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命运行的轨则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心要”是以心为本的根本修持法,法门是修持的下手处。我们修行主要讲的就是“道”,道和心之间有什么关系?“至道本乎其心”的“至道”就是究竟圆满的真理,最终极的真理叫做至道,“至”就是到底了、到顶了。这究竟的真理是来自于我们的心,心不是我们的肉团心,更不是脑筋,脑筋只是一种识性作用,以现代话来讲叫做理性。
所谓理性就是有能力去分别、记取外面的事物,但是没有办法去判断事物的对错;当然现在我们可以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对与不对是你在自己脑筋里面定义的,你无法在脑筋里面衡量脑筋范围外的部分。换句话说,你只能接受现有的这些资料,从所认知的范围里再作相对的比较,如此才能判断对或者不对。但对于你所无法认知的范围,你就完全无法判断。
我们所讲的心既不是脑筋的理性、识性,那么心是什么呢?脑筋范围里的那些道理不能叫至道。俗话说人要讲道理,但是整个生活环境里有些道理是讲不通的,那就要讲“天理”了。天理若再讲不通,那只能讲“因果”。从道理、天理到因果,你可以发现脑筋的理性是非常的狭隘。
讲到因果,会发现“缘起法”(因缘所生法),这时才能讲到至道,至道就是指人生宇宙间最高的、穷尽的真理。也就是说,它已经超越我们脑筋的范围了,不是理性所能判断的。
人既是理性也是感情的动物,而感情是没法子讲道理的,只能讲天理而已。也就是说它超越了理性的部分,只有用感情才能解释。换句话说,父母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这都是当然的事,是道理的一种。但是子女弑父母,父母虐待小孩,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父母子女之间的仇恨,用正常的道理是讲不通的。
所以你会发现人的生命本身就生活在多彩多姿的情况下,这多彩多姿就是指经常的矛盾。而变化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只有在矛盾当中才能显现出生命力的存在,生命的美感才会出现。
例如早上吃稀饭,偶尔也会改喝牛奶;你喜欢穿红色的衣服,但是偶尔也会挑几件不同色彩的衣服搭配一下,让自己的生命起一些变化。而这变化正是生命力展现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个人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简直跟机器人没两样。一样的目的地,同一条路走过几次之后,就会想换条路走走,这也就是你生命力的展现,这是不按照道理来的,是理性所不及的地方。
大家要知道这个“道”是指我们整个生命体,它不是指你脑筋的控制力。相信各位都有这种经验,读书时自己安排了很严谨的功课表,可是不用两天,功课表就没用了,因为不可能完全照做,那也是生命力的展现。因为生命不愿意照着既定的模式来,所以这时你要感觉到生命存在的本身,没有办法被规范。生命存在的本身不是理性的东西,理性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而一个人的生活真正属于感性的部分比较多。
了解生命的状况以后,了解这个心就容易得多了。生命运行的轨则叫做“道”,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叫做“心”。换句话说,生命运行的轨则一定要依据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这个运行的轨则不可能离开生命的本来面目。道与心是相符合的,本来面目是静止的本体,道是本体的妙用所显现出来的部分,你必须要了解这个部分,这样子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讲心法而不讲其它。
存在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掌握住这一点,然后看看外面运行的轨则是什么样子。因为运行的轨则你看得到,本来面目你看不到,所以我们要求证诸本来的面目,就只好从看得到的运行轨则上面来了解它,这个部分是很深沉很核心的部分,各位应去体会这一点。
《心要法门》直接讲的就是你的核心,一个人生命体的核心。我们所以称赞清凉国师是文字大师,是因为他在这短短507个字里,已经把我们人生中最深沉真理的核心完全表达出来,真是不容易啊!
这第一句话就已把根源给指出来——我们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与生命运行的轨则这两项先对举,以现代语言来表达,简单的说就是:生命运行的轨则,依据于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
“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就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假如说生命的存在有固定的模式,那就和方才讲的机器人的生活方式一样了,那是“有住”,我们应本乎“无住”。例如早晨闹钟响了,伸手按下钮又睡了,猛然醒来上班时间已到,于是一面穿衣一面找鞋……,早餐也来不及吃了。你会发觉生命是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可是我们一直追求过一种很安全稳定的生活,其实那便是一种假相,我们可以追求假相的理想,所以抱持假相理想的人就是凡夫,而一个踏踏实实生活的人就没有这种状况。
古代有和尚问黄檗禅师:“你是怎么用功的?”答:“困了睡、饿了吃。”和尚又问:“你和凡夫有什么不同?”答:“凡夫吃不好好地吃,睡不好好地睡。”各位想想看自己能不能够真的生活在当下?当你有一个生活的假相要追求的时候,你所要追求的那种安定、安全、固定的生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那很无聊。
例如你对朝九晚五安定的上班族生活感到不满意,一心追求具有生命力的生活,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生活不在于外在的某些变化。在不安定的状况下生活却想要追求安定,那只是一种假相的追求;在非常安定的生活中,你又想去寻找一种富有变化的生活方式,那也是一种假相的追求。
在不安定的情况下追求安定,这种人是一般的凡夫,他要怎样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呢?把心放在当下!不要去追求什么安定不安定的生活,对于眼前来的事情要很清楚。吃饭就好好地吃,睡觉就好好地睡,当下的生活是最实质的。但是因为你有一个假相的存在,所以当下就变成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就是你在一个很安定的生活状况下,你会想追求不安定的生活,也就是多变化的生活,这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真正有变化的生活是你六根门头全部开放,对于任何境界的来临,都能够清清楚楚地接受到。
现在,这两种人对于六根门头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产生了干扰,都出现了噪声,所以自己屏幕所呈现的情况就会不清楚,于是你会想找一个清楚的画面,但这并不是向外去找的,自己要把频道调好,而不是另外换一部电视机。目前我们的问题就是有所执着。执着在那一点上而不会移动频道,所以噪声很多。若是你不执着那一点,而随时可移动频道的话,噪声就没有了。频道的移动就是本乎无住,这个心法也就是要让你生命的屏幕没有噪声、很清楚。
“无住”就是没有意识状态。有了意识状态。你就会认为“就是这个样子”。今天我们学佛了,你认为师父就是要有另一套装扮,这就是意识状态,若是我和各位打扮一样,你就会起疑:“这位是师父吗?”其实师父不是用服装来代表的,而是能够指导你破除意识状态的人。
所以“心法本乎无住”是指我们的观念、我们生命的运行轨则不受意识状态控制,是依据于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而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不是由我们下定义的。换句话说,也不是我们用意识状态所能定义的。
你没法子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或是感性的动物,或是理性加感性的动物,或是非理性也是非感性的动物,你没办法用这种情况去归纳它。人是以上皆非也是以上皆是的动物,所以说人是很复杂的动物。
意识状态是一种“相续心”,假如你不相续,你的意识状态绝对不能形成。人真正的障碍就在于意识状态的形成,而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一直灌输我们意识状态,父母亲一再破坏我们生命的本然现象,要我们去适应或迎合他们,无形当中我们就被规范进入某一种状况。
譬如吃饭、睡觉都被规范在父母亲预设的时间内,那时候完全在被动的情况下被训练出来。渐渐长大后又以各种奖惩方法来约束规范我们,于是我们变成了丧失自然人的那种情况,变成了一个不自然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就变成社会人。
成了社会人以后,理想又逐渐地塑造出来,将来要找个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将来要当总统、工程师、爱迪生……。意识状态开始一个一个展现出来,而且意识愈来愈多,我们纯真的自然人那个本来的心体被破坏了,意识状态一条条的框上去,你就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直到长大后,你会觉得很痛苦、很苦闷,自己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下,人家要我做什么我就得做什么;只要自己想做什么,人家就会不高兴。有很多这种情形,这就是我们被社会的意识状态给扭曲了,生命的本质部分没有办法展现出来,这是意识状态的伤害。
在这里了解到心法也就是生命的本体运作的部分是不受到限制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被限制的部分,这叫做社会人。各位要参透这一层,去看它本来面目的那个部分。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无住心体”就是不执着的这个心体,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灵知不昧。“灵知不昧”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灵知”就是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不昧”就是通达。我们在此必须体会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灵知不昧的,但是当生命的本质开始遭受到污染的时候,就是有住,而不是无住了,这个被污染的有住的心体,就没有办法灵知不昧。
这里举两个层面来给各位了解一下:以现在这个世界的众生来讲,我们所说六根全部运作的时候,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身与心两者都拥有无限的智慧。身包括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心就是意根。可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却不是活在这六根之中,我们现在生命运用的是意识,所以我们是活在意识当中,而这个意识,按照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只用了百分之十而已,假如有人用了百分之二十,那已经是天才了。
不管如何,意识只不过是意根当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三、生命运行的轨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