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五、真正的感受▪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在確定你要不要再輪回的這個部分,所以一般人講不要緊,也就是告訴你繼續輪回不要緊,假如你是在叁善道那大概還好,若是在叁惡道的話那個不要緊就很麻煩了。

  “悟真性則空明廓徹”。要悟到真性而空明廓徹是相對于“惑苦紛然”而說的,前面講“迷現量”是指你對于這個現量不能了解,現在我們對于現量能了解叫做“悟真性”。若能悟真性則你在每一個動態當中都能充分掌握,這個叫做悟真性。

  六根接觸六塵當中那個瞬間的變化若能掌握得到,那麼你就在永恒當中,這時候不攀緣過去、不攀緣未來,意識狀態不起作用,這時候心境裏面就會一塵不染,一塵不染的時候就是空明廓徹。

  一塵不染我們一般傳統的說法就是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會煩惱我們,這是一塵不染的基本定義,這樣子講不曉得各位能體會多少?

  什麼叫做色、聲、香、味、觸、法?我們說眼見色,這地方光線好不好?顔色好不好?我們所面對的,所認識的是怎麼樣?這是一種色塵沒錯,問題是在“不染”兩個字上面,這個六塵境界都要不染我們的心,心要怎樣才能不染?我認爲這一點很重要。智慧在哪裏?就在這裏。

  若說自己都不染,那麼你是怎麼肯定自己不染的?你真的能肯定嗎?常常聽到有人這麼說:“打坐不起心動念,我就是!我就是靜靜地坐在那裏,我看得清清楚楚,我就是不起妄想。”其實那不是不起妄想,而是叫斷見,甚至連空心靜坐的功夫都還沒有,一個會産生那種現象的人,他有很多幻境會産生。

  常聽到有同學講:我一坐不小心就兩個鍾頭過去了。其實絕大部分的人是一坐就睡了兩個鍾頭,但是自己並不知道,尤其是吃過飯洗過澡坐下去好睡覺,這是第一時候。第二時候是晚上睡覺前累壞了,于是洗過澡靜一下,坐下來打個盹精神都來了,這是打盹而不是靜坐充實生命能量,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

  生命有一種智慧,此智慧會戰勝你的意識,也就是說你用腦筋,但腦筋敵不過你的生命,這種人應該是很有善根的。而我們現在一般人是腦筋戰勝我們的身體。現代人的生活是用腦筋在過生活的,自己的生命是被腦筋在支配的。各位留意看看!各種生活的行爲動作等。我們在佛法中的情況在社會中也有,只是佛法中的意識狀態與行爲規範跟社會不一樣。所以社會人服裝會很整齊,服裝、儀容各方面做得很好,我們知道他受過非常良好的社會教育訓練,成爲一個標准的社會人。

  佛法中也有這類經過嚴格訓練而成爲非常良好的修行人的這種模範,但是這種模範他是不會成就的。你會發現修行人會擺這些威儀、姿勢,這種層面的展現對我們的某一部分有攝受的力量,但是這些攝受對我們來講未必是真實的。

  我們要和各位談的就是這一個真實的部分,你能不能夠真正的感受到?之所以叫做悟真性,希望能真正的感受到而不是說知道就好了,知道的部分不屬于佛法的範圍,而是屬于知識的領域。

  所以我常提醒各位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關鍵是在于自己生命的提升,而不在于知識的累積。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許多小地方自己要把它排除掉,要用佛法的標准來導正,匡正不當的部分。而日常生活中不當的部分在哪裏我們並不知道,所以要用佛法的標准,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釋佛法。因爲真性這種東西是你自己本身因果的部分,而不是世間的道理,世間是社會的意識狀態,道理講得通,因果卻是講不通,道理只是世間人間善法。

  方才所講不染的部分,你內心裏不染上去的那個部分,一定要自己去把它訓練。一塵不染我們看得到、聽得到,唯識在這個地方說要或不要,不要叫不染,要叫做染。而我們不是這個意思,在修行的嚴格訓練當中它所談到的就是清清楚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沒有覺知到?覺知以後你要采取什麼動作都可以。

  例如這東西喜歡吃就多吃一些吧!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喜歡吃,但是我不吃,因爲戒貪;這東西我不喜歡吃就不要吃吧!但是修行人會說:我要吃!因爲不可以分別,不喜歡吃也要吃一點,只要不吃到難過反胃就好。這當中一種情況就是告訴我們要清清楚楚,不要好不好、喜不喜歡都不知道,但是也不要執著于好、喜歡,也不要排斥不好的或不喜歡的,一切隨緣。

  自己知道喜歡的是什麼,也知道所接觸的六塵境界是什麼,那麼無論你做什麼決定取舍都對;假如對狀況一點都不了解,含糊籠統。那麼無論取或舍都不對,不對並不在于取或舍本身,而在于你對情境沒有弄清楚。

  學佛人所以會很快樂原因就在這裏,高興也會高興得很美,悲傷也會悲傷得很美,不像一般人的悲傷是一種愛別離苦,一般人的高興是怨憎會苦,因爲我討厭的人離開了,所以我就很高興,我喜歡的人離開了我就很傷心,那都是一種情執。

  一個修行人對于這種狀況知道得清清楚楚,他沒有那種情執,既然沒有情執爲什麼還有憂傷、高興呢?那是發自于內心深處真正生命的部分,他高興、憂傷都是關于整個人類、宇宙的,而不是個人的喜怒,這一點各位一定要了解。

  那個一塵不染的不染是指沒有意識狀態的汙染,若是有意識狀態的汙染不能叫做一塵不染,這個關鍵希望各位真的能夠掌握得到。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真理,真理要講起來實在是無可說;它既沒什麼好的,就是那麼單純而已,可是你把它展開的時候,在作用上就衆生的根器上來做區別取舍時,它確實有很大很大的歧異點。

  我們一再剖析的時候,它有深淺之不同,希望各位能真正的去體會,像剛才所畫的河流,你自己要經常去體會,你若能體會到、掌握到那微量變化的部分,那麼你就是悟真性了,你就活在當下了。你若是不能體會那微量的變化,那麼你就是迷現量而惑苦紛然;你要是能夠“悟真性,則空明廓徹”,心裏就像萬裏無雲的晴空一樣,能讓我們朗然,整個心能開懷,能任運而爲,在這任運的當下,我們才是一個真正自在的人。我們處處受到拘束,就是因爲我們現在不朗然,對于真性不了解,這就是迷現量。

  這是屬于“理”上的部分,它牽扯的出處比較嚴謹,但是可以看到這種文章它都是對舉法。下面對舉的部分,可以用二元分立的方式來重新向各位說明,那就比較有變化了。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五、真正的感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