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來代表。可是我們講到這個世界的森羅萬象,他也有一個本體,那個本體叫做空性,他也是隨著種種緣而起種種變化、生種種相。
譬如說一個爐的産生,首先需要瓷土,瓷土隨工巧匠的緣而變成爐的粗胚,但它還需要上各種釉料及金屬,再經過加工過程才能完成。這些構成爐的物質因素都是緣,瓷土、釉料……都是緣,它不是本體;而這些物質都有它的自性——自己的物理特性,但它不是本體。如同狗有狗性,人有人性,不論狗性、人性,都是屬于物理特性的一種,也稱物性,也就是自性。自性、物性,都是有爲法,它會隨著物相的消失而不在。你能不能用物性來起作用呢?可以,不過那是物理學家的事,物理學家能夠控製這個部分。如同現在有人控製DNA來複製人一樣,就是用這種自性來做的。能夠控製物質的自性,是非常高的科技,但是跟生命無關。跟生命有關的是,萬物共同的本性,那才叫本體。
我們經文這裏,它用師子跟金子作譬喻,往往有人會將金子的物理自性,誤解成是我們的本體,不是!我們講的本體是一切萬物共通的本性,跟單一對象的自性不同。所以萬法無自性,萬法中的每一個法都無自性;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法有本性。就是把個別的特性除掉,有共同的本性才叫本體,也就是空性,你能不能體會這一點?若從這裏來了解般若空性,就會明了我們講的人性。若從人來講,是講佛性;若從物來講,則是講空性。這時候的空性跟佛性是同一個。
空性等不等于佛性?你可以答「空性不等于佛性,因爲一個是物質的,一個是人的。」若這樣作答,那就表示你這時候尚未證得空性,還沒開悟,真正要開悟的,就在這個地方。談這個部分已經很敏感了,有人會主張空性是空性、佛性是佛性,兩個不同。告訴各位,宇宙一切萬物共同的本性叫做法性,而佛性、空性、法性,其實是同一個。假如佛性不等于物的空性,那麼,情與無情便不能「同圓種智」,就因爲佛性跟空性在終極是一樣的,所以情與無情才能同圓種智。萬法本然的本性就是法性、空性、佛性,名詞不一樣,其實是同一個,用的時候會有不同,其實是一樣。
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沒錯,而一切萬物都是空性這也沒錯,這個空性是不是跟佛性一樣?一相等的話,情與無情就同圓種智,這時候佛性也好,空性也好,其實都是法性,留意看看這個地方。平常辭用多了,都沒去留意他終極目標的「那個」東西,「那個」都是一樣!所以,舉例的時候,不要被例子給綁死了,講師子、金子,或講瓷土、爐子,重點都不是在講瓷土,也不是在講金子,而是在講本體;而師子也好,爐子也好,都是用來指一切萬法,所有有相的一切萬法。
所以這個爐子它不是單一物質的組成,但不管是由瓷土、銅做的或木頭做成的,這些都是相,它們後面都有一個共同的本性,叫作法性。金有金性,木有木性,銅有銅性,這些物質的自性不等于空性,你要從這裏去看。這一關你沒辦法破,那我前面的都白講了。所以要再往下講圓融,必須把這一點提出來,否則你會被例子給扣住了——這也是華嚴宗語言模式殊勝的地方,你要能看到這一點,我們通常會疏忽這個部分。
華嚴的語言模式爲什麼要這個樣子?它一到七就講完了,爲什麼還要加個八?有人以爲華嚴是爲了湊足十,所以第八、第九、第十這部份是硬湊上去的。不是!從前面所舉得例子來看,它一到七講完,你破了以後,還要再擴大,但這個時候就産生問題了——你會以金子作本體再展開,所謂的本體就變成金性、或木性、石性,那就完了。後面的你沒看到,那佛法講什麼就不知道了,只是在上面爭執。因此,一到七講完了還要再講八,這一打開就看到,「噢!原來金子不是本體」。你會發現,金性、木性、石性都不是本體,而是「後面的那個是什麼」?是空性啊!空性才是本體。既然空性是本體,金子就不是了。哇!那豈不是否認了前面講的?《華嚴經》它又不否認,它通通都是啊!透過這種擴大的圓融,讓你看清楚,原來人家舉例的時候,其實兩個都是假相,他是用對比的方式,緣起嘛!
法藏大師只是用金師子的例子來作對比,因爲師子緣起,所以說金子;若從金性跟空性來講,金性又是師子了,你會這樣一直從例子中跳出來。當你再看空性或佛性、法性這些等義的名詞時,相對于本體來說,不論佛性、空性或法性,這些名詞又通通都變成師子了;而後面不可說的「那個」,才是本體、本體是不可說的,它無形無相、不可捉摸,你要去感受這一點。若能行到這個境界,你就入甚深禅定了。
聽我說到這裏,我想很多人應該會想:「哎唷!怎麼這樣,我都沒想到。」我告訴各位,生命能量的爆炸,就是這樣爆炸出來的。你這時的思惟一出去,一下子就到外層空間去了,速度之快,原子彈也不能比啊,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一下子你的思惟「啪!」拉出去到無限遠的地方。師子對金子來說,師子是相;金子對金性而言,金子如同師子一樣,也是相;金性相對于空性,金性也是師子,它變成相了;當你發現空性、佛性、法性,這些名詞對于那個真正本體來說,這些語言文字又變成師子了,也就是又變成相了;當你講到「本體的那個」東西,對它「真正的那個」來說,這個本體又變成師子了。每一次當你進入到這個一層深入一層的境界時,你會感覺到:「啊,真美。世上哪有比這更美的!」那種圓滿的感覺,內心何止是一個溫馨了得,這真是個極樂世界。當你整個深入進去時,就能感受到這種完美的狀況。
我爲什麼要提這個?因爲「括六相第八」的經文開頭就講「師子是總相」,就提到這個問題。這裏的師子已經不是原來所說的金師子了,而是代表森羅萬象的總相,所以不要被文字框住了。「五根差別是別相」,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這是別相。因爲金師子表成法界的一切森羅萬象,所以這裏師子的五根,就代表一切山川大地、落葉黃花、小橋流水,一切通通算在裏面。用師子表一切緣起法界總相,他先明緣起,並透過緣起來說師子,因此所有緣起法界裏的一切,就通稱爲師子。他從師子直接展開爲五根,我們若將五根濃縮起來,則通通稱爲師子。這時候你就知道,所有個別的叫做別相,但從緣起法界來看,則統稱爲相,且統稱爲師子。所有緣起法界的一切,是五根差別、是別相。這時候,華嚴的氣勢就從金師子散開了——這一個地方一抓住,整個法界都在掌握中。孫悟空再怎麼變,也離不開如來佛掌中。爲什麼?因爲如來掌是本體,而孫悟空再怎麼變,都是相,而相都在本體裏面。你能了解到這一層,你就完全展開了。
從這裏很清楚地明白到兩個部分,一個總相,一個別相。「共從一緣起,是同相」,通通都是從緣起來,這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濫,是異相」這是眼、耳等相各有不同,而且不重疊、不沖突,這是不相濫。個個各不相同,這是「異相」;大山歸大山,大海歸大海,落葉歸落葉、黃花歸黃花,各有不同,此名異相;可是他們通通來自緣起,這叫同相。「諸根合會有師子,是成相」,諸根會合,師子相就完成了。剛才我們爲什麼要說擴大,因爲成相就是在講這個。一個相的完成,是由好多因緣共同成就。比如爐不但是瓷做的,還需要釉料,也要加上玻璃,最重要的是要有火來燒。而火要燃燒起來,必須透過炭燒、材燒,或其它的能源燒,才能把爐燒成定型。而且不是有火就好,好要有一個懂技術的人去控製火的溫度,溫度不能過高或不足,這就是工的巧匠。如此,將各種因緣聚在一起,來完成它,這就叫成相。
同樣的,無論是蓋房子或製造一部汽車,都需要衆緣聚合,才能完成,這叫成相。因此法界萬相不是單一因緣所成。比如一座山,山裏面有很多物質。爲什麼有些山不長一草?因爲它只是由一塊大石頭構成。爲什麼有些山會發生土石流?因爲它只有碎石頭跟土,所以一下大雨就會有土石流。有的山是有樹、有草、有花,這樣的山也一定有動物,這種山是各種因緣會合而成的。所以大自然裏,也自有其諸多因緣會合。
有些因緣,則是人類到現在還沒辦法了解。譬如說同樣一座山,有的地方是動物都喜歡聚在那裏,但有些地方卻是什麼動物都不去,你也講不出爲什麼。那裏頭的因緣,人類的大腦找不到,因爲它有另外一套思惟模式,沒有那一套思惟模式就不能了解。而六相圓融,正是把我們的思惟加以擴大;一個相的成立是衆多因緣所起。這裏他已經把你的思惟展開了,所以不要只看師子,師子只是舉例。他講「諸根合會有師子」,這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叫作壞相。就好像蓋房子,房子是總相,各種建材是別相,但這些建材同樣都是用來蓋房子的,就房子來看,大家是一體的,所以稱爲同相;梁、柱、玻璃、門,各各有異,這叫異相。當諸根和合,也就是各種因緣會聚後,房子蓋起來了,這叫成相。當你把每種建材一一拆開來時,就叫壞相。
就蓋房子這件事來說,建築師看的是總相,營造廠看的是同相,工程師看的是成相,建材老板看的是別相、異相、壞相。各人看各人的,做門的來看就只是看到門,牆壁沒看到;做壁紙的來看則只是看到牆壁,沒看到門,這些都是別相、異相、壞相。法界就是這樣,森羅萬象共同構成。你是什麼人,就看到哪一相,但事實上,這些都是同一個東西。我們修行者,這些通通都要懂、要明白。
平常若爲人處世有問題,那就一定什麼也看不到。所以我一再跟各位講,修行不是訓練你奇形怪狀,也不是訓練你走路倒著走,一定要從生活中來。爲人處世、應對進退能夠處理得很好,這些能力就會展現。這是透過六相圓融,把這個境界給予擴大,擴大以後所領略到的。《華嚴經》講的就是總、別、同、異、成、壞,六相。其實是訓練我們把法界現有個別,也就是前面的分解動作——窮徹行布教源,行布是分解——一段一段都學會。現在就要會通了,然後開始用這六相把你圓融起來;用這總別、同異、成壞,把你串連起來。
古代的祖師大德們,用六個相,就把整個法界給架構起來了。在圓融上面,這個六相講得很好,但你要知道,要講圓融,前面的七個務必要通達。這個地方法藏大師告訴我們,前面的修法到這裏,六相圓融你自然知道;換言之,你要了解十玄門,五教以前要弄清楚;要了解五教,一定要先把前面所說的都弄清楚,而隨著衆生的根器,你很快會進入狀況,那五教很容易了解。不然你不知道爲什麼要排五教,爲什麼法華要講四教,天臺要講四教,華嚴要講五教?當他把衆生根器分成五類時,教法自然有五種,這是他的理論背景,他是這樣搭配起來的,所以前面的基礎一定要有。
所以我們講《金師子章》的這十個當中,明緣起、辨色空、約叁性是基礎,前面這叁個是基礎教材。就像十波羅蜜,它前面叁個——布施、持戒、忍辱——是每位修行者基本要修的。有人會問:「精進怎麼修?」精進不是修來的,精進是你要具備的條件,它是一個手段,是要用精進來修布施、持戒、忍辱,那你自然會有禅定。而這禅定不一定是奢摩他,可能是叁摩地,因爲每人修這叁個的比重不同,所以般若空性也不一樣,但都統稱爲般若空性;然後一轉、擴大,于是有方便、願、力、智。所以修行不難嘛!這也是「十」的語言模式,重點還是前面叁個,真正的修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這叁個。
同樣的,它這裏重點也是前面叁個——明緣起、辨色空。約叁性,假如你把緣起法界産生的森羅萬象分成這叁大類,然後從叁性——它這裏因爲講緣起,所以沒提叁無性、沒提性起——對著講叁無性,再來就是五教,五教展開就是十玄,那就進入事事無礙法界。到六相圓融時,就把你擴大圓融起來了,這時候就成菩提了。就好像西瓜已經長大了,再來就是讓他更成熟、更甜一點了。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九 因陀羅網境界——重重無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