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三 学佛人的四个标准▪P2

  ..续本文上一页你就是转不过来了。但你若能有一个防护膜的话,当法尘一来时,就会自己滑落,黏不上去,那就叫做没有烦恼的DNA,就是无烦恼DNA的成就者。

  怎么拒绝烦恼?那你要有一层防护膜——最好是每次听到是非就去拜忏。很多人都有「迎接」烦恼的DNA,怎么说?一听到人家说「你知道吗?那个……」就拉长耳朵靠近去,接着就掉进去了,开始掉到是非圈里打滚。尤其是那种「报马仔」,喜欢到处打听、传播第一手资料、道场是非的,那都是很不好,是无间地狱业啊,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应该要先养成拒绝烦恼和不留烦恼这两个基本模式,一个修行人首先要把烦恼除掉,若烦恼不除,又喜欢迎接烦恼,那问题就大了。法身他根本没有烦恼,因为已经二相俱尽,体相双泯了。

  「好丑现前,心安如海」,这都是讲法身的部分,不是讲法界。前面讲六根六尘境界,现在是讲法身的境界,也就是人际之间、人事之间和人物之间。换言之就是,人跟人、人跟事、人跟物之间,二相都尽,心安如海。这在生命来讲,是一段很深长的一个途径,真正的训练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他说「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妄想都尽了,没有任何的逼迫,缠他的「缠」已经离开了,不被缠住,障碍也永离了。这是有烦恼的人,所希望到达的目标。可是你会发现,因为完全用大脑处理,所以剪不断,理还乱,处理不完。

  大脑可以用,但是用在「点火」的时候,后面的推力不要用。你为什么要去用推力呢?因为你要用合理的推理。比如没饭吃了,应该去赚钱,这是大家的想法,因为没钱不能吃饭,这是合理的推理。既然要赚钱就要认真,既然要工作就要负责任,这都是大脑的基本逻辑,基本逻辑要用没错,但你若是再往下,那就错了。第一步负责、尽心没错,但第二步接着就竞争了,第二步开始就错了,竞争再来就成了斗争,接下来就造业,苦就来了。

  「所有到我手上,都要认真做」,那你就只好等。假如不用大脑那就很简单,我要吃饭,那我就好好修法,修法就有饭吃。你说可能修到饭来之前,就已经「入涅槃」了,那就入涅槃,有什么不好?可是你不会这样想,所以大脑会一再地起作用,你不会用生命。

  学佛人有四个标准,提供给大家参考。第一是认识法身,这个法身包括整个法界。因为你不认识第二生命,也不认识第二世界,你一直在第一世界跟第一生命之打转,而且还搞得乌烟瘴气。因为大脑对第一世界跟第一生命,都无法弄清楚了,遑论第二世界和第二生命。学佛人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告诉你,一定要认识,而且是彻底的认识。你不认识不要紧,但要带着疑情一直往前参,彻底的认识法身跟法界。

  第二个是弄清楚你跟法身、法界的关系。我们要把认识法身、认识法界当作人生的第一要务,接着你要弄清楚与法身、法界的关系。第三个是,弄清楚和法身、法界的关系后,那我要走哪一条路?我要对他负什么责任?第四个是,当你知道自己的责任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就很清楚了。

  这四个阶段,先把第一个标的弄出来——法身、法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我跟他的关系如何?责任是什么?现在要做什么?都朝这个目标来,没有不成就的。而且你的命运就开始改变,你的人生开始改变,算命的对你会束手无策,他没有办法算了。你本来该怎样的,现在都没办法了,因为你已经成为整个法界的重心。你开始看清目标,要向那个地方前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身、法界,这三个是同一个,名字不一样,弄清楚后,就可以浩浩荡荡的出发。

  这里你一定要弄清楚,要先把这个标的订下来,接着,你自然就会用生命。你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若是没有先把标的订下来,你一定会为了解决世间的烦恼、困难、挫折,一缠再缠,前后勾索。比如就会用大脑想「我要赶快赚钱,先把贷款给还清了。」为了赶快赚钱,就把储蓄全部押进去,结果碰到跌停板,连跌个三天后,你就住院去了。这都是你在想的啊!因为大脑在做推理的时候,外在的无常一直在起作用。用大脑只有一缠再缠,一直在那边理不清,因为烦恼是跟无常倂在一起的。你有福报,那就是有福报的烦恼;没福报,则是有没福报的烦恼,因为无常在起作用,所以我们要远离无常。远离无常,只有用生命进入第二世界、第二生命,那才有可能,不然无常始终跟着你。有些人常说「我要是没结婚,就没这些烦恼」,其实有烦恼的人,不管他结不结婚,都一样有烦恼;离了婚还是有烦恼,因为是烦恼跟着你,跟婚姻没关系。你到哪里,那个烦恼就一直跟着,所以要留意的是这个部分。障碍也一样,因为你有业因在,业果一定会出现,会一直缠着,这个叫障啊,所以你要离障,要出离这个娑婆世界。但你若执迷不悟,那就没办法。这地方告诉我们,法身存在的状况,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他前面把法界解释清楚了,到最后则是要证法身——入法界,不管入到一部分或是入到全面,都叫入法界——证法身可能证分分法身,所以《华严经》里头,他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法身佛。只要破我、法二执无明,也就是舍识用根、转识成智以后,再加上一分保衽,让根本智起作用,这时候就是法身大士,这是第一个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一分无明要全破,现在只破一分无明,成就什么?一年级。上面还有四十个老大哥,及最后一个大老师,也就是四十二妙觉位;要真正成就,就是要到法师位,到达妙觉这个境界。所以破一分无明,那后面还有是十一位,一共是四十二位。

  证得一个位次当然也算成就,但离真正的成就还差得很远,所以我们还是要谦虚的往前进。一般有所成就的人,因为有信心,多少会有点慢心,但这个慢心你要适当的处理。适度的表达你在这个领域里头的体验,把那个体验的认知分享给人家,这是必须的,但绝对不能瞧不起别人;自满一流露,那就是傲慢了。慢心一定要除掉,否则很容易着魔,所以我们特别将这个部分提出来,大家一定要留意。

  如果我们不以四十一位、四十二来谈法身,而用第一生命、第二生命来谈,那你从第一生命转到第二生命后,往后还有第三、第四……一直到N+1个生命。这N+1就是表示,你要全方位、而且要一再地超越。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但很有可能这一分法身都还没穷尽,知道吗?

  这就好像你现在注册,刚成为一年级的学生,但并不表示一年级的成绩都圆满了,一年级的功课很多都要去充实,比如国文、英文……那有很多科目。一年级读完,还有二年级、三年级……小学毕业,那还有国中、高中、大学……。大部分在七地以前的菩萨都不能穷尽,尤其是登地以前的菩萨。那个位次大都不能穷尽,是因为你有个性。比如有些人爱读书,可是就不爱运动;有些人爱运动,可是就不爱画画。每个人的嗜好跟专长会有所不同,换句话说他会有所偏,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很难全能,即使是最基础的部分都很难。

  有些时候随着成长,可能甲区块的分数很高,乙区块却是零,但这并不表示乙那个区块你不会,只是你没有往这方面去发展而已,所以我们很难整体性的成长,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真实状况就是这个样子。在知识领域或生命成长的领域,要各个区块都具足圆满并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即使是一个法身大士,已经在一个位次上,比如说初住位,可能不知还要再到人间来磨练多少次,才会达到圆满。

  譬如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第十七参的甘露火王,虽然是当国王,但也只是学国王那一部分而已,学者的那一个区块,可能就没什么成就。那么,在十七位这边,可能要出现好几世,才能把十七位那个部分全部穷尽。所以,我们在一个位次上,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才有办法让某一部分充分成长起来,而另外一部分的局部成长,就只是这样而已。一辈子当然不会是单一,可能有好几个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

  又比如说你现在是个学者,我们用以前印度的社会来说,学者修行当然就是婆罗门,他在知识这方面很强,可是政治他就不懂了;若是现国王身或者高官身来修行,那是刹帝利,那婆罗门这部分就会没学到;要是现企业家、商人来修行,那就是吠舍,那就成就吠舍这个区块,婆罗门跟刹帝利的部分,就没有修;也可能现首陀罗相,当个员工、长工或者佃农之类的,这也可以修行啊,而且有可能程度是十七位的地方,只是现佃农身的相这样而已。那这辈子当国王的,当佃农要修的那些性德就会没修到。

  当现国王相时,就要学怎么下命令;若是现佃农相,就要学怎么接收命令。下命令和接收命令,二者的心情跟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留意,你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完全没有触及。你不是不会,也有可能会往那个区块发展,但是因缘的转变可能是到下辈子去了。所以一个修行人,基本上不但没有悲观的权利、没有自暴自弃的权利,也没有起傲慢的权利。从这一方面来看,修行人还是很可怜,想要讲话大声一点都不行,因为不能傲慢嘛。

  所以从「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来看,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示现的身相上面,所进行性德上的培养、调整跟成长,他有种类上的不同。这是每一个行者,在反观自身的时候,所要注意的。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三 学佛人的四个标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