大聲一點都不行,因爲不能傲慢嘛。
所以從「究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來看,每個人在每個階段示現的身相上面,所進行性德上的培養、調整跟成長,他有種類上的不同。這是每一個行者,在反觀自身的時候,所要注意的。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叁 學佛人的四個標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