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生的四個階段
這節課跟各位介紹“衆生相”,讓各位了解人的種類到底有哪些?也讓大家知道自己是屬于哪一號人物?然後再來談我們的“心”。如此要掌握住它的方向就比較容易。
“人”在佛法裏面區分有“十法界”,也就是除了六道凡夫外,另有四聖人——聲聞、辟支佛、菩薩、佛。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六道凡夫,而且針對“人”這一道來加以分類。
另一種分類在華嚴講座當中有叁個條件湊成的七種人,叁個條件是人格、品性一對,人際關系與佛法熏修。人格、品性很好,但人際關系不好又沒有修行這是一種人;而人際關系很好,但是人格、品性不好又不修行的這又是一種人;只有修行但人際關系不好,人格、品性不好這也是一種人,就如廟裏或神壇的神棍。另外有一種人是這叁個條件當中他具備了兩個條件,譬如人際關系很好,人格、品性也很好,像社會賢達。另外一種人際關系很好,修行也不錯,但是人格、品性不好,就如神棍假藉宗教名義斂財,或是發展組織的宗教野心家。再一種就是人格、品性很好,修行也很好,但是人際關系不好,這種人有點像阿羅漢。最後一種就是人格、品性很好,修行也很好,人際關系也不錯,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菩薩。一個菩薩必須具備這叁種條件,凡夫則在這叁種條件當中有增有減。
今天要講的是另外的二種分析法,第一就是把社會上的衆生大概分成叁類:一是社會人;其次是邊緣人;叁是一般所講的生存者,也就是沈默的大多數。像這些人都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去觀察,自己是屬于哪一種人?親戚朋友當中有哪些人是屬于哪一種人?跟各位提起這些是希望各位能對人性有所了解,不要産生太大的偏差,這樣子你的生活步調才不會混亂,同時在修行上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看第一個部分“生存者”,這是這個社會當中的大部分人,也就是一般的沈默大衆,他只要默默地生活,對于社會沒有很多意見,他不求天上掉下黃金,也不希望天降橫禍于人間,對于這個社會他起不了什麼特別作用,但也不起破壞的力量,既可安于貧窮也可享受富裕生活,社會上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屬于這種人。
另外百分之二十至叁十當中的百分之九十是屬于“社會人”。所謂“社會人”是指社會上朝正向發展的人。生存者沒有所謂正向、負向,只是跟著潮流走。但是“社會人”積極、努力想要成就,不管他成就的是什麼偉大事業,他總是朝正向的方向發展,譬如做事業他就想要成功,當公務員他就想要升官,從事任何行業都想成爲該行業中最傑出的人。但是這種人在社會上很難成功,一百個人當中大概有八、九十個人都要失敗,“社會人”當中努力的多,但成功的少,因爲社會競爭太激烈。
雖然社會人長于競爭,在競爭當中他會發展出一種性向,由于競爭會産生得失心,因而他的生活會變得很緊張,很有壓迫感,這時候他的煩惱、痛苦會生起,但是這種人會一再地調適自己去適應這種生活,所以這種人在我們的社會裏可說是一個被扭曲的人;雖然是正向發展,但卻被扭曲了。做生意想要成功,這是正向的發展,但是偷工減料就扭曲了;當官想要衣錦榮歸沒錯,可是一貪汙、鬥爭,這也是扭曲了。所以正向當中有好多也是扭曲了人性,人性被這種競爭給扭曲了。各位有沒有留意到,這種現象我們都會包容他,雖然說貪汙不應該,但是周遭若有人貪汙得逞,你又會認爲他好厲害哦!雖然我們不恥那種行爲,但是對于那種成果卻很羨慕,所以他不是自己扭曲了,而是社會把他扭曲了,包括我們在內都是一樣。所以雖然說是正向的,它本身也有很大的缺點,這個缺點就是來自于“自我”的作用。
另外有一種人他看不慣“社會人”的生活形態,認爲一個人日以繼夜地工作太沒有意思;還有一種人是不恥于“社會人”把人性紛扭曲了,他認爲那太庸俗,所以他就標新立異,故意采取一種違反社會趨勢的行爲,譬如冬天穿T恤,夏天披棉襖,人家吃飯他偏不吃,這種人就叫“邊緣人”。有人躲到深山裏不出來,這是“邊緣人”。有人奇裝異服不男不女,爲什麼他要做這種表現?他就是要采取對立于社會的心態來處理,這是不對的。
另有一種“邊緣人”他是采取生活享受主義,但不順著時代潮流走,但是他也不是故意要對立,只是停留在某一個階段裏。所以說在“邊緣人”裏來講,他不一定是不好的人,只是他大部分是采取跟社會反方向的行爲,所以叫做負向的,這種負向的人好的、壞的都有。好的只是在享受生命,過他自己的生活;壞的邊緣人就會傷害到別人。“不能留芳百世,何妨遺臭萬年”?這就是邊緣人的想法。
我們看到宗教界裏也有很多人士故意提倡不是正常的修行法,而是一種對立的立場情況,那也是宗教界中的邊緣人。在一般的區分裏,我們把群衆區分成這叁種,我們自己想想看在某一個時間上,我們的心境是屬于哪一種人?在不同的時間裏常常會是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有時扮演“社會人”,有時又是“邊緣人”,有時又是沈默的大多數。
舉個例子來講:以前的嬉痞對于社會來講就是邊緣人,但是當嬉痞形成一個族群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想要參與成爲嬉痞,這些後起的嬉痞就不是邊緣人而是社會人。原來的嬉痞就是社會潮流的對立,對立久了之後它就成爲社會的一股趨勢,這時候你若踏進去,你就是成爲社會趨勢的一種人,那是正向的而不是反向的。剛開始嬉痞的産生是跟社會趨向成反向的,可是當嬉痞成爲社會的固定潮流時,你再加進去,你的心態就成了社會人,只是變成另外一個模式而已。
另外家裏的小孩你要他讀書,他偏偏不讀,他不讀書就是邊緣人的心態,你若知道他有邊緣人的心態時,那就很好教,怎麼說好教呢?譬如他要打電動玩具,你就讓他打,充分滿足他,這段時間不准休息不准讀書。他要打球也就充分讓他打球,同樣的這段時間不准他讀書、休息做其它娛樂,不用一個月的時間他會受不了而要求讀書的,爲什麼呢?因爲他具有邊緣人的形態,而你把這種形態變成一種趨勢,他就會産生對立,對立回來之後他就會自己讀書了。他在對立的時候是一種心態問題,父母若不懂得此理而壓抑他,他就會更對立,到最後親子之間感情破裂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懂得這種心態,他只是想要以對立行爲來抵抗趨勢的行爲,你順水推舟使他成爲那種人,把他造成一種趨勢,把他放在那個地方,他就又會對立回來,變成你期望的那個趨勢了。
我們在了解人性的時候,自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有這種人,心就有這樣的心,既有這樣的心你就很好超越了。但是你若不能肯定自己到底是處于哪一種階段、趨勢,你就很難成就,因爲你不知道自己是邊緣人或是社會人?莽莽撞撞地一直去,到最後還是成爲被扭曲人性的人,而不是很正常的人,這是第叁種區分法,前面兩種沒講,我們僅向各位介紹這一種。
再介紹第四種區分法,它是講人的種類,可以橫看社會的整個族群,也可以縱看我們個人的叁世因果。我們通常按照濟學的理論把它劃分爲四個階段。在社會上我們所看的人大概可以分爲這四大類,也就是生命循環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衰退期”,衰退期又可分爲叁個階段,它的特色是處于這時期的人都很忙碌,有做有賺,沒做就沒得賺,這種人通常有工作狂的傾向,因爲他只要做就有收入,就能成功,所以他會認真地一直做。若要這種人來學佛,他會問,學佛一天能賺多少錢?告訴他學佛不能賺錢只會付出,那麼他絕不會學佛的,投入多少就要回收多少,就是這種人,他不可能做那些沒有收入的事。
這種人大概可以區分爲叁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時間單位所賺的錢很多,雖然很忙但是賺的錢很多。第二部分就是雖然很忙,但是所賺的錢只有中等。第叁種人就是雖然很忙,但是收入很少,如建築工人每天都要做都有收入,但是碰到雨天不能做就沒有收入了。一般的企業家大多屬于中等人,又有些大企業家他也很忙碌,但是他賺的都是大錢,大概年收入是以千萬爲單位的,中等人則以百萬爲單位,下等人大概以十萬爲單位。忙是他們的特色,共同的特性就是工作狂。這種人到了第叁階段很辛苦,但賺得很少,亦即福報已經用盡,開始透支福報了。透支福報的早期有一種現象就是聰明、投機取巧可以賺到很多錢,包括逃稅、貪汙、偷工減料……等等,雖然看似收入很多,其實是在透支以後的福報,現在不當的拿了、賺了消費者及來自十方的錢,這所負的債務很大,將來都要還的。
第二個階段“蕭條期”,大概上班族的比較多,利用上班時間做私事或遲到早退,這都已是偷了老板的錢及時間了,雖然占的便宜不多,但是所要付出的勞力很多。私人機關當中如偷打長途電話,這也是在透支福報,雖然老板不追究,但在將來也都是要還的。這個階段裏第叁期的人有一種特色,就是他想偷偷地占便宜,但是一偷就被抓,因爲他已經沒有福報了,所以到了一個谷底他會看破了,感歎人生實在是不能這樣,自己該反省、忏悔從今以後該好好做人了,這時候他就進入複蘇期了。
複蘇期也可以簡單地把它分成叁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很慘的,這時發生的現象就是拼命地還債,遇到的老板都是鐵公雞,但卻是被壓榨剝削得很甘心,終身不換老板,因爲前階段欠人家太多了,這時候他雖然認命,但仍不會反省說要學佛。
第二階段的情況是有點福報了,因爲債已經還得差不多了,雖然辛苦工作賺了少許的錢,每個月卻要支出大筆醫藥費,難得儲蓄了一點錢卻又被偷了,原以爲這關過了以後會有好日子過,豈料……;這種人的生命是在複蘇期的第二階段。處在第一階段裏是很苦的,他想償還以前的債都力有未逮,若叫他來學佛根本不可能。但是第二階段的人若稍有積蓄,家中就會有人生病花錢出事情,于是他會到處問人家爲什麼家裏這麼不平安?別人會告訴他風水地理等等理由,此時若到佛門中來,…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二、人生的四個階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