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假设它只用到四分之一的话,我们生命中所有的意根也不过是四十分之一,其它的五根都没有用,这样再乘以五,我们所用的生命只有二百分之一。假如把六根并起来,就只有二百四十分之一。各位看看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无穷的宝藏,还有二百四十分之二百三十九还没用,这还只是假设它是四分之一而已。我们的生命所使用的,和大地给我们的生命相比,我们用得实在太贫乏了,还有好多好多的宝藏我们不曾去用它。
除了以数字来了解之外,我们再来看实际的现象:那种过日子就像机器人被计算机设定了的那种生活,就是纯粹用识性的人。所以你会发现识眭愈发达,生命愈依赖意识的人,他就愈缺乏生命感。
原则很多,规矩很多的人,也就是他认为应该怎样怎样的人,他的生活没有生命力,他会老气横秋像行尸走肉一样地过日子,他一生当中所要展现出来的,完全被脑筋控制住。譬如买衣服,他在家里就定好目标、样式、颜色,所以到了百货公司只找他要的那一种,这就是识性的指挥。吃饭也不管肚子是否饿了,只按时钟定时吃饭,这也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我们的鼻子、耳朵、眼睛……会选择我们生命中所要的,可是今天六根都被转变了,于是我们的生命变得不灵光、很钝!因为我们都被框住了,在某个范围里还可以,在其它范围里就看不出它的灵光了,所以说灵知不昧已经没有了。我们不是无住心体了,我们生命本身的智慧没办法让它展现出来,完全用识性来控制了。所以说不要太过于发展识性。
不发展识性不是叫我们做一个呆呆的人,佛法的前提在于训练我们成为非常活泼的生命体,让我们恢复一个充满生命朝气的人。而识性就是所谓的聪明才智,却又叫我们不要发展识性,岂不是产生了矛盾?
其实所谓放弃识性的正确定义,应是我们面对六尘境界的变化,心要如如不动,但不是说要变成比较迟钝的人。假如面对六尘境界的变化,我们的心仍时时受六尘影响的话,这叫做识性发达。我们要放弃的是识性相应于六尘境界所产生的冲击,而不是叫我们对于六尘境界不做任何反应。
对于六尘境界我们要非常清楚,甜的、咸的,好吃不好吃应该很清楚,问题是不要受到这个好吃或不好吃的影响而去执着一定要追求好吃,舍掉不好吃。若是对于好吃或不好吃都不会分辨,那又叫什么学佛呢?这点就告诉我们心智要很清楚自己所面对的境界:至于喜不喜欢那是由于习气使然。我们也很清楚是习气的关系,于物、我两个部分都要很清楚。你可以有所选择,但是对于尘境、心境,你不可能都不知道。
对于识性的部分我们要这样的运用,而不是一味地把它抹煞掉,识性也有识性的功用存在。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可能要用到识性,但是自己独处的时候就不要用识性,要记得这是学佛人所谓自利利他的部分。
什么地方要用识性,自己要能分辨得出来,譬如交通号志禁止进入,我们不用识性而把车开进来,这就不对了。所以识性是指面对自己的时候,不要刻意地在那边分别、执着,但在待人处事之际还是需要用到识性。
“根性”告诉我们要很清楚地全面展现自己的内在,但是在利他的部分,尤其在世间法中处事的时候,就必须要有识性,否则男、女分不清楚,你家或我家有门进去就可以了,是不是?
学佛人常喜欢故作清高状,故意表示我修得很不错,其实清高或修行有成就都不是这样子。他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糊涂。黄檗禅师成不成道都一样饿了吃、困了睡,但是他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心境有所不同。
普通人喝咖啡的时候,被咖啡的尘境转出去了,这就是凡夫心被境转;修行人喝咖啡时,则把尘境转过来,转入生命的洪流里,此乃是心能转境。所以自己能够完全开放,很清楚的不执着,这叫灵知不昧。我们没办法灵知不昧,就是因为有住,心体有执着就没办法了,没有执着就是灵知不昧。各位要明白自己的生命是活在识性或根性里,活在根性就灵知不昧,活在识性就没办法灵光。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性”是体,“相”是显现出来的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寂然。“寂”是寂静、寂寞、寂然,是本来的样子。寂灭是指不生不灭,寂静是指本来的样子,寂寞也一样,没有意识状态的指挥叫做“寂”。
“寂”依字面上来看,会发现它是一种非常静态的相状,但它不是死寂。桌子在这儿是寂,椅子在这儿是寂,风扇挂着是寂,风扇在转也是寂,飞车飙过是寂,树长在那儿也是寂,山立在那儿是寂,海啸是寂,火山爆发也是寂,狂风暴雨也是寂,人是寂,生气也是寂。但是人生气就不寂了;高兴是寂,人高兴就不寂了,因为人生气、高兴都带有意识活动,一有意识的活动就非寂。
很多人喜欢逗小孩子生气,因为那实在太美了,那就是生命的展现啊!小孩子生气、高兴都很美,因为他没有意识。而大人的笑没有感情,嘴角一提,待会又下垂了;大人的生气带有恨,所以很丑,因为大人有意识作用,小孩子则没有意识。
所以这个寂本身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死寂”,而是针对现象的本质叫做寂,你若去制造那个现象出来,那已经带有意识,那就不寂,所以这寂然的本体,或是现象的本来状况,是包含德用的。
“德用”是本体道德的运用,德显现出来的运用;德是本体,用是妙用。换句话说体和用都包括在性相里面,这句话夹在这里有它的意思,它是一种转折。前面讲道和心,此处讲性和相,文章内容发生了变化,各位天天做功课,天天都在念,可能都还没发现它的文章之美,美得天衣无缝。
方才完全讲本体的部分,本体灵知不昧,本体只要不受污染,原来的状况是灵知不昧的。怎样灵知不昧呢?它从性相、德用上来讲,这个心体就包括性和相;性是看不见的部分,相是看得见的部分。
看见不是指眼睛而已,眼见色、鼻闻香、舌尝味、身触、意识,意根所接触的法尘,这些都属于相。相是通六尘增境界的,六尘境界叫做相,我们的心体所展现出来的都叫做相。性是心体的本身,我们看不到;不管你看到得或六要根所对六尘的境界等到等外相,都包括用在里面。
再谈无心体的第二部分,性——心体。学佛在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就是我们的佛性。佛性也好,自性也好,这个自性不是个性,或者叫法性也好。有人把它区分为有情众生的叫佛性,无情众生的叫法性,不管怎样,这个性就是我们心体,它讲的就是法身慧命。
法身慧命看不到,于是产生一种状况,它就是心体的部分,而相就是法身慧命所显现出来的。相分有善(白法、右)恶(黑法、左),不管白法、黑法都是相的部分,心体就是法身慧命。佛性、自性、法性这东西你看不到,但是它显现出来的包括善和恶,也就是左右两边;左不是恶、黑法,右就是善、白法,这两边都为可思议,相只是显现出来而已。
其实黑法、白法都是我们所给它的意识状态区分,在它本身来讲并没有如此区分,例如海啸发生,整个大地被摧毁,这是黑法相。可是海啸本身不分黑白,此时它没有意识状态,这叫性。可是显现出来的海啸或狂风雨会摧毁这世界的某一个部分,你若说它是黑法,那是你讲的,那是人的意识状态加进去的;“好惨哦!”就是意识状态加进去,当你没看到的时候,海啸过去了,而那只是一种现象。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人的出生和死亡其实没有什么好特别庆祝或哀伤的,生是一种现象,死也是一种现象,现象与现象本身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有感情意识的存在,所以才会选择生日是好的,忌日是不好的。所以性、相都是寂然,都是本来的样子,所有的相不管善恶、黑白都是来自法身慧命。
瞋心痴心皆自性,是不是在这儿都看到了,我们的智慧不会比文殊菩萨差的,包含德用的展现,包括法身慧命及本体的种种现象。所以德用是相对于性相来讲的,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寂然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很难讲的,慢慢去感受它,念起来很美,感受更美。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三、生命运行的轨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