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叁、生命運行的軌則

  叁、生命運行的軌則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滅,求之不得。棄之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心要”是以心爲本的根本修持法,法門是修持的下手處。我們修行主要講的就是“道”,道和心之間有什麼關系?“至道本乎其心”的“至道”就是究竟圓滿的真理,最終極的真理叫做至道,“至”就是到底了、到頂了。這究竟的真理是來自于我們的心,心不是我們的肉團心,更不是腦筋,腦筋只是一種識性作用,以現代話來講叫做理性。

  所謂理性就是有能力去分別、記取外面的事物,但是沒有辦法去判斷事物的對錯;當然現在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對與不對是你在自己腦筋裏面定義的,你無法在腦筋裏面衡量腦筋範圍外的部分。換句話說,你只能接受現有的這些資料,從所認知的範圍裏再作相對的比較,如此才能判斷對或者不對。但對于你所無法認知的範圍,你就完全無法判斷。

  我們所講的心既不是腦筋的理性、識性,那麼心是什麼呢?腦筋範圍裏的那些道理不能叫至道。俗話說人要講道理,但是整個生活環境裏有些道理是講不通的,那就要講“天理”了。天理若再講不通,那只能講“因果”。從道理、天理到因果,你可以發現腦筋的理性是非常的狹隘。

  講到因果,會發現“緣起法”(因緣所生法),這時才能講到至道,至道就是指人生宇宙間最高的、窮盡的真理。也就是說,它已經超越我們腦筋的範圍了,不是理性所能判斷的。

  人既是理性也是感情的動物,而感情是沒法子講道理的,只能講天理而已。也就是說它超越了理性的部分,只有用感情才能解釋。換句話說,父母愛子女,子女孝順父母,這都是當然的事,是道理的一種。但是子女弑父母,父母虐待小孩,這又是什麼道理呢?父母子女之間的仇恨,用正常的道理是講不通的。

  所以你會發現人的生命本身就生活在多彩多姿的情況下,這多彩多姿就是指經常的矛盾。而變化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只有在矛盾當中才能顯現出生命力的存在,生命的美感才會出現。

  例如早上吃稀飯,偶爾也會改喝牛奶;你喜歡穿紅色的衣服,但是偶爾也會挑幾件不同色彩的衣服搭配一下,讓自己的生命起一些變化。而這變化正是生命力展現的地方。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個人每天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簡直跟機器人沒兩樣。一樣的目的地,同一條路走過幾次之後,就會想換條路走走,這也就是你生命力的展現,這是不按照道理來的,是理性所不及的地方。

  大家要知道這個“道”是指我們整個生命體,它不是指你腦筋的控製力。相信各位都有這種經驗,讀書時自己安排了很嚴謹的功課表,可是不用兩天,功課表就沒用了,因爲不可能完全照做,那也是生命力的展現。因爲生命不願意照著既定的模式來,所以這時你要感覺到生命存在的本身,沒有辦法被規範。生命存在的本身不是理性的東西,理性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而一個人的生活真正屬于感性的部分比較多。

  了解生命的狀況以後,了解這個心就容易得多了。生命運行的軌則叫做“道”,生命存在的本來面目叫做“心”。換句話說,生命運行的軌則一定要依據生命存在的本來面目,這個運行的軌則不可能離開生命的本來面目。道與心是相符合的,本來面目是靜止的本體,道是本體的妙用所顯現出來的部分,你必須要了解這個部分,這樣子你就知道我們爲什麼要講心法而不講其它。

  存在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掌握住這一點,然後看看外面運行的軌則是什麼樣子。因爲運行的軌則你看得到,本來面目你看不到,所以我們要求證諸本來的面目,就只好從看得到的運行軌則上面來了解它,這個部分是很深沈很核心的部分,各位應去體會這一點。

  《心要法門》直接講的就是你的核心,一個人生命體的核心。我們所以稱贊清涼國師是文字大師,是因爲他在這短短507個字裏,已經把我們人生中最深沈真理的核心完全表達出來,真是不容易啊!

  這第一句話就已把根源給指出來——我們生命存在的本來面目與生命運行的軌則這兩項先對舉,以現代語言來表達,簡單的說就是:生命運行的軌則,依據于生命存在的本來面目。

  “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就是沒有固定的模式。假如說生命的存在有固定的模式,那就和方才講的機器人的生活方式一樣了,那是“有住”,我們應本乎“無住”。例如早晨鬧鍾響了,伸手按下鈕又睡了,猛然醒來上班時間已到,于是一面穿衣一面找鞋……,早餐也來不及吃了。你會發覺生命是在這種不穩定的情況下進行的。可是我們一直追求過一種很安全穩定的生活,其實那便是一種假相,我們可以追求假相的理想,所以抱持假相理想的人就是凡夫,而一個踏踏實實生活的人就沒有這種狀況。

  古代有和尚問黃檗禅師:“你是怎麼用功的?”答:“困了睡、餓了吃。”和尚又問:“你和凡夫有什麼不同?”答:“凡夫吃不好好地吃,睡不好好地睡。”各位想想看自己能不能夠真的生活在當下?當你有一個生活的假相要追求的時候,你所要追求的那種安定、安全、固定的生活,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那很無聊。

  例如你對朝九晚五安定的上班族生活感到不滿意,一心追求具有生命力的生活,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生活不在于外在的某些變化。在不安定的狀況下生活卻想要追求安定,那只是一種假相的追求;在非常安定的生活中,你又想去尋找一種富有變化的生活方式,那也是一種假相的追求。

  在不安定的情況下追求安定,這種人是一般的凡夫,他要怎樣才能達到修行的目的呢?把心放在當下!不要去追求什麼安定不安定的生活,對于眼前來的事情要很清楚。吃飯就好好地吃,睡覺就好好地睡,當下的生活是最實質的。但是因爲你有一個假相的存在,所以當下就變成不正常的現象,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就是你在一個很安定的生活狀況下,你會想追求不安定的生活,也就是多變化的生活,這其實也沒有必要,因爲真正有變化的生活是你六根門頭全部開放,對于任何境界的來臨,都能夠清清楚楚地接受到。

  現在,這兩種人對于六根門頭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都産生了幹擾,都出現了噪聲,所以自己屏幕所呈現的情況就會不清楚,于是你會想找一個清楚的畫面,但這並不是向外去找的,自己要把頻道調好,而不是另外換一部電視機。目前我們的問題就是有所執著。執著在那一點上而不會移動頻道,所以噪聲很多。若是你不執著那一點,而隨時可移動頻道的話,噪聲就沒有了。頻道的移動就是本乎無住,這個心法也就是要讓你生命的屏幕沒有噪聲、很清楚。

  “無住”就是沒有意識狀態。有了意識狀態。你就會認爲“就是這個樣子”。今天我們學佛了,你認爲師父就是要有另一套裝扮,這就是意識狀態,若是我和各位打扮一樣,你就會起疑:“這位是師父嗎?”其實師父不是用服裝來代表的,而是能夠指導你破除意識狀態的人。

  所以“心法本乎無住”是指我們的觀念、我們生命的運行軌則不受意識狀態控製,是依據于生命存在的本來面目,而生命存在的本來面目不是由我們下定義的。換句話說,也不是我們用意識狀態所能定義的。

  你沒法子說人是理性的動物或是感性的動物,或是理性加感性的動物,或是非理性也是非感性的動物,你沒辦法用這種情況去歸納它。人是以上皆非也是以上皆是的動物,所以說人是很複雜的動物。

  意識狀態是一種“相續心”,假如你不相續,你的意識狀態絕對不能形成。人真正的障礙就在于意識狀態的形成,而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就一直灌輸我們意識狀態,父母親一再破壞我們生命的本然現象,要我們去適應或迎合他們,無形當中我們就被規範進入某一種狀況。

  譬如吃飯、睡覺都被規範在父母親預設的時間內,那時候完全在被動的情況下被訓練出來。漸漸長大後又以各種獎懲方法來約束規範我們,于是我們變成了喪失自然人的那種情況,變成了一個不自然的現象,這時候我們就變成社會人。

  成了社會人以後,理想又逐漸地塑造出來,將來要找個白雪公主或白馬王子,將來要當總統、工程師、愛迪生……。意識狀態開始一個一個展現出來,而且意識愈來愈多,我們純真的自然人那個本來的心體被破壞了,意識狀態一條條的框上去,你就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直到長大後,你會覺得很痛苦、很苦悶,自己一直生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人家要我做什麼我就得做什麼;只要自己想做什麼,人家就會不高興。有很多這種情形,這就是我們被社會的意識狀態給扭曲了,生命的本質部分沒有辦法展現出來,這是意識狀態的傷害。

  在這裏了解到心法也就是生命的本體運作的部分是不受到限製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被限製的部分,這叫做社會人。各位要參透這一層,去看它本來面目的那個部分。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無住心體”就是不執著的這個心體,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靈知不昧。“靈知不昧”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通。“靈知”就是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不昧”就是通達。我們在此必須體會到生命的本來面目就是靈知不昧的,但是當生命的本質開始遭受到汙染的時候,就是有住,而不是無住了,這個被汙染的有住的心體,就沒有辦法靈知不昧。

  這裏舉兩個層面來給各位了解一下:以現在這個世界的衆生來講,我們所說六根全部運作的時候,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身與心兩者都擁有無限的智慧。身包括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心就是意根。可是我們今天的生活卻不是活在這六根之中,我們現在生命運用的是意識,所以我們是活在意識當中,而這個意識,按照科學家的研究,我們只用了百分之十而已,假如有人用了百分之二十,那已經是天才了。

  不管如何,意識只不過是意根當中的一部分,這一部分…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叁、生命運行的軌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