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五、真正的感受

  五、真正的感受

  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前面讲“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是指道的本体。“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是指它的作用。现在讲它的相状,这个无住心体想求求不到,想抛弃也抛不掉,我们讲心性就在这地方。

  好多学佛人经常要找一个很具体的东西,可以抓、可以拿捏,就好像一个人在奋斗创造事业,就须有个成功的事业来证明他在奋斗,所谓成功就是拥有一家公司或一个工厂,或者自己是董事长、总经理,或者是有多少的股份、股权。这是很具体的,你可以肯定的。可是假如告诉你一个人的奋斗不仅在于这些,而在于奋斗过程当中自己所学、所拥有的那个部分,大概你不太能感受得出来。根器比较利的人可能马上就能体会到,但是有些人就无法体会到这个部分,会以为奋斗就是要一个成功的事业,既然没有事业就不能证明自己成功了,所以当他事业失败的时候会很痛苦。

  若是你能抓住它的本体,你会发现,只要从一开始就很认真地奋斗,虽然事业没有,可是在自己的生命里,确实可以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奋斗与成长。在没有奋斗之前,自己没有这一番阅历;经过奋斗之后有了这一番阅历,那不正是自己的事业吗?这是比较具体的,但是这具体的部分,却少有人能感受到。

  佛法是告诉我们实质内涵的重要性。一个拥有智慧的人他不一定自己买书,他会经常上图书馆去借书,借书不用钱看完了就还,但知识都拥有了,我们要的是知识而不是书。这个无住心体也就是这个样子,看似很抽象,其实很具体,它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而这个部分你想要再去找是找不到的;想要把它抛弃掉,却也抛不掉,因为它是你本身所拥有的。

  假如这种情况你能确实有所感受,我们再更具体地向各位形容一下,这个东西像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一些本能。本能也很抽象、很难形容。例如一个人学会游泳之后,再也无法把游泳丢掉。游泳固然可以学到,但那是自己本身的一种能力,你没有办法把它丢掉。但是向外求却也求不到,那是本身自己成长出来的。

  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气质以后,要把他的气质装低一点,大概也装不出来;一个气质差的人若要装得高尚一点也是装不起来的。这种东西求不来,若想要学功夫也不是直接从这边下,要怎样去改变这个部分,也不是轻易讲得清楚的。

  各位学佛都会有一些理念,我们讲轮回,但是各位知道什么在轮回吗?是色身还是其它东西?

  我们人体包括两个部分:一种比较具体;一种比较抽象。具体的如我们的四大:地、水、火、风,这叫身;另一个抽象的叫受、想、行、识,合起来叫五蕴,五蕴当中受、想、行、识叫做名。

  四大会随着物理现象的因缘而坏掉,也就是所谓的死了。同样的受、想、行、识也有一些会跟着四大而坏去,有一些会开始去因缘重组。这受、想、行、识是来自于我们这一辈子所造的种种善业、恶业。这种种善业、恶业随着四大的坏去会产生另外的组合,然后再去跟别的四大因缘和合,这就是所谓的下辈子。而前辈子所造的善业、恶业会成为新的这辈子的基本前提,它已变成我们俗话讲的“与生俱来”。

  一个人的生命其实是和一只变形虫一样,不断地变来变去,但是在变来变去当中有一个不变的,每一辈子都跟着跑的就是无住心体;而这个部分要提到我们自己的体验它是相当深沉的,更是一个核心,它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就像我们出生在这个家里,要不要这个爸爸、妈妈,并不是你能选择的;既然出生在这个家庭,那父母亲也就是“求之不得,弃之不离”的一种现象。

  我们说学佛绝对不要在文字上转,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它很深沉,它所提到的部分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带过去。不要以为人家塞样子讲文字很简单,其实内容恐怕更要我们绞尽脑汁慢慢地去体会。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迷现量”就是迷于现前这种境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眼见色、耳闻声,各种生活的情境要是不能清清楚楚的话就会“惑苦纷然”。惑是迷惑,苦是所受的种种苦就纷至沓来,会接二连三地出现。换句话说若是对于实质的现象不了解的话,心里有疑惑就会造业,造业就会受苦。

  “惑苦纷然”有两层意义:一个就是现实的这辈子当中有种种烦恼、痛苦、障碍。另一个是讲生死与轮回。因为你忧虑、造业,所以要受苦,有时候在这辈子受苦,有时候在下辈子受苦或好几辈子以后才受到苦,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它纷然。它一再的产生永无断绝,关键就在于迷现量,现量就是当下的这个情境,这个当下我们也很难去体会,我们会说要活在当下,当下是什么呢?通常从文字相讲,我们一般人的生活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很长久,长远时前叫过去,长远时以后叫未来,现在就是过去与未来的一个过渡时期。

  以世间凡夫的理解力来讲,现在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你会发现现在根本不存在。现在不会停下来,一直过去,所以我们活在现在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要怎样活在当下?当下的解释在古代人来讲很容易了解,所以他们常把当下与现在混在一起讲,而我们现在讲“当下”,和“现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现在是过去与未来接缝的一个地方,一个很抽象的地方,过去是长远时,未来也是长远时,现在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当下则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所以在这个时候,你那个“现在”就变成很模糊的现象。大家要知道时间是最大的骗子,时间的概念是人类所能创造当中最大的骗子,各位要去体会这个部分。一个修行人在时间上、空间上他都能粉碎的,不受时间的约束。

  因此我们要活在当下,要清清楚楚,要把自己完全打开,谈何容易啊!有好多人很喜欢追求这个东西——我要活在当下!我要尽毕生之力活在眼前一刻!告诉你这是绝对做不到的。当你想要尽毕生之力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活在眼前一刻,尤其是当你要活在眼前一刻的时候,你还有眼前一刻吗?那一刻已经过去了,你永远无法活在当下。

  所以活在当下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没有意识状态,没有预期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当境界来临的时候,他捕捉得好好的。他既没有预期未来,也不执着于过去,随着六根与六尘境界的流转,他自己像是融入于水中沿着溪流前进的水滴一样,在生命的洪流里看不出他的波澜,但是他的生命洪流就是那么的壮观,浩浩荡荡的一直往前进,充满着生命的能量,充满着生命的光与热,继续不断的往前走,那水就是在这个地方随流一直下去。

  但是现在若是把你放在水流里,你就像那逆流的鱼,水往这边流,你往那边冲,于是你会冲得头破血流,落得焦头烂额,挫折、失败,然后会说:“时不我予也!”

  是谁不予你呢?告诉你顺着生命的洪流活下去,你却偏要逆着生命的洪流走上来,所以不但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非常的痛苦,直到有一天你倒下去了,没办法,只有随波逐流,无法活在生命的洪流里。

  在这个时候,我们顺着生命的洪流走,我们不是无知地随波逐流,而是觉知地掌握住状况,且会顺势而走。假设这是一条河流,我们的生命体假设是从A开始走(图略),一个人站在这儿不是粘着于过去,就是期望于未来,那么这一点A他永远没有度到,他的生命走过这一点的时候是白走过的,因为他不是把生命停在甲点就是乙点,虽然A点他也要走过去,但是他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

  可是一个修行人必须活在当下,他确定站在A点,但是要注意因缘的变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都很清楚地一个一个点一直移过来,每一个点的变化都很清楚的掌握住,所以他整个生命洪流走过来以后,假设C是终点,从A走过来以后,他每一点都确确实实掌握住。在这种状况下,他绝没有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观念,所以当下的现前一刻,它就是永恒。

  虽然到C是生命的终点,可是它的生命是继续往前走,所以一个修行人若是有人要杀他,他并不要紧,因为四大可坏,但是“无住心体”却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一般人的生活是从甲跳到乙,或是乙(未来)跳回甲(过去),一下子想明天一下子想昨天,没有办法很稳定地站在生命当下的这个点上,要是能站在当下这个点上,你的每一个微动都在当下,不攀缘过去也不攀缘未来,所以当下就是永恒,一直到你的四大坏掉,不管是人为因素或者物理现象毁坏你的身体,你那无住心体仍可以掌握得住。

  一个会掌握住无住心体、生命本体的人,他下辈子再来一样的潇洒、飘雅,但是一个凡夫就没办法了,因为他是黑白无常挟来的,随着所造的善、恶业,受、想、行、识这四个部分,另外去找一个四大因缘和合,这里面的变化太大了,唯一自己能够肯定、掌握的就是活在当下。

  我们绝大部分不能活在当下,就是迷现量惑苦纷然,不能活在当下,那么你的迷惑会使你造业,造了业就会受苦。在现实的人生当中我们不怕这些,因为你有福有报啊!所以人家不敢惹你。

  我们要把这实质的部分给你展现出来,让你能够体会不要再迷惑造业了。造业的情形相当多,最可怕的就是因为我们无知,认为不要紧,那就变成无明,所做的也就是业。无知是愚痴,愚痴应该是善恶不会分别。在我们的行为当中,会很自然地产生一半是善的、一半是恶的,这是正常情况,因为善与恶都有无量无边,所以很自然发展出来就有一半是善、一半是恶的,要不然顶多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善,三分之一恶,三分之一不善不恶;不管分成三部分或两部分,大致上我们是划分成善、恶两个区域。

  无知有一个毛病,它会认为“不要紧”这就麻烦了,因为要紧与不要紧不是你确定的。你认为要不要紧是你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去定义的,而那个现实生活给你的标准是社会的意识状态,社会的意识状态叫公序良俗,那是人天福报。可是一个人真正要不要紧…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五、真正的感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