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十六、看清自己,活在當下

  十六、看清自己,活在當下 欲達心源淨須知我相空 形容何虛實念慮本無從 豁爾靈明現翛然世界通真金開伏藏赫日出暝曚 試將心比佛與佛始終同“欲達心源淨”,是講目標,真正學佛人只要能夠趨向于心地究竟的清淨就對了,用什麼方法都可以。清淨的定義和境界各人所見不同,但是這個目標是正確的。國師告訴我們,若想要達到真正正確的究竟清淨,第一個條件是必須要知道“須知我相空”。 學佛人在基本上一定要先破我相,能夠破我相才能有辦法破我見。這裏講的“我相”,假如以《金剛經》來講,它不只是我相而已,還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謂“我見”就是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裏是以一句做爲全部的代表。想要達到心源清淨最究竟的地方,必須先把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乃至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部分統統空掉,“空”是指空性。 通常講破我相的意思是先破身見——人對自己色身的執著,破這一身的執著比較容易,破這一世的執著不容易(但是要先破)。破了這兩個以外還要再破法執的部分,也就是企畫性的見解和目的性的知見。對初學者來講事先規畫我要如何用功,如何……,我們非常鼓勵,因爲這會讓他産生信心主動學佛;剛開始學佛有目的也沒錯,可是當學到某一個程度以後,若是目的性仍強的話,就會起煩惱。對于一個老修行來講,若一再的規劃早上作什麼功課,晚上作什麼功課,一直在做這種安排的時候,永遠都是學前教育。真正修行是沒有企畫性的,假如能夠經過計畫安排而得成就的話,世尊早就幫我們安排好了。 強調不要企畫性就是避免我們走人歧途;不要有目的性就是避免造成慣性。因爲目的性強的人無法活在當下;企畫性強的人修行一定會走入歧途。開悟是沒有次第的,按照次第性(企畫性)想要得成就的本身就是一種執著,文殊菩薩開示我們:“當執著生起時,正知、正見已消失。” “形容何虛實”,形容就是形相、事相的部分,不要管它是虛幻的還是真實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可以這樣講,但不只是有爲法如露亦如電,連佛法都如露亦如電,只要是能有所依靠的,統統是虛幻的。什麼叫虛幻?什麼叫真實?當可以分辨爲虛幻、真實的那個部分,它本身就是不真實。因此若有次第性或目的性,那就是不真實,如此又爲什麼要執著呢?所以只要有目的執著,就無法活在當下,只要有次第性的執著,絕對會走入歧途,在這個地方完全把你破除了。 “念慮本無從”,念是心念,慮是思慮,念慮是心念的作用,它本來也沒有依靠什麼,也不是跟隨著什麼,它也是因緣和合來的。我們不管做什麼思考都是因緣組合的,只是背後的因緣我們並不知道。世尊說無量劫前是什麼因緣而産生現在這種果報的時候,就是講這個部分,你的念慮是怎麼來的,世尊在這地方看得很清楚,不管是他自己或別人,我們自己看自己卻看不清楚。 看別人看得很清楚叫後得智,看自己看得很清楚叫根本智。所以一個人在處理任何事情時,要稍微留意這個部分,它都是因緣和合的。不要一直肯定這件事情應該如何、怎樣,那是你的見解,別人可不是這樣想。我們和人家常會有沖突,乃是因爲彼此背景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思考的範圍必然完全不一樣,這就是念慮的部分,它並不是沒有基礎,它那個基礎是因人、因事而異,所以說“本無從”。 “豁爾靈明現”,靈明是講智慧的意思,一不小心,刹那間智慧開竅了,靈明現了。假如你對前面四句話都弄通曉了,你的般若智慧就會展現出來,當智慧展現出來的時候,倚然世界通。 “翛然世界通”,就是我們講的進入第二生命領域,這時候是多重宇宙觀,是一種多維度的生命現象。我們現在所看的都是單維度的生命現象,都是一重宇宙觀,因爲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正時間、正空間的方位,負時間、負空間的方位根本感受不到,所以若是有人告訴你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你會以爲那是真的嗎?因爲你沒有那個能力了解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即使我現在這樣跟你講,你也會認爲明天只是現在跨一步過去而已。由于每一個人都想要擁有那個能力,想要跨一步證到明天那邊,由今天來發表明天的意見,所以一切痛苦統統産生了。 修行人告訴我們若要了解明天,不是從今天去超越到明天這一步,而是從未來走向現在。當從未來走向現在的時候,我們用另外一個術語來講叫做負的時間觀念。我們所既有的叫正的時間觀念,都是從過去走向現在,再由現在走向未來;負的時間觀念剛好是從未來走向現在,現在走向過去。從過去走向現在這個能力我們有了,從未來走向現在我們卻沒有能力,若能訓練出來那就叫智慧神通,這都是修行來的,從智慧中來的。智慧開竅以後,整個宇宙觀就能通達了,叫做世界通。 宇宙觀可以有兩種說法:一個是按照我們最新天文學的講法;另一個宇宙觀是指我們自己個人對生命現象了解的一種宏觀。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微觀裏面,微觀就是爲了生存、謀生忙得不可開交,很慚愧沒有時間可以好好修行,自歎業力很重沒有福德。一個宏觀的人對整個生命有整體的認識,就會放得下。當你把宇宙觀打開以後,再來就是智慧的作用了。“真金開伏藏,赫日出暝曚”。“真金”真正的意思是智慧,“伏藏”是我們一向沒有觸及到的隱藏的寶藏。通常我們講伏藏開發出來就叫開悟,只有般若智慧才能使我們開悟。這般若智慧使我們開悟,就像赫日(大太陽)從早晨暝曚(濃霧)中冒出來,必定會有一些障礙,也就是覺悟之前無明會先覆蓋著。 各位是否感受到無明覆蓋著我們?或者僅只是知道而已?不過這也表示你的生命品質比一般人高很多。有好多事情我們並不知道,但要去感受,無明是怎樣存在?怎樣作用的?這些都弄清楚的話,差不多就像水要開了,這時候只要一個因緣促成,就會開悟了。可惜通常我們都缺乏這種覺性,所以要懂得這個因緣,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差不多,只是現在有一些牽絆,有一些信息上面的挂礙,所以沒有辦法去超越。把那些信息上的牽絆和挂礙丟到一邊去,不要理它,我們的真金、靈明、赫日就會出現了,“翛然世界通”,像那大太陽從雲霧當中跳出來一樣,殊勝而又不可思議。 “試將心比佛,與佛始終同”。拿我們的心來和佛相比,從頭到尾本來就是一樣。可惜我們的生活就是從頭到尾和佛不一樣,因爲我們都缺乏了“覺知”,要是具有覺知、感受的能力,那麼就具備了趨向佛這個目標的條件,事實上這些我們都可以開發出來。 一個修行人要留意的是絕對不要急著這輩子一定要成功,“急”絕對不能成就。真正學佛只要是走在菩提道上,證果與不證果根本不重要,因爲只要走在正確的菩提道上繼續努力,你若不證果會到那裏去?若是走錯路又要怎麼證果?關鍵只在于是不是在正確的途徑上。所以我們只要走在正確的途徑上,根本就不要目標了,爲什麼還要證果呢? 要求證果、成就那就是目的性,放棄目的性以後你就會四平八穩地往前進。當你一直要求證果的時候,比較心和計較心一定會出現,當師父告訴你某某師兄已經證果了,你會想:怎麼不是我?證果是個人努力得來的,師父所以能肯定某人證果,那是因爲他有某種使命在,所以才這樣子確認他,要不然在古代,很多師徒之間的成就根本是不講的。 你真的在道上努力,成果自然會出現;你是爲了內心的清淨——欲達心源淨在努力,心源要淨應該沒有那些目的、成果、成就的挂礙才對,修行人之所以不能有目的性,原因也就是在這裏。這也就是告訴我們“與佛始終同”,也就是已達心源淨了,和佛一樣心本來就是那麼清淨、不挂礙、不執著。 我們現在進到這地方,已經把凡夫的部分過濾掉了,剩下來是自己要超越、突破的部分。這個正確的心境、標准的心態要把它建立起來,不要貪、不要急,唯一要做的是檢定一下。只要在正確的途徑上繼續努力就好,不要回頭看,要留意的是有沒有走偏了,這只是小修正而已,不是大問題。所以修行本身是個很輕松、活潑、愉快的一種狀態。修行以後生活習慣應是趨向于善良、美好的,我們若是修到變成負擔很重、壓力很大,忙忙碌碌的話,那絕對是修錯了,做功課也是一樣。 《心要法門》今天就正式圓滿講完。前面說過,這篇論文是清涼國師超群絕俗的力作,不管在義理的闡揚與行持之窮究上,均是直搗修學之樞要——心地功夫,一針見血地直暢諸佛之本位。 我們陸陸續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講了這篇文章,無非希望同修們依循著古大德們的行徑,亦步亦趨,戰戰兢兢,在內心刻下深深的烙印,將來在華嚴海會上一起同行同願,祝福大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