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叁 約叁性——情有;似有;圓成

   約叁性——情有;似有;圓成

  約叁性第叁

  獅子情有,名爲遍計;獅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變,故號圓成。

  前面講的緣起是基本觀念,這部分是總說。不管是從緣起或從色空來看,都可以看到世間的森羅萬象,而這些森羅萬象的實際狀況總分成叁類,叫作「約叁性」。一是「獅子情有,名爲遍計」,遍計就是「遍計所執性」;二是「獅子似有」,似有就是好像有,名曰「依他起性」;叁是雖依他起性,但金性不變,故曰「圓成實性」。從緣起法界來看有這叁性,但也因爲它是從緣起來看,所以只講了一半,這就叫作「語言模式」。

  近一千年的佛教學者,在探討叁性時,通常會舉這個例子。黃昏近晚時分,走在羊腸小道上,突然看到一條蛇。哇!嚇一跳。待回過神再看,原來不是蛇,是一條草繩。嚇一跳的那個當下,以爲有蛇的那個感覺,就稱爲「情有」。所謂「情有」是指情緒上的發現有,但實際上沒有,稱爲「情有理無」,也稱「遍計所執性」。

  第二個「依他起性」,是指你以爲是蛇的那條草繩,其實它是「似有性無」。草繩突然出現在那裏,但它卻是「似有」,好像有,但本性上沒有,所以是「似有性無」。怎麼說是「好像有」?因爲「獅子不有」,「不有」所以是「似有」。這「不有」的情形,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草繩雖然好像有,但本性上是沒有的,所謂的草繩其實只是草而已,再仔細分析下去,會發現他只是一種綜合法塵的概念,所以是性無。

  第叁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是「理有情無、性有相無」。就算你了解他不是草繩也不是蛇,就只是草——這個叫存在——在理上來說它是存在的,所以叫作「理有」;理上是有,實際上他也是無,因爲它無形無相;本體的部分,雖然在理上分析是有,可是抓不著,也摸不到,所以是理有情無、性有相無。

  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叁性是從緣起法界來看;從性起法界,則是叁無性。有一個修行法門叫做「如來聖性觀」,修密法時特別強調如何轉叁有性成叁無性,轉化的過程即是一個行法,但那部分這裏不談。

  世界中的森羅萬象,大概分這叁類。很多人是活在「情有理無」的情況中,也就是經文講的「獅子情有,名爲遍計」,完全是感情、情緒的作用,如此,痛苦、挫折就會非常大。要知道情緒、感情不是真實的,當中沒有真理的部分,因此常常被假相給蒙蔽了。各位要留意,追求感官享樂、情緒、情感作用,通通都是情有,是遍計所執。

  記得我還沒出家前,有一天和一群人吃飯,其中一個人帶了一瓶陳年XO給大家喝,說一瓶要價十幾萬,在場的人一聽說「十幾萬」,情緒開始沸騰。接著他倒了一滴在手上搓一搓,給大家聞,每個人都說「好香!」這下可好了,整晚的話題都在這瓶XO身價上打轉。其實真的那麼好喝嗎?真的值得嗎?我對酒是不懂,那時我心裏想:「果汁都比它好喝,十幾萬?會不會被騙了!」可是現場它就會塑造一種讓人爲之著迷的情緒。那個拿酒來的老板說這是最好的,問大家好不好喝,其實現場那個氣氛、情緒,它會有一種語言暴力的情況,老板說是,大家就跟著說是。這種情緒、追求感官享樂的狀況,通通是情有,不是真實的。

  還有像幾年前流行Hello Kitty ,後來又風行葡式蛋撻,一堆人半夜不睡覺,等著排隊買蛋撻,真有那麼好吃嗎?怎麼後來店一家一家倒?這都屬于情緒引發的感官享樂,都是情有,不是真實的,屬于「生、住、異、滅」中「滅」那個階段裏的意識形態。絕大部分人都活在這個範圍裏,所以很痛苦,因爲它是瞬息萬變。所謂的創造流行,大家跟著流行走,這都是情有,它本身是非常虛幻的,理上分析不出來的,所以叫情有理無,遍計所執性。

  第二個「獅子似有,名曰依他」。接著來談「似有性無」在現實生活裏的狀況。知識分子大都是活在這個範圍裏,他做什麼事,會先知識性的判斷,這叫「依他起」;確確實實要有一個依靠,依他來産生。

  但從一真法界、性起法界的立場來看,它無性;好像是有那麼一個東西,可是他無法性、無本性,雖各有自性,但不是法性,所以叫「似有性無」。比如,新聞報導或書上引證說,吃什麼東西對什麼好,也不管好不好吃,我們就會買來吃。所以現在到市場去買菜,賣菜、賣水果的,就會跟你講,這個對眼睛好,那個對胃好,還有吃這個補腎……。奇怪!個個成了中醫師了,也不管你什麼體質,菜攤子反倒成了藥攤子。這就是依他起。

  第叁個「金性不變,故號圓成」,這就講到本體的部分了。就理來說,「體」是有的;可是從法界來講,「相無」。本體他沒有相。

  所以從「有」的立場來看,就叫作叁有性:情有性、似有性、理有性。從性起法界來說,就是叁無性:理無性、性無性、相無性。法界的森羅萬象大概就分這叁個部分,了解以後,你對整個法界應該就能掌握,對于人生就不會慌亂,不管遇到什麼境界、看到什麼,會很容易進入狀況及掌握。性起法界要怎麼解的部分,暫時不要管。這個地方講緣起法界的處理方式,現實生活裏這些都可以用。

  人生最難的,就是對現象界沒有辦法掌握,因爲太複雜了。你若是第一次到道場來,可能會不知道從哪裏看起,就好像許多人想學《華嚴經》,卻不知從何下手一樣。常有人問我「師父!我想學華嚴,從哪裏開始?」從打開經本「如是我聞」開始啊!他接著會問「爲什麼?」其實,不要問爲什麼,等你熟悉以後,自然就知道下手處。

  武則天當年也發生跟我們同樣的情況,她一腳跨入《華嚴經》裏頭,就像陷入泥沼般,即拔不出來,也進不去。其實武則天文學涵養非常好,從她寫的《華嚴經》序文跟「開經偈」便可知曉。雖然她很自大,不過以她當時如日中天的地位與盛況,那很正常,不自大才怪。怎麼說?就中國曆史上來看,像她權力那麼大的、財富那麼多的君主並不多。而且她在位的時候,可謂太平盛世,沒有真正用兵打過仗。尤其當時高僧雲集,各宗各派都很興盛。從她在位至唐德宗清涼國師時,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裏,唐朝的長安可媲美當今的聯合國總部,大華嚴寺則相當于現在的聯合國大廈。在當時那種盛況空前的狀況下,給自己取了一個不會跟他人重疊的怪名字,叫武曌。這就是她個人的成就、她的自滿。

  這個法界、世界的森羅萬象,就分成這叁大類,從這叁大類去了解,你很容易發現人性,因爲它是從人性的立場去切入,跟一般的分類法不一樣。這叁個了解了,再回頭來看緣起、色空,就更清楚了——它前面經文一開始就告訴你整個世界的總相,先講緣起,然後用色空把它區隔,接著再講約叁性。你看,它一個一個,緣起是一,統稱是一,色空是二分法,叁性是叁分法,那你對這個世間就應該了解了,聽到這邊還不了解的人,那就是欠打坐,那些有打坐的人還不了解的,那就是欠香板啦!打夠了就開悟。

  無相第四

  謂以金收獅子盡,金外更無獅子相可得,故名無相。

  「謂以金收獅子盡」,這是從「金」來看,因爲獅子是金子做的,講金子時,獅子就不見了,全部把它收盡了。「金外更無獅子相可得」,除了金子,更沒有獅子相的存在。從這個立場來看,「故名無相」。注意!它講的相是什麼?「獅子相虛,獅子不有」。就金子來看時,獅子相虛、獅子不有,金子的體性窮盡了整個獅子相,所以是無相。

  你聽了後可能會說,「這種哲學範疇的論調根本沒意義啊!你可以說它無相,又怎麼樣?相還是在啊!金獅子明明還在啊。」其實,這就是只看到相,沒有看到金子。從金的立場看,獅子相就被窮盡了、全部攝到金子裏去了。若看到的是金子、本體那個部分的話,就不用談相了。因爲,重要的是本體那個部分,至于相,巧匠可以變化——金子可以做成獅子、做成龍、做成馬。所以說,相是虛的,而金子不變。重點是要能看到本體,而不是看到那個假相。

  現代人的問題就是假相看太多,忘了本體是什麼,然後就會停留在假相上一直爭。要知道,假相叫似有,更何況你爭的,恐怕連「似有」都不是,可能是「情有」,完全是情緒製造出來的,那就更糟糕了。有一次,我到西安,剛好碰到聖誕節,聽說有二十萬人去參加聖誕活動。其中一個年輕人回家後,爸爸問他「好玩嗎?」他說:「我也不知道,反正大家說去,就去了。」因爲他如果沒去,怕會被人嘲笑「落伍」,既然大家都要去,就跟著去了,到那邊才發現很無聊。這是情有,那是一種情緒。情有是沒辦法分析的,它是一種極虛妄又末端的部分,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我常跟各位講,不要活在變異念那種意識形態那邊,至少要活在善惡念這邊。從修行理論上來講,善惡念是屬于「似有」,當我們對「似有」進行分析,會發現一切相都是假的,就是性無。倘若能從本體這裏來看「情有」,那你很快就會知道,「情有」當中毫無道理可言,自然就會放下。

  就像前面那個年輕人的例子,一時懵懂,他也會去瘋狂一下,因爲情緒必須纾解嘛,不能壓抑。雖說這是凡夫的假相,但若不找個管道發泄,最後他會扭曲。這一點要留意啊!所以這是教育的手段,跟你對真理的體認有所不同。在教育手段上,可以讓他去瘋狂、發泄一下,過了,他自己就能穩定下來。假如你不讓他去,只跟他講道理,當下他不會接受;等他瘋狂以後回來,那些你要跟他講的道理,可能就自己體悟到了。這是一種教育手段,但不一定是真理。就真理來講,「以金收獅子盡,金外更無獅子相可得。」離開金子,你找不到獅子相;不論是他的胡須、毛發等等,須知這一切通通都是金子、都離不開金子,所以叫作「無相」。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叁 約叁性——情有;似有;圓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