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工程,我們叫它“心靈工程學”,原因就在此。
各位要去塑造這個心靈工程,也絕不會是粗枝大葉的人;每一個覺悟的過來人,他絕對曾在這裏下過很深很深的功夫。他花幾十年參一個話頭,鎖定在那個話頭的“定”當中,思維幾十年下來,你看那有多微細!
初次見面那先比丘供養彌蘭王四句話:“人生最重要的福報就是學佛,人生最大的寶貝就是忠誠,人生最重要的財産就是忠厚……”彌蘭王一下子楞住了,就請問老和尚上下?答:“爸爸幫我取名叫那先。”又問:“什麼叫那先?”答:“沒有東西叫那先,頭是那先嗎?腳是那先嗎?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是那先嗎?皆不是!離開這些是那先嗎?也不是!”“那麼究竟什麼叫那先?”
那先馬上反過來請問國王:“什麼叫車子?車輪是嗎?車箱是嗎?木材是嗎?”答:“皆不是。”又問:“那麼什麼叫車子?”彌蘭王楞住了。
同樣一件事情,你這樣問,我也這樣問,反過來把對方僵住了,這裏面所表達的是什麼?那是思維,那是微細。先前彌蘭王曾打找過其他大德辯論過,第一道題目是:“你爲什麼要出家?”答:“出家可以修很大的福報,不但修今生,甚至修來世。”再問:“在家人可以修嗎?”答:“可以。”又問:“這個福報也是今生來世都可以享用?”答:“是。”彌蘭王于是說:“既然如此,那麼在家修就好了,爲什麼要離家棄子?”大德愣住了。
大德被彌蘭王封住了,彌蘭王又被那先封住了,差別就在你對事情有沒有去體驗、去升華,或者只是知道而已?有很多人嘴巴會講,做起事來就是不一樣。我們不但要做到之外,還要能夠如實地展現出那種圓滿和諧的成就。
佛法就在這裏訓練我們,于諸境界能夠充分地反應。所謂反應有兩個部分,反應與不反應都是反應,但是自己要清清楚楚。對于境界我可以不反應,而不是不知道;對于境界我爲什麼要反應,自己也很清楚。有很多人很會反應,但不知道爲什麼要反應,所以反應之後就又要忏悔。有些人是不反應,但是不反應之後卻又遺憾終身,後悔當初不做反應。這都是我們認知事情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態度和立場。
所以希望大家在學佛的時候要記住一個前提,就是打開心量先接納,接納以後再求證,求證以後該修正就修正,該放棄就放棄,而不是一味地拒絕世間法,也不是很盲目地投入一些無謂的修行。
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這是就相對法而講的,非空非有叫做雙破,不生不滅也叫雙破,因爲講空你會因偏差而産生執著;講非空你會執著于有;講非有你又會執著于空。是空是有只是讓你知道事情的現象,非空非有讓你雙泯,是空是有是雙顯。非空非有不是沒有空也沒有有,是空是有也不是有空有有;非空非有是指空有的對立不存在,是空是有是指對立統一起來,我們講化對立爲統一就是指這個地方。
非空非有把對立化掉了,不生不滅也把對立化掉了,統一起來就變成是空、是有、是生、是滅。雙顯的部分一定要建立在雙泯以後,雙顯假如是在雙泯以前出現的話,那是世間法。你必須懂得這種語言模式和邏輯結構,假如不能體會這一點,你會很快就帶過去了,你的理會因此而不通達,變成兩套標准。
這裏還要和各位再談一下前面所講的“一佛乘”。一佛乘就是直接達到目標的方法,直接趨向目標(佛果)的修法稱一佛乘,也就是不繞圈子。不繞圈子從因地和果地馬上直接翻過來,一般常講的如:轉煩惱成菩提,舍識用根,轉識成智,火焰化紅蓮,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這些都屬于一佛乘的修法。
以現代話來講,分別是凡夫的心,圓融統一是佛的心。我們怎樣化對立爲統一?化對立爲統一就是一佛乘直接把凡夫心轉爲聖人的境界,也就是說“果地覺,因地心”就是一佛乘的修法。
既然這裏講果地覺的心,它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這果地覺的心是非空、非有、不生、不滅,是統一圓融的,它不是對立的。既不是對立的,所以非空非有,所以不生不滅,它是統一的,在這統一的情況之下所展現的境界,就是我們講的普賢境。
既是普賢境無不現前,所現前的都是常寂光土的境界、極樂世界的境界、一真法界的境界、普賢的境界,既然是這樣的話,那就無有不窮盡了。
因爲法界是無所不包的,既是無所不包,就産生一個結論,在這裏面它是總體的,就像我們講一個城市的人不生不滅,雖然有人死了(滅),但是又有人出生了(生),但就這個城市總體來講,這個城市是不生不滅的。
就個體來看好像有生有滅,七年前的你和七年後的你完全是不同的一個人,因爲你的細胞全部更新了(腦細胞除外),可是你自己並不知道。一個人是這樣,一個社會也是這樣,甚至世界也一樣,宇宙也一樣,就總體來講都是不生不滅。
除了物理現象有這些情況以外,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前面講過“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它已經窮盡一切了。既然窮盡了,它還有什麼生命?還有什麼空、有的東西呢?都已不存在了。我們從這根源上來探討,所以從根本來學佛叫做“依本起末”。
另有一種修法叫“攝末歸本”,通常佛法概略而分就分此兩種,“依本起末”的佛法較活潑,它能抓住核心、根本,但是它的缺點是若沒抓到核心的話,那就可能抓到朽木。若從“攝末歸本”來修的話,佛法會修得很難過,因爲你是從枝末來,必須處處要規範自己。從枝末來的現象就是天天要剪樹枝,否則新枝會不斷的冒出來,樹的形狀不易維持。而從本向末只要把堆肥確定好,就任它自然的發展。
因此你會發現“攝末歸本”的修法通常是盆栽,即使不是盆栽,它的調調也差不多。而“從本向末”的通常是大樹,你欣賞的是它的氣勢,而盆栽只是欣賞它的精致。
“攝末歸本”弄到最後往往只有形式存在,內涵不在。那麼這個“本”要怎麼抓呢?以中國人來講中國佛法,我們大概有四大宗派——禅、淨、律、密,他們彼此有互相交集的地方,也就是四者共同存在的區域(黑色,如圖)——佛法的核心,其它橫線部分不包括四宗,只有叁宗或二宗交集,而白色部分是各自的特色,可能是通外道的外道禅或外道密(通齋公部分)、外道淨(天堂),外道律(惡戒比丘部分)。
現在我們要講的是黑色部分,此部分禅、淨、律、密都有,絕對是佛法的核心。從這核心來講佛法無論怎樣講都對,絕不會偏離佛法的總體,若由這部分擴散運用出去,四個部分都包括在它裏面,這叫依本起末。
若從外向內進來,你會發現愈近中間重疊愈多,四個重疊的絕對正確,叁個重疊大部分對,二重疊小部分對,不重疊不一定對。從末向本也就是攝末歸本的時候一定要有很多修正,因爲不是佛法的部分你一定要一直除去,除到最後是核心部分,若除不盡就可能通外道了,所以整個核心你在學佛的時候就看你能不能從根本上來(黑色)。
此處所講的“該攝內外,能廣能深”,就須具有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這個本質,從本向末你才能得到,而這個本就是“求之不得棄之不離”,求也求不到,丟也丟不掉,它是本自具足,現在我們只是忘了或者不會用了。
修行就是要在這兒很清楚,自己本來有的東西要懂得會用。剛才講理念的建立,應該要有基本理念,本末之間的關系,大家要試著多畫圖表,圖表雖是世間法,會運用的話概念較易清楚,這也就是修行行法上的部分。
本自具足的東西學佛人常會有一種追求,我們修行人第一個要怎麼學、入。現在的人是一開始修,就看看得幾分,一面修一面看,一直在計算成績。計算成績必不得結果,絕對不會有成就,因爲你並沒有完全投入。
完全投入是一種什麼現象呢?它是說我現在開始修行,從這裏進行到某一個程度,會走出自己的軌迹A(圖略),可是自己並未發覺,到了B點之後才發現途徑和原先的不一樣,那目標在那裏呢?你只有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用功就會成佛,至于佛是什麼就是管了,因爲你不預設目標;也可能經過你的用功之後,走出另外一條徑來,這個途徑可能是C。每一個人的圖形走法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的軌迹,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方程式。
我們現在用功修行的人就是要找出自己的軌迹,找出自己的心靈方程式。各位要不要升華自己?一個學佛人在學佛過程當中沒有原則,因爲他並不需要太多原則。做人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圓融,即使是講圓融和諧,他也不會堅持要圓融、要和諧,那才叫圓融和諧。
每一個人的軌迹都不同,所以心靈方程式也絕對不同,爲什麼要每一個人都要尋找自己的心靈方程式,這就是心靈工程學,這東西不是你要不要,也不是有沒有的問題,大家都有,你怎麼去進行,好讓生命充滿光輝、芬芳。就在這圖上面,走出自己的心靈方程式,找出你的軌迹,芬芳亮麗自會顯現出來,這是釋迦寶藏,我們藏諸名山無法享受,豈不可惜!希望各位在此能深深去體驗。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四、敞開胸懷面對現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