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十五、欣賞生命

  十五、欣賞生命

  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衆生,炳然齊致。

  先從前面“心心作佛”、“處處證真”講起。心心念佛是指我們念念都在覺境當中,也就無有一念而非覺悟之心。處處證真是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在覺悟的普賢境上,也就是無有一塵不是佛國。“塵”未必是色塵,聲塵、味塵都可以算在內,所以這兩句可以這麼說,“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就是此是普賢行;“處處證真,無一塵而非佛國”,就是此是普賢境。在這種“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的前提之下,各位只要常常提起這種覺照的功夫,就可以發現“真妄物我,舉一全收”。

  真、妄是相對的,物、我也是相對的;真、妄是追求真理的人(修行人)常常會對立的,都自認只有我的才是真,別人的不對,所以是妄。“物”是外境,“我”是內在,是自己,因此你若把我與物對立,你就會發現那種矛盾與痛苦産生的情況,這都是我們自己要能體會到的。

  “舉一全收”,不管是在什麼境界之下,從我們修行人的立場來看,你舉真要能包容妄,舉妄要能夠銷歸真,舉物要能夠銷歸真,舉物要能夠銷歸自性,若說“我”則要能包容法界,這才能叫做“舉一全收”。在真、妄之間,我們沒辦法以絕對對立的情況來把妄給消滅掉,只要真存在,妄永遠存在,“真”是因“妄”而有的,“物”是因“我”而有的,若要把“妄”消滅掉,內心裏存在的“真”的意念必須先除掉,真、妄就變成雙泯。若要把“物”除掉,“我”的執著必須先銷掉,也就是物、我雙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才有辦法舉一全收。

  理論這樣講是很簡單,但一般人很難體會到。因爲當我與別人相對立的時候,我只知道別人是和我對立,並沒有想到我和別人對立。我們之所以會感受到和對方對立,乃是因爲對方挑起我們的嗔心。當這嗔心起的時候,我們絕對把對方看得很清楚,這時候因爲自己已有對立的因素存在,所以對方的出現才會形成對立。假如你沒有這種因素存在的話,對方的出現不會引起你對立。例如某個你討厭的人,你一看到他就有氣,那是因爲你有瞋心,所以見到他才會氣;你喜歡的人若是來了,絕對沒事,關鍵就在于你內心裏頭已存在著那種現象,但是自己並不知道。

  當你會反省到都是自己惹人家生氣時,你就是一個標准的修行人,你對自己的行爲會開始檢討,爲什麼我會惹人家生氣?那時候你才能把“我”給泯掉,當把“我”泯掉時,“物”也就沒有了。所以一個人的眼光要能夠投射出去再折回來反觀自己,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善根。一個修行人不要老是貪圖自己要怎麼成就,我們從這基礎處自己多下點功夫想一想,反省自己,有很多逆境是我們自己挑起的,還是人家惹來的?從這地方才能泯除對立性。在這泯除的過程,你會發現自己的個性開始在改變,至于對方是怎樣的人,你不要管他。

  追求真理的心若是太強烈,這個人是非必很分明,是非很分明的人隨時都有他不應該這樣,而應該怎樣的想法。因此在這時候要訓練自己要怎樣“舉一全收”,最好的方法還是從透過《淨行品》來訓練自己,當你見到“真”或“妄”要如何?見到“物”或“我”又要如何?這樣子去雙泯,舉“真”要能包容“妄”,見到“妄”又要能銷歸回到“真”,若是見到“物”要知道它是內心投射出去的,若是肯定“我”,則必須能夠包容萬物,絕對不能夠讓真、妄、物、我各自獨立起來,否則對立就會産生,所以在這裏他告訴我們,心境要能夠“舉一全收”。

  “心、佛、衆生”——心是自己的念,佛是覺悟或當他是世尊,以及世界的芸芸衆生,這些炳然齊致,完全顯現,都是一體的、平等的,由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講“真、妄”,或“物、我”,或講“心、佛、衆生”,心、佛、衆生叁位一體,講一體或舉一全收也好,講一心或一塵也好,這個“一”就是平等的意思,因爲是平等,所以就像一支尺一樣,劃過去一切都無分別,所以才能夠說“一即是多”,它能包容一切,能夠等一切而齊觀,這就是“一”的真正意義,而不是“一”個對“多”個的那種情況。

  這地方告訴我們修行的要領是一個人的心境要擺在一個真正正確的地方。你所擺的地方若是正確的,你修的就是正法,否則絕不是正法。你“心”所擺的地方正不正確,最好的方法是依照經典來。經典裏所開導我們的,我們自己可以加以延伸,但是不要一開始就延伸,因爲它會隨著你的境界一再的提升。當你不做這種功夫的時候,那麼你現在的延伸是現在的程度,叁年後的延伸是叁年後的程度。叁年、五年的基礎累積下來,你自己在修法上面自然就會有成就,所以我們說“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會隨著你每天的提醒、用功,你的境界、層次會逐漸的提升。提升到某一個程度,真、妄的對立消除了,物、我的對立泯除了,這時候你就能夠一舉全收,心、佛、衆生不再是分立的。你會發現我就是衆生,我這個心使我要做衆生或做佛,當你有這樣感受的時候,心、佛、衆生已經交融一體了,所以說:心、佛、衆生,叁位一體,炳然齊致。致是一致的意思,炳然齊致就是炳然齊現。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我們來看一個人若是迷了,會如何?

  “迷則人隨于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一般人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彼此之間對于生命的體會感受不到,這叫做迷,若是感受得到就叫不迷。

  與人相處只要認識這個人是那麼的美,他是一個人,我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生命是如此散發著生命能量。我能如此欣賞他就好了,爲什麼一定要問些數目字的東西?那是因爲對生命沒有感受,無法欣賞對方的美(心美不是長相美)。各位要懂得去欣賞生命,這樣子才不會迷。我們現在是迷了,所以人隨于法(事相),事相萬差,人也跟著它不同,被事相轉了。

  當你的生命品質達到某一個階段,某一個層次的時候,你當然對于低層次不同類的部分會很自然的遠離。但是現在要告訴你的是,你要不要去教化它?假如沒辦法教化它,那麼你能不能夠調整自己去欣賞它,這就是生命的感受,也正是最佳的自我訓練。感受生命的存在,就是懂得欣賞生命的存在,你我之間在談話時,你能感受到那個美嗎?當你能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時候,你就開始往生命的存在這邊集中過來,這一點各位要好好去感受。

  “晤則法隨于人”,假如你會像以上所說的那樣來處理的話,法就會隨著你。“人人一致而融萬境”,一切境界、一切萬法就不再參差不齊,你可以把它銷融成一致的。怎樣銷融呢?假如你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從生命的存在這地方出發,你會發覺世界真美,人生真美;這部分若不能掌握住,那麼彼此都會對立了。你若站在欣賞的立場,對立就會消失;若站在認知的立場,對立就絕對産生。例如:“我”要了解“你”,你、我就對立了。“我”來欣賞“你”,你就融入我裏面了。我們看一幅畫之所以會愣在那裏,乃是因爲你和畫交融在一起——物、我舉一全收。我來了解你,則你永遠都在我的指指點點當中,我也在你的指指點點當中。

  前面這段我們只是稍微舉個例,由生命的存在來體悟迷與悟。假如說不談生命存在的感受,而講智慧來論覺悟的話也可以,但是這種講法你會好像沒有目標,覺悟究竟要悟什麼?你有沒有想過?曾經一再和各位講過覺悟人生宇宙的大道理,什麼叫人生的大道理?宇宙的大道理?假如都不知道的話,你那有辦法悟呢?與其這樣去提這個疑情,不妨改用直接感受的方法。

  把人生、宇宙的大道理是什麼保留著當做一種疑隋來修,這是一種修法。我向你們提出來什麼叫做生命的存在,你去感受,從欣賞的角度來培養自己欣賞的能力,也是一種修法。我把各種不同的修法向你們展開來,希望各位能自己摸索出自己修行的法門。

  “言窮慮絕”,“言”是言語道斷,“慮絕”是心行處滅,心走到那裏,那個境界就消失了,你在懵懵懂懂當中,好像有某一種境界存在(如妄想、盤腿痛),當你仔細去探索的時候,那種狀況好像不存在,你會發現當我們進入某一個境界,這是你在因地受訓的時候就可以有這種感覺了。你注意看看:他侮辱我、罵我,我就向他罵的地方看。你很生氣,你向生氣處看看,那裏就沒有了。同樣的,你要有所覺的時候,你向覺處看,言窮慮絕你沒有辦法講。

  我現在跟你們講的都是舉例,舉例只是在啓發你的智慧,那智慧的本身你要自己去感受,而不能執著所舉的例子。例如:“智慧是直觀的能力,推理的能力不是智慧”,這講法是正確的,但我若這樣告訴你的話,你可能搞不清楚。于是我告訴你:“般若是直觀的智慧,不是推理的智慧。”這樣子講你接受了,其實這句話本身有毛病,可是你並沒有留意到,我們這樣子舉例僅是讓你知道那是什麼而已,真正要講般若是什麼還真的是很難說,即使講出來你可以感受到嗎?這就是言窮慮絕。

  當你到了那個不是你現在能講的境界的時候,那時你也就是本來應該要知道了。就像因果定律,雖然我們現在講得很清楚,但是到了那個你應該要知道的時候,你若還不知道的話,只好自己去查辭典了。同樣的情況,當你到了那樣的境界,你會發現已經沒有什麼叫因果的事了,因爲因果同時現前了,在多維度空間裏面它同時出現了,所以才叫“何果何因”。

  “體本寂寥”,體是本體,是本來沒什麼,就是這樣子。但是維度的變化以後,它就有諸法萬象,這裏所講的萬差、萬境、森羅萬象全部出現,那個森羅萬象其實在一個多維度的空間,它是一體的。一朵花,在我們世間看是這樣的一朵花,佛在看花是多維度同時看的,花是因,進入多維度看未來的話,果就出現了,所以它是同時出現的。我們現在看的是正時間方向,佛已經證得了,所以他有負時間方向;我們是從這邊走過去,昨天、今天我知道,明天我不知道,佛可以從明天走過來,明天他很清楚,那麼你說因果是先因後果或是先果後因?在佛來看的話,他是先果後因,所以他把先果後因及先因後果放在一起的話,就變成因果同時,到了究竟境界的時候,已經産生這種狀況了。

  我們現在在哪裏呢?當因果同時出現的時候,請問你哪個是因?哪個是果?空間也是一樣,十方到底是哪一方?東南西北給你看一遍、兩遍,你的眼睛會花了,因爲實在太複雜了。可是當你進入負空間觀念的時候,統統回到一點了,也就十方炳然齊現,所以說無邊刹海自他不隔毫端,在同一地方同時出現。我們看一個境界是站在我們這個世界單純的境界上看,你並沒有進人多維度的生命現象裏面;當你進入多維度的生命現象裏面,森羅萬象彙歸爲一點,那就很清淨了。

  以樹木爲例:以人的立場來講,蟲蛀不了的才是好木材;以蟲的立場來看,蛀不了的就不是好木材。其實一棵樹就是一棵樹而已。蟲蛀不蛀得了都是好樹。在整個宇宙當中,就樹木身來講是很單純的,它是本體,它沒有好或壞,所以本體來講它是清淨的、寂滅涅槃的。你把它回歸到那一點,從多維度的生命現象來看,從多重宇宙觀來看,那實在不是我們一般人所想象的那種狀況;我們所想象的都是單行道,你無法想象從另一方向過來是什麼狀況,體會得到嗎?

  “孰同孰異”,同與異之間是我們的意識狀態分別,在大自然的法則之下沒有這些東西,根本就不要這樣去區分。鑽石是石頭,石頭也是石頭;美人身體的構成因素和我身體的構成因素也相差不多,美只是表面的那一張面皮而已,因此你若把表面的那個面紗除掉,孰同孰異!有什麼差別,不同在那裏?你必須要能夠看穿這一點。

  “唯志懷虛朗”,唯是只有,志是胸中,虛是謙虛,朗是晴朗,沒有意識狀態,也就是我們的心胸要清澈晴朗,要謙虛能接納。我們自己必須沒有意識狀態才能接納別人,而我們是凡夫,每一個人都站在相對的立場,這個部分自己要留意。我們唯一希望的是,各位能尋到真理的途徑,勇于把自己的意識狀態放下,不要和任何人比較,這才是依循正法、真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習氣,即使是你的善知識,甚至于一個開悟者也都還有習氣,除非你找的不是走在真理道上的人,而是走在修養層面的人。一個修養很好的人,他就是要博得別人對他的認同,所以他會把人性上的弱點隱瞞下來,甚至扭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沒有這些意識狀態,也不會強調這些意識狀態。

  一個修行人很容易不修邊幅,因爲他不拘小節,當他心在道上的時候,他生活行爲上的細節自己不會留意的。而一個修養很好的人,他身上的穿著一定維持著非常體面,他表現出來的是幹淨利落、風度翩翩。但是你會發現那是意識狀態的存在,他沒有“虛”也沒有“朗”。

  “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消和息雙泯,意識狀態或是修行的目標統統泯絕了。沖融告訴我們已經什麼都沒有了,連真、妄也都沒有了,這才叫消息沖融,沖融就是泯絕掉,當你能做到這一點的時候,會産生一種狀況,就好像是透水月華一般。

  透水是很清澈的水,在這很清澈的水中,你可以看到月亮或花草樹木的倒影,這種境界雖然是虛,但是它可見,所以叫虛而可見。若說它沒有,但它確實存在,就像地球是有限的,但它沒有邊際;說沒有邊際時你可以想象到宇宙虛空也沒有邊際,只要是球形的如乒乓球、蕃茄都是如此。

  所以跟各位講“佛法是個整體”,整體就是如此沒有邊際。因此生命的本身就是沒有邊際,我們講多維度的生命現象,多維度就是有多少不知道,現在我們再怎麼講還是講不出來,所以華嚴以十來代表窮盡它,十維度其實是N維度,代表多的意思。同樣的,那個境界當你進入以後,你會發現它確實看得到,但是捉摸不到,就像你從這個象限轉移到另外一個象限去,你怎麼去捉摸呢?這個部分大家要知道,它的總體性就是不可思議,可見而捉摸不到的,這才叫總體。

  “無心鏡像,照而常空矣”。鏡子裏的像是無心的,只要境界來它就出現;鏡子照像照得清清楚楚,但影像都是虛的,蛛絲馬迹一點也留不住,所以永遠是空的,因此說鏡子照像是有照而常空。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十五、欣賞生命》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