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真正的感受
求之不得,棄之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前面講“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是指道的本體。“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滅”,是指它的作用。現在講它的相狀,這個無住心體想求求不到,想抛棄也抛不掉,我們講心性就在這地方。
好多學佛人經常要找一個很具體的東西,可以抓、可以拿捏,就好像一個人在奮鬥創造事業,就須有個成功的事業來證明他在奮鬥,所謂成功就是擁有一家公司或一個工廠,或者自己是董事長、總經理,或者是有多少的股份、股權。這是很具體的,你可以肯定的。可是假如告訴你一個人的奮鬥不僅在于這些,而在于奮鬥過程當中自己所學、所擁有的那個部分,大概你不太能感受得出來。根器比較利的人可能馬上就能體會到,但是有些人就無法體會到這個部分,會以爲奮鬥就是要一個成功的事業,既然沒有事業就不能證明自己成功了,所以當他事業失敗的時候會很痛苦。
若是你能抓住它的本體,你會發現,只要從一開始就很認真地奮鬥,雖然事業沒有,可是在自己的生命裏,確實可以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奮鬥與成長。在沒有奮鬥之前,自己沒有這一番閱曆;經過奮鬥之後有了這一番閱曆,那不正是自己的事業嗎?這是比較具體的,但是這具體的部分,卻少有人能感受到。
佛法是告訴我們實質內涵的重要性。一個擁有智慧的人他不一定自己買書,他會經常上圖書館去借書,借書不用錢看完了就還,但知識都擁有了,我們要的是知識而不是書。這個無住心體也就是這個樣子,看似很抽象,其實很具體,它是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而這個部分你想要再去找是找不到的;想要把它抛棄掉,卻也抛不掉,因爲它是你本身所擁有的。
假如這種情況你能確實有所感受,我們再更具體地向各位形容一下,這個東西像是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一些本能。本能也很抽象、很難形容。例如一個人學會遊泳之後,再也無法把遊泳丟掉。遊泳固然可以學到,但那是自己本身的一種能力,你沒有辦法把它丟掉。但是向外求卻也求不到,那是本身自己成長出來的。
當一個人擁有某種氣質以後,要把他的氣質裝低一點,大概也裝不出來;一個氣質差的人若要裝得高尚一點也是裝不起來的。這種東西求不來,若想要學功夫也不是直接從這邊下,要怎樣去改變這個部分,也不是輕易講得清楚的。
各位學佛都會有一些理念,我們講輪回,但是各位知道什麼在輪回嗎?是色身還是其它東西?
我們人體包括兩個部分:一種比較具體;一種比較抽象。具體的如我們的四大:地、水、火、風,這叫身;另一個抽象的叫受、想、行、識,合起來叫五蘊,五蘊當中受、想、行、識叫做名。
四大會隨著物理現象的因緣而壞掉,也就是所謂的死了。同樣的受、想、行、識也有一些會跟著四大而壞去,有一些會開始去因緣重組。這受、想、行、識是來自于我們這一輩子所造的種種善業、惡業。這種種善業、惡業隨著四大的壞去會産生另外的組合,然後再去跟別的四大因緣和合,這就是所謂的下輩子。而前輩子所造的善業、惡業會成爲新的這輩子的基本前提,它已變成我們俗話講的“與生俱來”。
一個人的生命其實是和一只變形蟲一樣,不斷地變來變去,但是在變來變去當中有一個不變的,每一輩子都跟著跑的就是無住心體;而這個部分要提到我們自己的體驗它是相當深沈的,更是一個核心,它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就像我們出生在這個家裏,要不要這個爸爸、媽媽,並不是你能選擇的;既然出生在這個家庭,那父母親也就是“求之不得,棄之不離”的一種現象。
我們說學佛絕對不要在文字上轉,就是這個原因,因爲它很深沈,它所提到的部分絕不是叁言兩語所能帶過去。不要以爲人家塞樣子講文字很簡單,其實內容恐怕更要我們絞盡腦汁慢慢地去體會。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迷現量”就是迷于現前這種境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眼見色、耳聞聲,各種生活的情境要是不能清清楚楚的話就會“惑苦紛然”。惑是迷惑,苦是所受的種種苦就紛至沓來,會接二連叁地出現。換句話說若是對于實質的現象不了解的話,心裏有疑惑就會造業,造業就會受苦。
“惑苦紛然”有兩層意義:一個就是現實的這輩子當中有種種煩惱、痛苦、障礙。另一個是講生死與輪回。因爲你憂慮、造業,所以要受苦,有時候在這輩子受苦,有時候在下輩子受苦或好幾輩子以後才受到苦,這種情況我們就叫它紛然。它一再的産生永無斷絕,關鍵就在于迷現量,現量就是當下的這個情境,這個當下我們也很難去體會,我們會說要活在當下,當下是什麼呢?通常從文字相講,我們一般人的生活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很長久,長遠時前叫過去,長遠時以後叫未來,現在就是過去與未來的一個過渡時期。
以世間凡夫的理解力來講,現在是個很抽象的概念,你會發現現在根本不存在。現在不會停下來,一直過去,所以我們活在現在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要怎樣活在當下?當下的解釋在古代人來講很容易了解,所以他們常把當下與現在混在一起講,而我們現在講“當下”,和“現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現在是過去與未來接縫的一個地方,一個很抽象的地方,過去是長遠時,未來也是長遠時,現在則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而當下則是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所以在這個時候,你那個“現在”就變成很模糊的現象。大家要知道時間是最大的騙子,時間的概念是人類所能創造當中最大的騙子,各位要去體會這個部分。一個修行人在時間上、空間上他都能粉碎的,不受時間的約束。
因此我們要活在當下,要清清楚楚,要把自己完全打開,談何容易啊!有好多人很喜歡追求這個東西——我要活在當下!我要盡畢生之力活在眼前一刻!告訴你這是絕對做不到的。當你想要盡畢生之力的時候,你已經沒有活在眼前一刻,尤其是當你要活在眼前一刻的時候,你還有眼前一刻嗎?那一刻已經過去了,你永遠無法活在當下。
所以活在當下的人有一個特色就是沒有意識狀態,沒有預期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當境界來臨的時候,他捕捉得好好的。他既沒有預期未來,也不執著于過去,隨著六根與六塵境界的流轉,他自己像是融入于水中沿著溪流前進的水滴一樣,在生命的洪流裏看不出他的波瀾,但是他的生命洪流就是那麼的壯觀,浩浩蕩蕩的一直往前進,充滿著生命的能量,充滿著生命的光與熱,繼續不斷的往前走,那水就是在這個地方隨流一直下去。
但是現在若是把你放在水流裏,你就像那逆流的魚,水往這邊流,你往那邊沖,于是你會沖得頭破血流,落得焦頭爛額,挫折、失敗,然後會說:“時不我予也!”
是誰不予你呢?告訴你順著生命的洪流活下去,你卻偏要逆著生命的洪流走上來,所以不但不能到達目的地,而且非常的痛苦,直到有一天你倒下去了,沒辦法,只有隨波逐流,無法活在生命的洪流裏。
在這個時候,我們順著生命的洪流走,我們不是無知地隨波逐流,而是覺知地掌握住狀況,且會順勢而走。假設這是一條河流,我們的生命體假設是從A開始走(圖略),一個人站在這兒不是粘著于過去,就是期望于未來,那麼這一點A他永遠沒有度到,他的生命走過這一點的時候是白走過的,因爲他不是把生命停在甲點就是乙點,雖然A點他也要走過去,但是他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迹。
可是一個修行人必須活在當下,他確定站在A點,但是要注意因緣的變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都很清楚地一個一個點一直移過來,每一個點的變化都很清楚的掌握住,所以他整個生命洪流走過來以後,假設C是終點,從A走過來以後,他每一點都確確實實掌握住。在這種狀況下,他絕沒有過去和未來的時間觀念,所以當下的現前一刻,它就是永恒。
雖然到C是生命的終點,可是它的生命是繼續往前走,所以一個修行人若是有人要殺他,他並不要緊,因爲四大可壞,但是“無住心體”卻是永恒不變的。
我們一般人的生活是從甲跳到乙,或是乙(未來)跳回甲(過去),一下子想明天一下子想昨天,沒有辦法很穩定地站在生命當下的這個點上,要是能站在當下這個點上,你的每一個微動都在當下,不攀緣過去也不攀緣未來,所以當下就是永恒,一直到你的四大壞掉,不管是人爲因素或者物理現象毀壞你的身體,你那無住心體仍可以掌握得住。
一個會掌握住無住心體、生命本體的人,他下輩子再來一樣的潇灑、飄雅,但是一個凡夫就沒辦法了,因爲他是黑白無常挾來的,隨著所造的善、惡業,受、想、行、識這四個部分,另外去找一個四大因緣和合,這裏面的變化太大了,唯一自己能夠肯定、掌握的就是活在當下。
我們絕大部分不能活在當下,就是迷現量惑苦紛然,不能活在當下,那麼你的迷惑會使你造業,造了業就會受苦。在現實的人生當中我們不怕這些,因爲你有福有報啊!所以人家不敢惹你。
我們要把這實質的部分給你展現出來,讓你能夠體會不要再迷惑造業了。造業的情形相當多,最可怕的就是因爲我們無知,認爲不要緊,那就變成無明,所做的也就是業。無知是愚癡,愚癡應該是善惡不會分別。在我們的行爲當中,會很自然地産生一半是善的、一半是惡的,這是正常情況,因爲善與惡都有無量無邊,所以很自然發展出來就有一半是善、一半是惡的,要不然頂多分成叁部分,叁分之一善,叁分之一惡,叁分之一不善不惡;不管分成叁部分或兩部分,大致上我們是劃分成善、惡兩個區域。
無知有一個毛病,它會認爲“不要緊”這就麻煩了,因爲要緊與不要緊不是你確定的。你認爲要不要緊是你自己從現實生活中去定義的,而那個現實生活給你的標准是社會的意識狀態,社會的意識狀態叫公序良俗,那是人天福報。可是一個人真正要不要緊…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五、真正的感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