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敞开胸怀面对现实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广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这段写得非常完整,我们在读诵研究的时候,会艰现它都是用对立法来穷尽我闪的思想,因为在我们的相思领域里容易产生偏差,这是可以用语言模式来做弥补的。当然语言模式本身还有缺点,没法子很明白地表达这段话的真实相。
而这真实相要如何去体会?我们一定要用全部的生命,整体的去感受,从这个地方我闪了解,佛法本身是要训练我们的生命,活出健康、活出本来面目。
今天我们在社会上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科技的发展,及种种意识状态的形成,我们的生活已经逐渐偏离原来的面目,甚至于变面机械式的反应,对于什么事情只是做那种基本反应而已。所以有人骂你。你的反应就是骂他;有人打你,你的反应也是打他。有的人并不是这种思想模式,人家骂你忍下来,人家打你也忍下来,这也是一种反应模式。
但是你从来不会看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做正确的反应。你看到反击的人,那是不够有修养的,而自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我不做反击而忍了下来。这样子忍受以后,我们会发现所谓社会人比较能够接纳与忍受,他的心理多少有些受扭曲了,也因此看到什么事情很容易做结论。
这种社会意识状态对我们有很大的伤害,但我们却不知道,不但不知道,反而还乐意接受这些以伤害为前提的想法在过日子。而佛法告诉我们要恢复本来面目,使原来对我们的伤害赶快过去,让我们过一个很正常很健全的人的生活,这一点才是佛法教育与训练的目标。
若是每个人都很健全,就不会有侵犯别人、攻击别人的情况,这个社会就恢复它本来的现象,一切自然复归于宁静。这时代我们一再的发展自我意识,所以纷纷扰扰,物质文明能建立,但是心灵很空虚。为了弥补空虚,我们又去创立外面的事业作为寄托。所以当一个有福报的人外面事业愈多时,他的内心就愈空虚,各种千奇百怪的生活形态就出来了。我们必须在这里彻底的了解,然后才能走出自己应该走的路。假如没有认识这一点,那就不知道要从佛法里学什么?也因此在这里我们才要讲“心要法门”。
心要法门若用现代话来讲,应该是“观念法门”,它从观念上把你改过来,这个心就是观念。心到底有没有?用观念代换看看,观念到底有没有呢?它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心的意义与观念有点类似,各位对于“心就是观念”或“心等于观念”的这个观念,不要以旧有的观念来定义。
这里我们只是借用观念的词汇和它的某一部分观念,来作为我们这个地方所要表达的观念。这里的观念可能会比原来观念两字的定义更广,所以可以看到观念能包太虚。但是这个观念又和心意识的意识有点相似,因此我们要从意识上面下手加以改进,将意识改为一真(一真法界)。由于这观念本身定义非常的广,而且类别非常多,这个部分在这里我们并不讲唯识,所以不做严格的定义,大家要有这一层认识。
我们在佛法中借用现代的词汇来讲,都和现代词汇的意义有所不同。上次所讲的部分是总说,“至道本乎其心”,心就是观念,观念本乎无住,观念不能执着在某个地方。若是执着在某处,那个观念就是意识了。
这里所讲的观念属于意根,比意根来得更广,因为心不等于意根而大于意根,它的范围比意根还大,它是主宰,或者把它叫做概念也无所谓。我们的目的不在名词、名相上,而在于它实质所指的标的有哪些种类、层次?到此三句是总说,是讲“无住心体”的部分。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它的作用。“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这几句是从本体上显现出来的相。它说无住心体,性相寂然。寂是宁静之意,前面所讲包括寂灭、寂寞、寂静,这儿再加寂然,每一个字辞的定义都有点不同,但大致是一样的,重点在“寂”这个字。
寂寞是以不表达意见来讲的,寂静是本来的那个样子,寂灭是指把意识状态给消灭,寂然是寂的本来面目,每个定义都各有不同,关键就在于“寂”这个字。
以刚才所谈“心就是观念”来讲,观念可能属于意识,也有可能是属于意根或大于意根,观念本身的定义有种种不同的类别和层次。这个地方讲寂,寂本身也有不同的类别和层次,寂寞、寂静、寂灭、寂然的相各有不同,这儿所讲的寂就是它的本来面目。
再来讲性相。性也好,相也好,我们常讲佛法中非性即相,小乘偏向于有,都讲相。大乘始教相宗都属于相,大乘终教就偏向于法性宗都讲性,不管讲性或相,它都是寂静的本来面目。山林、树林是寂,水流、刮风、海啸、火山爆发、千军万马奔腾……也是寂;它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动态的分类法,它只是就那种现象来讲。像现在冷气机呼呼叫也是寂,若说应当是没声音才是寂,那个没声音是你的定义,声音本身便是寂,并非一定要安安静静才叫寂。
它是寂、是静、是寞、是灭,或是这里所讲的然,都是从它的作用上来讲的,所以寂的本身就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像现在上课各位坐在这儿,静静听,不管是打瞌睡或者抓头发,或是伤脑筋……,那都是寂,都是本来的样子。
若用语言来形容“听不懂”、“伤脑筋”、“津津有味”……,都是形容词,形容那种现象。而现在我们所讲的那种本然面目的现象,你到底能不能感受到?这才是寂。
不管是性或相,它的本然现象包括了德用——性德的作用,也就是心体的作用。灵知不昧就是作用,它无所不知,它又是怎么显现出来的呢?那心体本身你根本无法了知,现在要让它显现出来让大家知道,这个部分就叫做“作用”。
所以说性相寂然,包含德用,开始从本体上讲出来,这个作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性也好,相也好,这本来的面目,它一发挥作用的时候,能伸能缩,向外非常的广泛,能穷尽一切万法;向内它非常深邃,无幽不造、无微不察,这才叫做该摄内外,能广能深,这是心体发挥作用的时候。
我们从这地方来看,学佛的过程当中,一般人总是停留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上,总以为学佛人应该是憨憨的、粗枝大叶的,当人家问:为什么?一句话:我学佛人不知道那些。这情形叫做该摄没有内外,不能广也不能深,傻蛋一个。所以世间法交给佛教徒来做,佛教徒只有败事的份,不会成事。
一般人学佛就是这样,报纸不看、电视不看,人家一讲到某某案件、某某事,就只一句:我不知道。意思就是自己很清净、很精进,很有成就感,其实是成就了一个大傻瓜,学佛若就是这样子的话,那么笨蛋、白痴来学统统会成就了。
学佛一定要训练自己对事情的认知,当一个境界来临的时候能不能起作用?或是当境界来临时想也不想,就装作不知道让它过去了。以为自己只是认真地修行就够了,一点也不知世事与人心的险恶,于是所收进来的供养又拼命地被搜出去,佛教道场中有很多这种事相,关键就在于你不用心,我们应该是任何境界来时,都要清清楚楚。
今天要谈的是在于佛法训练我们面对事情、面对境界的时候,能不能够好好去处置?若不能用心,抱着反正事情一来就以“不会”应万变,于是到最后也就什么都不会了。佛教徒为什么会比别人差一截呢?那也就是你不能广不能深,不能该摄内外。佛法告诉我们要能广能深,该摄内外。为什么面对境界时却又缩头缩尾无法面对?这是因为你不能敞开胸怀去面对现实的社会,然后去接纳它。我们必须先接纳,然后再加以改进。
如今你是个行者,一个修行人就应该尽全部生命的力量活在当下,活出本来的面目,这才是修行人的本色。而不是动不动就拿既有的意识状态来框住自己。佛教徒的本色是什么?吃素或过午不食?这能了生死或开智慧吗?那么狗一天吃一餐,牛羊都吃草,它们岂不都成佛了?在这里大家要了解到一个真正修行人的本色在哪里?要去掌握住那一点。
这里告诉我们“心法”是能够“该摄内外,能广能深”的。现在你面对境界是否能广能深?对外你应如何?对内又要怎么办?修行人要完全投入修行没有错,但是处在这个社会里,偶尔也要拨出一点时间从事行政工作,人事、社会这些都是世间法,你要从这个地方深刻地检讨,而不是世间法的事完全都不管也不会,这就是没有活在当下,那就不对了。
修行人的本色固然是从事于菩提道上,在菩提园内好好耕耘。可是菩提园内也有很多落叶、废土要倒出去,也需要运回一些肥料和花苗,这都是要从园外拿进来,只要离开菩提园即都是世间法,那都是要按世间法处理的。若仍拿菩提园内的处理方式去处理,也就难怪人家会说这些学佛人都是这种傻不愣登的样子,你只懂得菩提园内的事,更何况事实上在菩提园内你都还没有通达。
有很多人赞美那种人工化、精致式的僵化庭园,其实我们需要欣赏的是自然的、有旺盛生机的,而不是人为造作的;穿过檐下突然有老树枯藤垂下,那时你会有一种蓦然的惊喜,生命力也就在这里冒出来了。对于那种单调、僵化、失去自然的,你能不能去起那个变化?对于来到眼前的任何境界,都要能够掌握得住,要能操控;同样的是我们不能使自己一直僵化下去,僵化以后对处理事情无法应变。
譬如不同的同修问我相同的问题,我就可能给予不同的答案,各位要在自以为矛盾的当中找出它们的连接点;它其实不是矛盾,若能感受它就对了,这两个是一个而不是两个。
现在我们对佛法这心性的东西,就有类似缝扣子的这种情况,有些地方须穿过去,有些地方要拉出来,穿进拉出好似同一孔,其实穿进去是左孔,拉出来是右孔,有一个破(穿进去),有一个立(拉出来),同一个扣子有两个洞,而你只看到一个扣子,没有看到两个孔,这就是我们不能深,深不进去啊!
我们心性的作用,它的频率、脉动就在这里产生,所以心法这东西是非常微细、精致的…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四、敞开胸怀面对现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