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法界,本來寂滅
前面我們提過,第八的六相圓融是將前面綜合以後再加以擴大,也就是第一重圓融。第九的成菩提則是一到七總合加八,再擴大一次、也就是再圓融一次,這是第二重圓融。這些從文字上、從理論上你看不出來,這是一種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的運作。假如套用宗教的專用術語,它叫作「佛菩薩的溝通模式」,所謂「唯佛與佛始能知之」。
爲什麼只有佛與佛才能知道呢?因爲若沒有覺悟,你感受不到!沒有覺悟,你不會知道。要怎麼覺悟?經典有經典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所以法相宗有法相宗的語言模式,法性宗有法性宗的語言模式,空宗有空宗的語言模式,性宗有性宗的語言模式,你通達哪個部分,自然就屬于那個部分的人。例如說英文的,英文就是他的溝通方式;說中文的,中文就是他的溝通方式。你說哪一種語文,就是那一種語文的人,這是一種溝通的模式。當然,佛菩薩之間的溝通不是完全透過語言,語言只是其中之一。
其實語言是一種很笨拙、很難用的方式,你往往會被語言給局限住了。但人類就專長于這個,所以世界就大亂,沒有人願意真正的去了解對方,這是最麻煩的事,因爲用語言以後會形成意識形態。假如不用語言,那多好啊!因爲不會僵化,語言只能表達某一部分而已。譬如說這是黑色,大家就只看到黑色,忘了他是麥克風;說他是黑色麥克風,好像很對,可是你又沒講它是圓的。若是講「黑色圓的麥克風」,那你就會想「麥克風有方的嗎?」問題就是出在這兒,用了語言,它就會被「框」在那裏了,溝通就會很差。當大家有共同的意識形態時,語言似乎還蠻好用的,可是對于新生命。新人進來時,就沒辦法適應。這點從小孩子身上最容易看出來,小孩子原來是海闊天空的,不是單一方向的。所以語言有它的局限性、僵化性。
透過這些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的訓練以後,你會發現,我們真正要的是它的「模式」,而不是它的語言,也不是它的思惟。透過那個模式,你逐漸可以了解到《華嚴經》有它的語言模式,華嚴宗本身也有它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透過華嚴宗的語言模式來看華嚴宗的論文,那很不可思議,因爲可以讓你得以了解他背後整個的那個狀態,這就是我們要跟各位談的,但用語言很難表達清楚。這就像一位學者,即使窮畢生之力,要把《金師子章》講清楚都不容易。他可能花個叁年時間,把他所能掌握到的數據通通寫下來;但過十年後,他可能發現那個太小兒科了,應該再加幾個,後面加的這幾個又成爲一本新書;之後再過幾年,他又會增加一本新書。爲什麼?因爲隨著自己生命的提升,他對經文切入的深度跟角度會不同。現在我要給你的就是那個模式,這就是你要學的!
上面提到括六相,這個六相圓融是透過金師子讓我們了解,從金師子來看,金子是本體,師子是相;若從金子有金性來看,金子又成了相,金性才是本體;若從金性與空性來講,金性又成爲相,空性才是本體;再從空性、佛性、法性都是本體的立場來看,空性又變成相了;假如還有一個本體可說,那這個可說的本體,又變成師子,後面的「那個」才是。
講六相圓融的時候,把金子、師子的本體跟相,及色空的部分擬出來就擴大了。這時候的師子,講的是緣起法界的森羅萬象。現在講到這裏就成菩提了,它又更擴大了,這個擴大是把你導引至一個方向——「謂見師子之時,即見一切有爲之法,更不待壞」,當見到師子、見到相的時候,即見一切有爲諸法;人、事、時、地、物都是有爲法,它各別分開,而從各別分開來講,那叫作「各住自位」,即是壞相,所以更不待壞,六相就圓融了。這個地方,它六相是一組一組各自分開。總相歸總相,別相歸別相;同相歸同相,異相歸異相;成相歸成相,壞相歸壞相。前面是總相,後面是壞相。換句話說,它是把六句合並成一句,照講應該是「謂見師子之時,即見總相,亦見一切有爲之法,更不待別相;謂見師子之時,即見有爲之法,更不待異相……。」
「更不待壞,本來寂滅」,「本來寂滅」是講什麼?就講法界,整個法界的塵境;對立的時候,就是世界,當六相都齊的時候,就是法界了。
世界森羅萬象,紛染競起。競起就是一直對立、一直出現。你看到的是差異、對立,但若從本來存在的狀況來看的話,不管是動的也好、靜的也好,他本來就是這樣,沒有爲什麼。你若用緣起的森羅萬象來看世間,則色、空對立,叁性競起,這個時候他就是世界;但你若用六相圓融來看,這世間就轉爲法界,所以這裏講「本來寂滅」;六根對六塵境界,一切人事時地物,通通都是法界,不管你遇到什麼皆是普賢境,一切動態的都是普賢行。所以我才跟各位講,在生活中你提著正念,此是普賢境,此是普賢行,這不是有爲法的極樂世界,這是無爲法的一真法界。一般人講的極樂世界是有爲法,但你以六相圓融轉化的世界,是無爲法世界;娑婆也變極樂了,那是無爲的極樂,這個要分清楚。
一般人爭著要往生的那個極樂,是有爲的極樂,因爲可以往生嘛!只要有一個上帝在,他所有的國土都是有爲的,不管到哪裏去,都是有爲的。你自己成立的、轉化過來的那個六相圓融的法界,才是無爲的極樂;這時,你已經透過象限轉移,從第一世界到第二世界了。注意喔!這個境界已經完全展開了——師子是相,金子是本體;當金子變成「師子」,金性就是本體了;當金性又變成「師子」的時候,後面的空性就出來了;若用空性與後面的本體相比較時,空性又變成「師子」了;當本體又跟後面的「那個」相比時,本體又變「師子」了——這是一種擴大,但你要會運用啊!你所存在的世界,從本體來看的話,就叫法界。修行到這個階段時,那個非常、無形又不可說的本體,已經現前了。你看到本體,就看到現象;你一看到現象,就看到本體。
那條路一定要走過,要把發菩提心當第一志願、生命中的第一要素,人生中第一件重要的事務來做。
我出家前曾想要懸壺濟世,就去學中醫,練習針灸時,就去買一塊豬肉來試插針。豬肉試了以後,改插自己的身體。試過一次以後,覺得「喔!原來是這個樣子。」感覺好像還可以承受,再試一次!那時就會發現,在做生命覺受時,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經驗,因爲在整個過程裏,你會發現,雖然本體、理論都知道,但實務卻走不進去,總是有幾個關卡卡在那裏。證得本體,就好像拿到了博士畢業證書,可是,重點不是把那張文憑挂起來就沒事了,而是那個博士的能力能不能拿出來用?現在你證的空性、證得本體後,生活中要怎麼用,這才是關鍵。所以知道不算,做到才算!即使只是知道一點點都不要緊,但你要去做,懂一點就做一點,不要緊。就像新車子,最快不能超過一百公裏,要開兩萬公裏後才能開快。不要緊,慢慢來,那是一個約束,也是一種安全保障。
修行也一樣,你可以慢慢來,但念佛、誦經、拜佛,這些正法行,一定要樣樣去做,不要以爲那些是老太婆的修法。剛開始學,不管你年紀多大,無所謂,就一直去做。懂一點,做一點,有做就一定有進步。其實剛開始都在摸索,念佛、持咒、禮佛、誦經都是在摸索,重點是一定要去做。做了就算,不做不算,只要去做,慢慢就會到達經文所講的這些階段,不管是證空性或證本體,一旦得到了,就會很自然地用出來。假如沒有實修基礎,中間空了一段,證道也沒用,因爲用不出來,那就只能用嘴巴講出來,嘴巴講出來的都是毛病。因爲從你的立場進去,你就只會走那個門,然後也一定從那個門出來;人家從側門進去你就不知道了,但是,從你的立場來講他是側門,從他的立場才是正門,你的可能變成後門,那時候就會接不起來。但你若有實修的基礎,這些都會圓融起來。
所以經文講到這個地方,本體的部分要拿出來用,這時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整個世界圓融了;六相圓融,你很清楚,法界森然整個就呈現了。此時,你就知道什麼叫本來寂滅。所以僧肇講「旋岚偃嶽而常靜」,排山倒海的狂風暴雨,也吹他不動。這意味什麼?本來寂滅啊!他已經到達這裏了,你知道嗎?
僧肇成就的時候才二十一歲,人家怎麼開悟的?我們的命都比他好啊,他從小被賣去當長工,剛好這個員外喜愛跟人品茗論道,便找他當書僮。僧肇就背著書跟在後面,論道時就在旁邊聽,人家講什麼他都記得。那個員外看書都是隨便翻一翻,僧肇可是很認真地看。所以輪到員外講話卻又講不出來時,僧肇就出來替他講,當然很討員外歡喜,二十歲就讓他恢複自由。他賣身期滿後就去出家,讀一讀《維摩诘經》就開悟了,一年就開悟了。各位要了解,平常有基礎,才有可能這麼快開悟。後來鸠摩羅什到中國,僧肇就陪著他,很快,有名的著作就出來了。所以各位要用心那!他是這樣成就的。比起各位,他條件沒有大家好。
各位,你要將修行當成人生的第一要務,其它都放下。你如果有這個觀念,就是非常善根、上上根器的人。你若是還在猶豫是要賺錢第一?結婚第一?還是修行第一的話,請你先把觀念弄清楚。當你決定要修行第一後,其它的通通要放下。說放下也不是馬上通通都能放下,有的事可以馬上割舍而不會有副作用,但有的確實需要一段時間去處理。那無妨,只要你把修行當做第一要務,那些問題一定都可以得到圓滿處理;你若不把修行當第一要務,那些事情你就一定沒辦法處理,因爲你會用大腦去處理。當你把修行當第一要務,其它事情就跟天龍八部講:「啊!對不起!我已經要入佛門好好修行,其它的攤子就歸你管了。」他就幫你弄得很圓滿,不用擔心。天龍八部都在等著你發願,一發願,他就來跟你報到了。
當你把修行當第一要務,這個狀況要改變很快,很多智慧就會一直現前,雖然你可能不知道那是什麼智,是法忍…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十一 法界,本來寂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