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九 因陀罗网境界——重重无尽▪P2

  ..续本文上一页子来代表。可是我们讲到这个世界的森罗万象,他也有一个本体,那个本体叫做空性,他也是随着种种缘而起种种变化、生种种相。

  譬如说一个炉的产生,首先需要瓷土,瓷土随工巧匠的缘而变成炉的粗胚,但它还需要上各种釉料及金属,再经过加工过程才能完成。这些构成炉的物质因素都是缘,瓷土、釉料……都是缘,它不是本体;而这些物质都有它的自性——自己的物理特性,但它不是本体。如同狗有狗性,人有人性,不论狗性、人性,都是属于物理特性的一种,也称物性,也就是自性。自性、物性,都是有为法,它会随着物相的消失而不在。你能不能用物性来起作用呢?可以,不过那是物理学家的事,物理学家能够控制这个部分。如同现在有人控制DNA来复制人一样,就是用这种自性来做的。能够控制物质的自性,是非常高的科技,但是跟生命无关。跟生命有关的是,万物共同的本性,那才叫本体。

  我们经文这里,它用师子跟金子作譬喻,往往有人会将金子的物理自性,误解成是我们的本体,不是!我们讲的本体是一切万物共通的本性,跟单一对象的自性不同。所以万法无自性,万法中的每一个法都无自性;一切法无自性,是指一切法有本性。就是把个别的特性除掉,有共同的本性才叫本体,也就是空性,你能不能体会这一点?若从这里来了解般若空性,就会明了我们讲的人性。若从人来讲,是讲佛性;若从物来讲,则是讲空性。这时候的空性跟佛性是同一个。

  空性等不等于佛性?你可以答「空性不等于佛性,因为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人的。」若这样作答,那就表示你这时候尚未证得空性,还没开悟,真正要开悟的,就在这个地方。谈这个部分已经很敏感了,有人会主张空性是空性、佛性是佛性,两个不同。告诉各位,宇宙一切万物共同的本性叫做法性,而佛性、空性、法性,其实是同一个。假如佛性不等于物的空性,那么,情与无情便不能「同圆种智」,就因为佛性跟空性在终极是一样的,所以情与无情才能同圆种智。万法本然的本性就是法性、空性、佛性,名词不一样,其实是同一个,用的时候会有不同,其实是一样。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没错,而一切万物都是空性这也没错,这个空性是不是跟佛性一样?一相等的话,情与无情就同圆种智,这时候佛性也好,空性也好,其实都是法性,留意看看这个地方。平常辞用多了,都没去留意他终极目标的「那个」东西,「那个」都是一样!所以,举例的时候,不要被例子给绑死了,讲师子、金子,或讲瓷土、炉子,重点都不是在讲瓷土,也不是在讲金子,而是在讲本体;而师子也好,炉子也好,都是用来指一切万法,所有有相的一切万法。

  所以这个炉子它不是单一物质的组成,但不管是由瓷土、铜做的或木头做成的,这些都是相,它们后面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叫作法性。金有金性,木有木性,铜有铜性,这些物质的自性不等于空性,你要从这里去看。这一关你没办法破,那我前面的都白讲了。所以要再往下讲圆融,必须把这一点提出来,否则你会被例子给扣住了——这也是华严宗语言模式殊胜的地方,你要能看到这一点,我们通常会疏忽这个部分。

  华严的语言模式为什么要这个样子?它一到七就讲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八?有人以为华严是为了凑足十,所以第八、第九、第十这部份是硬凑上去的。不是!从前面所举得例子来看,它一到七讲完,你破了以后,还要再扩大,但这个时候就产生问题了——你会以金子作本体再展开,所谓的本体就变成金性、或木性、石性,那就完了。后面的你没看到,那佛法讲什么就不知道了,只是在上面争执。因此,一到七讲完了还要再讲八,这一打开就看到,「噢!原来金子不是本体」。你会发现,金性、木性、石性都不是本体,而是「后面的那个是什么」?是空性啊!空性才是本体。既然空性是本体,金子就不是了。哇!那岂不是否认了前面讲的?《华严经》它又不否认,它通通都是啊!透过这种扩大的圆融,让你看清楚,原来人家举例的时候,其实两个都是假相,他是用对比的方式,缘起嘛!

  法藏大师只是用金师子的例子来作对比,因为师子缘起,所以说金子;若从金性跟空性来讲,金性又是师子了,你会这样一直从例子中跳出来。当你再看空性或佛性、法性这些等义的名词时,相对于本体来说,不论佛性、空性或法性,这些名词又通通都变成师子了;而后面不可说的「那个」,才是本体、本体是不可说的,它无形无相、不可捉摸,你要去感受这一点。若能行到这个境界,你就入甚深禅定了。

  听我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应该会想:「哎唷!怎么这样,我都没想到。」我告诉各位,生命能量的爆炸,就是这样爆炸出来的。你这时的思惟一出去,一下子就到外层空间去了,速度之快,原子弹也不能比啊,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一下子你的思惟「啪!」拉出去到无限远的地方。师子对金子来说,师子是相;金子对金性而言,金子如同师子一样,也是相;金性相对于空性,金性也是师子,它变成相了;当你发现空性、佛性、法性,这些名词对于那个真正本体来说,这些语言文字又变成师子了,也就是又变成相了;当你讲到「本体的那个」东西,对它「真正的那个」来说,这个本体又变成师子了。每一次当你进入到这个一层深入一层的境界时,你会感觉到:「啊,真美。世上哪有比这更美的!」那种圆满的感觉,内心何止是一个温馨了得,这真是个极乐世界。当你整个深入进去时,就能感受到这种完美的状况。

  我为什么要提这个?因为「括六相第八」的经文开头就讲「师子是总相」,就提到这个问题。这里的师子已经不是原来所说的金师子了,而是代表森罗万象的总相,所以不要被文字框住了。「五根差别是别相」,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这是别相。因为金师子表成法界的一切森罗万象,所以这里师子的五根,就代表一切山川大地、落叶黄花、小桥流水,一切通通算在里面。用师子表一切缘起法界总相,他先明缘起,并透过缘起来说师子,因此所有缘起法界里的一切,就通称为师子。他从师子直接展开为五根,我们若将五根浓缩起来,则通通称为师子。这时候你就知道,所有个别的叫做别相,但从缘起法界来看,则统称为相,且统称为师子。所有缘起法界的一切,是五根差别、是别相。这时候,华严的气势就从金师子散开了——这一个地方一抓住,整个法界都在掌握中。孙悟空再怎么变,也离不开如来佛掌中。为什么?因为如来掌是本体,而孙悟空再怎么变,都是相,而相都在本体里面。你能了解到这一层,你就完全展开了。

  从这里很清楚地明白到两个部分,一个总相,一个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通通都是从缘起来,这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这是眼、耳等相各有不同,而且不重迭、不冲突,这是不相滥。个个各不相同,这是「异相」;大山归大山,大海归大海,落叶归落叶、黄花归黄花,各有不同,此名异相;可是他们通通来自缘起,这叫同相。「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会合,师子相就完成了。刚才我们为什么要说扩大,因为成相就是在讲这个。一个相的完成,是由好多因缘共同成就。比如炉不但是瓷做的,还需要釉料,也要加上玻璃,最重要的是要有火来烧。而火要燃烧起来,必须透过炭烧、材烧,或其它的能源烧,才能把炉烧成定型。而且不是有火就好,好要有一个懂技术的人去控制火的温度,温度不能过高或不足,这就是工的巧匠。如此,将各种因缘聚在一起,来完成它,这就叫成相。

  同样的,无论是盖房子或制造一部汽车,都需要众缘聚合,才能完成,这叫成相。因此法界万相不是单一因缘所成。比如一座山,山里面有很多物质。为什么有些山不长一草?因为它只是由一块大石头构成。为什么有些山会发生土石流?因为它只有碎石头跟土,所以一下大雨就会有土石流。有的山是有树、有草、有花,这样的山也一定有动物,这种山是各种因缘会合而成的。所以大自然里,也自有其诸多因缘会合。

  有些因缘,则是人类到现在还没办法了解。譬如说同样一座山,有的地方是动物都喜欢聚在那里,但有些地方却是什么动物都不去,你也讲不出为什么。那里头的因缘,人类的大脑找不到,因为它有另外一套思惟模式,没有那一套思惟模式就不能了解。而六相圆融,正是把我们的思惟加以扩大;一个相的成立是众多因缘所起。这里他已经把你的思惟展开了,所以不要只看师子,师子只是举例。他讲「诸根合会有师子」,这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叫作坏相。就好像盖房子,房子是总相,各种建材是别相,但这些建材同样都是用来盖房子的,就房子来看,大家是一体的,所以称为同相;梁、柱、玻璃、门,各各有异,这叫异相。当诸根和合,也就是各种因缘会聚后,房子盖起来了,这叫成相。当你把每种建材一一拆开来时,就叫坏相。

  就盖房子这件事来说,建筑师看的是总相,营造厂看的是同相,工程师看的是成相,建材老板看的是别相、异相、坏相。各人看各人的,做门的来看就只是看到门,墙壁没看到;做壁纸的来看则只是看到墙壁,没看到门,这些都是别相、异相、坏相。法界就是这样,森罗万象共同构成。你是什么人,就看到哪一相,但事实上,这些都是同一个东西。我们修行者,这些通通都要懂、要明白。

  平常若为人处世有问题,那就一定什么也看不到。所以我一再跟各位讲,修行不是训练你奇形怪状,也不是训练你走路倒着走,一定要从生活中来。为人处世、应对进退能够处理得很好,这些能力就会展现。这是透过六相圆融,把这个境界给予扩大,扩大以后所领略到的。《华严经》讲的就是总、别、同、异、成、坏,六相。其实是训练我们把法界现有个别,也就是前面的分解动作——穷彻行布教源,行布是分解——一段一段都学会。现在就要会通了,然后开始用这六相把你圆融起来;用这总别、同异、成坏,把你串连起来。

  古代的祖师大德们,用六个相,就把整个法界给架构起来了。在圆融上面,这个六相讲得很好,但你要知道,要讲圆融,前面的七个务必要通达。这个地方法藏大师告诉我们,前面的修法到这里,六相圆融你自然知道;换言之,你要了解十玄门,五教以前要弄清楚;要了解五教,一定要先把前面所说的都弄清楚,而随着众生的根器,你很快会进入状况,那五教很容易了解。不然你不知道为什么要排五教,为什么法华要讲四教,天台要讲四教,华严要讲五教?当他把众生根器分成五类时,教法自然有五种,这是他的理论背景,他是这样搭配起来的,所以前面的基础一定要有。

  所以我们讲《金师子章》的这十个当中,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是基础,前面这三个是基础教材。就像十波罗蜜,它前面三个——布施、持戒、忍辱——是每位修行者基本要修的。有人会问:「精进怎么修?」精进不是修来的,精进是你要具备的条件,它是一个手段,是要用精进来修布施、持戒、忍辱,那你自然会有禅定。而这禅定不一定是奢摩他,可能是三摩地,因为每人修这三个的比重不同,所以般若空性也不一样,但都统称为般若空性;然后一转、扩大,于是有方便、愿、力、智。所以修行不难嘛!这也是「十」的语言模式,重点还是前面三个,真正的修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

  同样的,它这里重点也是前面三个——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假如你把缘起法界产生的森罗万象分成这三大类,然后从三性——它这里因为讲缘起,所以没提三无性、没提性起——对着讲三无性,再来就是五教,五教展开就是十玄,那就进入事事无碍法界。到六相圆融时,就把你扩大圆融起来了,这时候就成菩提了。就好像西瓜已经长大了,再来就是让他更成熟、更甜一点了。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九 因陀罗网境界——重重无尽》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