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四、敞开胸怀面对现实▪P2

  ..续本文上一页一种工程,我们叫它“心灵工程学”,原因就在此。

  各位要去塑造这个心灵工程,也绝不会是粗枝大叶的人;每一个觉悟的过来人,他绝对曾在这里下过很深很深的功夫。他花几十年参一个话头,锁定在那个话头的“定”当中,思维几十年下来,你看那有多微细!

  初次见面那先比丘供养弥兰王四句话:“人生最重要的福报就是学佛,人生最大的宝贝就是忠诚,人生最重要的财产就是忠厚……”弥兰王一下子楞住了,就请问老和尚上下?答:“爸爸帮我取名叫那先。”又问:“什么叫那先?”答:“没有东西叫那先,头是那先吗?脚是那先吗?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是那先吗?皆不是!离开这些是那先吗?也不是!”“那么究竟什么叫那先?”

  那先马上反过来请问国王:“什么叫车子?车轮是吗?车箱是吗?木材是吗?”答:“皆不是。”又问:“那么什么叫车子?”弥兰王楞住了。

  同样一件事情,你这样问,我也这样问,反过来把对方僵住了,这里面所表达的是什么?那是思维,那是微细。先前弥兰王曾打找过其他大德辩论过,第一道题目是:“你为什么要出家?”答:“出家可以修很大的福报,不但修今生,甚至修来世。”再问:“在家人可以修吗?”答:“可以。”又问:“这个福报也是今生来世都可以享用?”答:“是。”弥兰王于是说:“既然如此,那么在家修就好了,为什么要离家弃子?”大德愣住了。

  大德被弥兰王封住了,弥兰王又被那先封住了,差别就在你对事情有没有去体验、去升华,或者只是知道而已?有很多人嘴巴会讲,做起事来就是不一样。我们不但要做到之外,还要能够如实地展现出那种圆满和谐的成就。

  佛法就在这里训练我们,于诸境界能够充分地反应。所谓反应有两个部分,反应与不反应都是反应,但是自己要清清楚楚。对于境界我可以不反应,而不是不知道;对于境界我为什么要反应,自己也很清楚。有很多人很会反应,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反应,所以反应之后就又要忏悔。有些人是不反应,但是不反应之后却又遗憾终身,后悔当初不做反应。这都是我们认知事情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态度和立场。

  所以希望大家在学佛的时候要记住一个前提,就是打开心量先接纳,接纳以后再求证,求证以后该修正就修正,该放弃就放弃,而不是一味地拒绝世间法,也不是很盲目地投入一些无谓的修行。

  非空非有,不生不灭”。这是就相对法而讲的,非空非有叫做双破,不生不灭也叫双破,因为讲空你会因偏差而产生执着;讲非空你会执着于有;讲非有你又会执着于空。是空是有只是让你知道事情的现象,非空非有让你双泯,是空是有是双显。非空非有不是没有空也没有有,是空是有也不是有空有有;非空非有是指空有的对立不存在,是空是有是指对立统一起来,我们讲化对立为统一就是指这个地方。

  非空非有把对立化掉了,不生不灭也把对立化掉了,统一起来就变成是空、是有、是生、是灭。双显的部分一定要建立在双泯以后,双显假如是在双泯以前出现的话,那是世间法。你必须懂得这种语言模式和逻辑结构,假如不能体会这一点,你会很快就带过去了,你的理会因此而不通达,变成两套标准。

  这里还要和各位再谈一下前面所讲的“一佛乘”。一佛乘就是直接达到目标的方法,直接趋向目标(佛果)的修法称一佛乘,也就是不绕圈子。不绕圈子从因地和果地马上直接翻过来,一般常讲的如:转烦恼成菩提,舍识用根,转识成智,火焰化红莲,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些都属于一佛乘的修法。

  以现代话来讲,分别是凡夫的心,圆融统一是佛的心。我们怎样化对立为统一?化对立为统一就是一佛乘直接把凡夫心转为圣人的境界,也就是说“果地觉,因地心”就是一佛乘的修法。

  既然这里讲果地觉的心,它该摄内外,能广能深,这果地觉的心是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是统一圆融的,它不是对立的。既不是对立的,所以非空非有,所以不生不灭,它是统一的,在这统一的情况之下所展现的境界,就是我们讲的普贤境。

  既是普贤境无不现前,所现前的都是常寂光土的境界、极乐世界的境界、一真法界的境界、普贤的境界,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无有不穷尽了。

  因为法界是无所不包的,既是无所不包,就产生一个结论,在这里面它是总体的,就像我们讲一个城市的人不生不灭,虽然有人死了(灭),但是又有人出生了(生),但就这个城市总体来讲,这个城市是不生不灭的。

  就个体来看好像有生有灭,七年前的你和七年后的你完全是不同的一个人,因为你的细胞全部更新了(脑细胞除外),可是你自己并不知道。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社会也是这样,甚至世界也一样,宇宙也一样,就总体来讲都是不生不灭。

  除了物理现象有这些情况以外,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前面讲过“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它已经穷尽一切了。既然穷尽了,它还有什么生命?还有什么空、有的东西呢?都已不存在了。我们从这根源上来探讨,所以从根本来学佛叫做“依本起末”。

  另有一种修法叫“摄末归本”,通常佛法概略而分就分此两种,“依本起末”的佛法较活泼,它能抓住核心、根本,但是它的缺点是若没抓到核心的话,那就可能抓到朽木。若从“摄末归本”来修的话,佛法会修得很难过,因为你是从枝末来,必须处处要规范自己。从枝末来的现象就是天天要剪树枝,否则新枝会不断的冒出来,树的形状不易维持。而从本向末只要把堆肥确定好,就任它自然的发展。

  因此你会发现“摄末归本”的修法通常是盆栽,即使不是盆栽,它的调调也差不多。而“从本向末”的通常是大树,你欣赏的是它的气势,而盆栽只是欣赏它的精致。

  “摄末归本”弄到最后往往只有形式存在,内涵不在。那么这个“本”要怎么抓呢?以中国人来讲中国佛法,我们大概有四大宗派——禅、净、律、密,他们彼此有互相交集的地方,也就是四者共同存在的区域(黑色,如图)——佛法的核心,其它横线部分不包括四宗,只有三宗或二宗交集,而白色部分是各自的特色,可能是通外道的外道禅或外道密(通斋公部分)、外道净(天堂),外道律(恶戒比丘部分)。

  现在我们要讲的是黑色部分,此部分禅、净、律、密都有,绝对是佛法的核心。从这核心来讲佛法无论怎样讲都对,绝不会偏离佛法的总体,若由这部分扩散运用出去,四个部分都包括在它里面,这叫依本起末。

  若从外向内进来,你会发现愈近中间重叠愈多,四个重叠的绝对正确,三个重叠大部分对,二重叠小部分对,不重叠不一定对。从末向本也就是摄末归本的时候一定要有很多修正,因为不是佛法的部分你一定要一直除去,除到最后是核心部分,若除不尽就可能通外道了,所以整个核心你在学佛的时候就看你能不能从根本上来(黑色)。

  此处所讲的“该摄内外,能广能深”,就须具有非空、非有、不生、不灭这个本质,从本向末你才能得到,而这个本就是“求之不得弃之不离”,求也求不到,丢也丢不掉,它是本自具足,现在我们只是忘了或者不会用了。

  修行就是要在这儿很清楚,自己本来有的东西要懂得会用。刚才讲理念的建立,应该要有基本理念,本末之间的关系,大家要试着多画图表,图表虽是世间法,会运用的话概念较易清楚,这也就是修行行法上的部分。

  本自具足的东西学佛人常会有一种追求,我们修行人第一个要怎么学、入。现在的人是一开始修,就看看得几分,一面修一面看,一直在计算成绩。计算成绩必不得结果,绝对不会有成就,因为你并没有完全投入。

  完全投入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它是说我现在开始修行,从这里进行到某一个程度,会走出自己的轨迹A(图略),可是自己并未发觉,到了B点之后才发现途径和原先的不一样,那目标在那里呢?你只有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用功就会成佛,至于佛是什么就是管了,因为你不预设目标;也可能经过你的用功之后,走出另外一条径来,这个途径可能是C。每一个人的图形走法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轨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方程式。

  我们现在用功修行的人就是要找出自己的轨迹,找出自己的心灵方程式。各位要不要升华自己?一个学佛人在学佛过程当中没有原则,因为他并不需要太多原则。做人的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圆融,即使是讲圆融和谐,他也不会坚持要圆融、要和谐,那才叫圆融和谐。

  每一个人的轨迹都不同,所以心灵方程式也绝对不同,为什么要每一个人都要寻找自己的心灵方程式,这就是心灵工程学,这东西不是你要不要,也不是有没有的问题,大家都有,你怎么去进行,好让生命充满光辉、芬芳。就在这图上面,走出自己的心灵方程式,找出你的轨迹,芬芳亮丽自会显现出来,这是释迦宝藏,我们藏诸名山无法享受,岂不可惜!希望各位在此能深深去体验。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四、敞开胸怀面对现实》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