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假設它只用到四分之一的話,我們生命中所有的意根也不過是四十分之一,其它的五根都沒有用,這樣再乘以五,我們所用的生命只有二百分之一。假如把六根並起來,就只有二百四十分之一。各位看看我們的生命是不是無窮的寶藏,還有二百四十分之二百叁十九還沒用,這還只是假設它是四分之一而已。我們的生命所使用的,和大地給我們的生命相比,我們用得實在太貧乏了,還有好多好多的寶藏我們不曾去用它。
除了以數字來了解之外,我們再來看實際的現象:那種過日子就像機器人被計算機設定了的那種生活,就是純粹用識性的人。所以你會發現識眭愈發達,生命愈依賴意識的人,他就愈缺乏生命感。
原則很多,規矩很多的人,也就是他認爲應該怎樣怎樣的人,他的生活沒有生命力,他會老氣橫秋像行屍走肉一樣地過日子,他一生當中所要展現出來的,完全被腦筋控製住。譬如買衣服,他在家裏就定好目標、樣式、顔色,所以到了百貨公司只找他要的那一種,這就是識性的指揮。吃飯也不管肚子是否餓了,只按時鍾定時吃飯,這也不是一種自然現象。
我們的鼻子、耳朵、眼睛……會選擇我們生命中所要的,可是今天六根都被轉變了,于是我們的生命變得不靈光、很鈍!因爲我們都被框住了,在某個範圍裏還可以,在其它範圍裏就看不出它的靈光了,所以說靈知不昧已經沒有了。我們不是無住心體了,我們生命本身的智慧沒辦法讓它展現出來,完全用識性來控製了。所以說不要太過于發展識性。
不發展識性不是叫我們做一個呆呆的人,佛法的前提在于訓練我們成爲非常活潑的生命體,讓我們恢複一個充滿生命朝氣的人。而識性就是所謂的聰明才智,卻又叫我們不要發展識性,豈不是産生了矛盾?
其實所謂放棄識性的正確定義,應是我們面對六塵境界的變化,心要如如不動,但不是說要變成比較遲鈍的人。假如面對六塵境界的變化,我們的心仍時時受六塵影響的話,這叫做識性發達。我們要放棄的是識性相應于六塵境界所産生的沖擊,而不是叫我們對于六塵境界不做任何反應。
對于六塵境界我們要非常清楚,甜的、鹹的,好吃不好吃應該很清楚,問題是不要受到這個好吃或不好吃的影響而去執著一定要追求好吃,舍掉不好吃。若是對于好吃或不好吃都不會分辨,那又叫什麼學佛呢?這點就告訴我們心智要很清楚自己所面對的境界:至于喜不喜歡那是由于習氣使然。我們也很清楚是習氣的關系,于物、我兩個部分都要很清楚。你可以有所選擇,但是對于塵境、心境,你不可能都不知道。
對于識性的部分我們要這樣的運用,而不是一味地把它抹煞掉,識性也有識性的功用存在。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就可能要用到識性,但是自己獨處的時候就不要用識性,要記得這是學佛人所謂自利利他的部分。
什麼地方要用識性,自己要能分辨得出來,譬如交通號志禁止進入,我們不用識性而把車開進來,這就不對了。所以識性是指面對自己的時候,不要刻意地在那邊分別、執著,但在待人處事之際還是需要用到識性。
“根性”告訴我們要很清楚地全面展現自己的內在,但是在利他的部分,尤其在世間法中處事的時候,就必須要有識性,否則男、女分不清楚,你家或我家有門進去就可以了,是不是?
學佛人常喜歡故作清高狀,故意表示我修得很不錯,其實清高或修行有成就都不是這樣子。他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糊塗。黃檗禅師成不成道都一樣餓了吃、困了睡,但是他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心境有所不同。
普通人喝咖啡的時候,被咖啡的塵境轉出去了,這就是凡夫心被境轉;修行人喝咖啡時,則把塵境轉過來,轉入生命的洪流裏,此乃是心能轉境。所以自己能夠完全開放,很清楚的不執著,這叫靈知不昧。我們沒辦法靈知不昧,就是因爲有住,心體有執著就沒辦法了,沒有執著就是靈知不昧。各位要明白自己的生命是活在識性或根性裏,活在根性就靈知不昧,活在識性就沒辦法靈光。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性”是體,“相”是顯現出來的部分,這兩個部分都是寂然。“寂”是寂靜、寂寞、寂然,是本來的樣子。寂滅是指不生不滅,寂靜是指本來的樣子,寂寞也一樣,沒有意識狀態的指揮叫做“寂”。
“寂”依字面上來看,會發現它是一種非常靜態的相狀,但它不是死寂。桌子在這兒是寂,椅子在這兒是寂,風扇挂著是寂,風扇在轉也是寂,飛車飙過是寂,樹長在那兒也是寂,山立在那兒是寂,海嘯是寂,火山爆發也是寂,狂風暴雨也是寂,人是寂,生氣也是寂。但是人生氣就不寂了;高興是寂,人高興就不寂了,因爲人生氣、高興都帶有意識活動,一有意識的活動就非寂。
很多人喜歡逗小孩子生氣,因爲那實在太美了,那就是生命的展現啊!小孩子生氣、高興都很美,因爲他沒有意識。而大人的笑沒有感情,嘴角一提,待會又下垂了;大人的生氣帶有恨,所以很醜,因爲大人有意識作用,小孩子則沒有意識。
所以這個寂本身不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死寂”,而是針對現象的本質叫做寂,你若去製造那個現象出來,那已經帶有意識,那就不寂,所以這寂然的本體,或是現象的本來狀況,是包含德用的。
“德用”是本體道德的運用,德顯現出來的運用;德是本體,用是妙用。換句話說體和用都包括在性相裏面,這句話夾在這裏有它的意思,它是一種轉折。前面講道和心,此處講性和相,文章內容發生了變化,各位天天做功課,天天都在念,可能都還沒發現它的文章之美,美得天衣無縫。
方才完全講本體的部分,本體靈知不昧,本體只要不受汙染,原來的狀況是靈知不昧的。怎樣靈知不昧呢?它從性相、德用上來講,這個心體就包括性和相;性是看不見的部分,相是看得見的部分。
看見不是指眼睛而已,眼見色、鼻聞香、舌嘗味、身觸、意識,意根所接觸的法塵,這些都屬于相。相是通六塵增境界的,六塵境界叫做相,我們的心體所展現出來的都叫做相。性是心體的本身,我們看不到;不管你看到得或六要根所對六塵的境界等到等外相,都包括用在裏面。
再談無心體的第二部分,性——心體。學佛在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也好,自性也好,這個自性不是個性,或者叫法性也好。有人把它區分爲有情衆生的叫佛性,無情衆生的叫法性,不管怎樣,這個性就是我們心體,它講的就是法身慧命。
法身慧命看不到,于是産生一種狀況,它就是心體的部分,而相就是法身慧命所顯現出來的。相分有善(白法、右)惡(黑法、左),不管白法、黑法都是相的部分,心體就是法身慧命。佛性、自性、法性這東西你看不到,但是它顯現出來的包括善和惡,也就是左右兩邊;左不是惡、黑法,右就是善、白法,這兩邊都爲可思議,相只是顯現出來而已。
其實黑法、白法都是我們所給它的意識狀態區分,在它本身來講並沒有如此區分,例如海嘯發生,整個大地被摧毀,這是黑法相。可是海嘯本身不分黑白,此時它沒有意識狀態,這叫性。可是顯現出來的海嘯或狂風雨會摧毀這世界的某一個部分,你若說它是黑法,那是你講的,那是人的意識狀態加進去的;“好慘哦!”就是意識狀態加進去,當你沒看到的時候,海嘯過去了,而那只是一種現象。也許你會發現一個人的出生和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特別慶祝或哀傷的,生是一種現象,死也是一種現象,現象與現象本身是平等的,因爲我們有感情意識的存在,所以才會選擇生日是好的,忌日是不好的。所以性、相都是寂然,都是本來的樣子,所有的相不管善惡、黑白都是來自法身慧命。
瞋心癡心皆自性,是不是在這兒都看到了,我們的智慧不會比文殊菩薩差的,包含德用的展現,包括法身慧命及本體的種種現象。所以德用是相對于性相來講的,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寂然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很難講的,慢慢去感受它,念起來很美,感受更美。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叁、生命運行的軌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