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陸 毗盧遮那七支坐法

  

陸 毗盧遮那七支坐法

  

出相之調心

  

接著我們來講「出相」的部份。出相就是欲出定之時,這時候的「身、息、心」是由細到粗——平常我們處在「動」的情況,身、息、心是在「粗」的狀況;入相的時候,身、息、心是「由粗到細」,也就是逐漸地靜下來;住相的時候是系心一處(置心一處),是在細中;現在要出定了,是由細到粗,要先內而外——這時候先「放心異緣」,心去感知一下周遭的情況才能出定;其次是感知身體的狀況,再感知周遭的環境,然後慢慢出定。

  

各位平常就要這樣訓練自己,醒來的時候不要馬上跳起來,而是先感覺一下「喔,我醒了」,心去感覺一下周遭的環境,然後眼睛張開感受一下,再看看周圍的環境,這樣才會清清楚楚。現在很多人醒來都是被嚇醒的,突然間從夢鄉裏跳出來,那就好像蝦子從水裏跳出來一樣;不要這個樣子,醒了,先感受一下周圍的環境。這個地方也一樣,要出定了,這時候「心」像頭一樣先探出來,感覺一下自己身體的狀況,再去感覺一下周遭的環境。動物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人更應該是如此,自己要這樣慢慢把覺性培養起來。照著這樣的順序,先將細法散去,把「心、身、境」都調適到可以適應外面的狀況時,出相的「調心」才算完成;假如突然跳出來,那就很危險。

  

出相之調息

  

出相的「調心」完成以後,接著是出相的「調息」——細法既散,「心、身、境」已經調到可以適應外面的環境,這時應該開口放氣,並且要意想「息從百脈隨意散去」。因爲既然坐的時候能夠置心一處,息一定很微細,這時候要出定,息就會漸漸變粗、漸漸變快,所以要出定的時候,一定要讓細法散去;假使細法沒有散去,還「住」在身中,就會令行者産生頭痛、骨節僵硬、痛苦難當;往後再入坐,則易心煩氣躁,會有「息不調」的相産生。假使修行有這種「息不調」的情況産生,就會産生「宿疾」的情況;比如你過去生中有這樣的狀況,這輩子來就會有這些病。如果這輩子來,凡夫一個,沒有修行,當然就不會知道。這些病一定會發出來,把這個業給消了,嚴重一點的不只是發出來,甚至會變成嚴重疾病而導致死亡,這就是因爲當初在修學這個法時,有「極不調」的情況,累積下來就變成癌症這一類的病。因果之間的關系,一般人很難弄得清楚,唯有進入狀況中才能發現得到,否則是無法了解的。

  

出相之調身

  

出相的「調息」完成以後,接著就是「調身」。調身的時候,身體先稍微動一下,接著動雙肩、手臂及頭頸,然後再動雙腳。動的時候都是微動,不宜太快,使每一個部位柔軟以後,接著用雙手遍揉諸毛孔,並摩擦雙掌使其發熱後輕覆雙眼,然後才張開眼睛;等到身體稍微暖和才可以隨意出入;站定以後,用雙手拍打全身,直到血液暢通後,就可以和往常一樣。這是出相的調身,已經交待得很清楚了,假如坐一坐就「好,出定」,就出來了,又馬上跑出去洗臉,很快就會有各種病,這個要留意。出定,它有一定的過程——調心的過程、調息的過程、調身的過程——不是你坐一坐,想起來就起來,那就會很麻煩。所以行者每次出定,都要由內向外,從細向粗,從心、息、身逐一的調:調整的順序,與要入定時逐一的由「身、息、心」的調法剛好相反。以上所講的都是屬于前行的准備工作。

  

七支坐相

  

接著來談「七支坐相」,也就是毗盧遮那七支坐法。行者修道,四威儀都可以學道;換言之,就是行、住、坐、臥都可以學,站著、走路、坐著或躺著都可以修。但是行、住、坐、臥當中,以「坐修」最爲殊勝,所以對于初學的人,就用「坐修」這一法。初學者,千萬不要跟人家學「臥禅」,那可能躺下去就起不來了,臥在床鋪上太舒服了。有時躺在床上睡不著覺,剛好可以練習一下,但那只是個方便,不要真的去學那一法。

  

最有名的公案就是阿難尊者。大部份的人不是坐著就是行禅時開悟的,或是踩到香蕉皮、被石頭砸到腳跟而開悟的。阿難尊者很特別,他不是四威儀開悟的,是躺下去,頭剛碰到枕頭之際而開悟的。因爲佛陀入滅時,阿難尊者才證得初果,他是佛陀的侍者,常常跟在佛陀的身邊,記憶力又好,是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那時候要結集經典,大弟子摩诃迦葉以阿難未得阿羅漢爲理由,拒絕他參加經典的結集。距離結集還有一段時間,于是阿難尊者發憤用功,尤其是快到結集的前七天,更是不眠不休的努力修行,但是到了最後一天晚上,他還是沒有開悟。眼看著天亮就要開始結集了,他還是沒有證阿羅漢,失望之余,放下一切准備就寢,就在他頭碰到枕頭的那一瞬間忽然大悟,證得了阿羅漢果。阿難尊者是這樣開悟的,我們初學者還是從坐禅中來。

  

他坐的時候有七個要領,所以叫作「七支坐法」。七支坐法的七個要領都是相上的問題,所以又稱爲「七支坐相」。七支坐相依序解釋如下:

  

一、結跏趺坐,叁點鼎立。結跏趺的標准坐姿是雙盤,但是初學者或筋骨不適的人,要用單盤、金剛坐(兩腿交叉盤坐)或方便坐都可以,只要可以通身舒暢,腰和脊椎正、直即可。當中的重點是「臀部、左腳膝、右腳膝叁點必須鼎立」,屁股與兩腿一定要成叁點,叁點正確著地,身體的重量才能均勻地分布在叁角形的面積上,這一個姿勢才能穩固久坐而不傾倒。坐的時候,假如沒有成「正叁角形」,行者的坐姿,勢必因爲力學作用,使身體調出奇奇怪怪的姿勢,時間久了,可能會有傾覆之虞,而且隨著歲月的累積,會延伸各種禅病之相。

  

因爲我們不是只有坐叁個月,有些人一坐就是叁十年,等到病發出來了才在問「爲什麼會這樣?」原因就在你認爲「我一向如此,叁十年下來,我都是這樣坐」,那個病因就被你蓋住了。不知道一開始就沒坐好,第一次開始坐就已經在累積那個病,但你會以爲「我坐叁十年都沒事,這個病怎麼可能會跟它有關?」我們現在有很多生活習慣也是這種情形。所以這個坐姿一定要坐好,臀部、左腳膝、右腳膝叁點要鼎立,鼎立不一定膝蓋著地,兩邊能夠拉平就好了。叁角點坐起來的時候,它是一個叁角形的面積,坐的時候就會很穩固,才有可能「坐如鍾」;假如沒有坐好,那就不是坐如鍾,會像一塊石頭歪一邊。

  

尤其是單盤的人要注意,有些人單盤時上面的那一只腳會懸空,當他久坐專注在鼻息時,會忘了身體,雖然可能離地只有零點五公分,但是在禅坐時腿要是震一下,那就會像是掉入了百丈深坑,這時腦部神經受到的震撼就會非常大,所以這一點自己要先調好,叁角點是很重要的。

  

二、雙手定印,拇指相拄。雙手結定印,這個叫作「如來定印」;定印的標准姿勢是掌心向上,兩個手掌相疊,要右手在上或左手在上都可以;兩個拇指輕輕相拄,大概是指甲碰指甲,指尖碰指尖,平行放著,不要太用力;然後雙手輕松地放在鼠蹊和腿骨間,兩臂自然下垂。

  

雙手定印的標准姿勢是兩個掌心向上,標准的想結跏趺坐是雙盤,兩個腳心向上,再加上頂門,這個就叫作「五頂五尊智」,是密法中的根本印相。「身相」就是一種印,不是只有在那邊比的那種手印;這個就是基本的身印,成就者都是這一相,起作用也是這一相。禅行者能修此相,禅密就一家了!你不知道爲什麼,但他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掌心不可以有阻礙,拇指輕輕相拄,好像兩條電線這樣跨著,電就通過去,不需要扭在一起,這樣就可以令氣流暢無斷;有動相的時候,才會有扭在一起的狀況,不然輕輕一跨就可以了。假如是金剛坐的話,要注意腳盤起來時,腳跟要盡量地往身體靠近,但屁股不可以坐在腳跟上;假如是雙盤,腳盤起來的時候,腳跟要靠近鼠蹊。

  

雙手定印,此相兩合,可以使行者心性平和,氣血流暢,不至于火氣上揚、口臭四溢。有些很精進的禅修道場,每次要講話就要遠距離的講,因爲火氣旺,口臭很嚴重,這也是行法不當的現象。臺灣有幾個很精進的禅修道場,問題是沒有專人指導,精進時一人一間關房,出問題了也沒有人知道。修行一定要共修,在禅堂一起坐,我們的指導都是開放的,沒有秘密;即使是小參,兩個人的對話,也是開放的。一個人悶在關房裏面怎麼修?我參觀過一些關房,真是千奇百怪什麼都有,有的叫作「楞嚴關」,顧名思義應該是精進《楞嚴經》,可是裏面什麼經都有;還有什麼「淨土關」的,裏面也是各種法器都有,出來的時候,梵呗一定練得很好,那應該叫作「梵呗關」才對,怎麼叫作「淨土關」,對不對?這些都是沒有人指導而産生的怪異現象。一個道場要有自己的道風,大家應該要一致,那才有辦法。

  

五心向上,氣清;拇指相拄,氣順。氣清且順,就可以避免氣息不調的情況。所以身相的調整,是行者系心一處很重要的一個增上緣。

  

叁、頭正、頸正。頭正是福報相;頭正,頸自然就正。頭正、頸正,就不會加重身體的負擔。

  

四、脊直、肩平。脊直是健康相。脊椎要直,肩要平,這樣可以使神經、血液、內分泌等系統放松,自然運作。「頭正、頸正」和「脊直、肩平」剛好構成一個十字形;頸要正就要收下颚,不然頸部會往後傾。

  

五、眼平視,開合自然遮光。眼平視是慈悲相。眼睛要向前平視,不要向上或向下,眼簾自然下垂,以遮光爲准則,也就是所謂的「叁分慈眼」。眼睛應該是向前平視地板叁公尺遠的地方,因爲大家都坐得很近,所以應該是看到前面那個人領子的地方,而不是他的後腦袋;假如看到後腦袋,表示彼此之間坐得太近了。頭正、脊直、眼平視,所謂「此叁相攝叁千威儀」。其意義有二:一、此叁相可以使得坐相久長,曆劫不易其姿,亦不改定功之貌,而且可以避免一切風寒、外境的侵擾;二、一旦外塵不侵,境不擾心時,行者攝心自然成就。這些基本的姿勢調好,要成就就快了;否則障礙會很多,那就很難成就。「曆劫不易其姿,亦不改定功之貌」,一般人如果只是「坐坐看」,當然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但如果像慧遠禅師的師弟一樣,一坐就是七百年,原本是東晉時候的人,入定坐到宋朝的時候,才被人在山洞裏發現。你看看,七百年不改定功之貌,而且可以免卻一切風寒外境之侵。他被請出來之後,沒多久就走了;本來七百年好好的,可是一出定,物理現象嘛,過不了幾年就走了。所以,假如「定」的特殊性我們不知道,那你知道在修什麼嗎?

  

六、舌抵颚,口水自然下流。「舌抵颚」的標准姿勢是自然閉嘴,口中沒有空隙,此時舌尖上頂于上颚齒龈,也就是上門牙的牙龈;這時候行者的口水是自然隨著舌根兩旁下流到咽喉的地方,因爲長期「住意」在息,如此咽喉才不會幹涸、澀癢而影響靜坐;也不至于有因爲吞咽口水而影響數息的顧慮,這樣就可以長時間的久坐。

  

七、收下颚,頭頂向正上方。頭正、頸正是指頭不左右偏,收下颚是指頭不前後偏。具此相,頭頂百會穴正直朝向正上方;這個標准姿勢,就是指百會穴與海底穴是重疊的。我們看這個圖面,整個脊椎只有一個圈圈而已,從百會到海底,所有的脊椎是直的;脊椎是有點S型沒有錯,可是這兩個穴道是重疊的,從正上方透視,兩者是一。這樣的姿勢才有辦法久坐,經劫不替,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相。

  

七支坐相的目的,旨在「調身」;調身之中,除了身相之外,重點則在呼吸順暢,口水自然成津,下咽無礙。換氣自然就不會有嗝噎之障,能使氣流通全身而沒有障礙,因此可以通氣疏鬱,自然卻除百病。愚者不懂其中的奧妙,擅自作主更改坐法,輕者只是不得其利,嚴重者病相連連,都是因爲坐的時候,沒有按照這樣來坐。此毗盧遮那七支坐相,即是:

  

身定氣清又神閑,如是經劫不動搖。

  

若人入坐一須臾,如同永恒無別異。

  

若人以此來攝心,即能頓證佛性海。

  

所以行者應當勤修此法,不要輕易的變更或采用其他的坐姿;如果有善知識可以指導,更應該依其所教導的來修學,勿使自心混亂,而導致定功不克!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陸 毗盧遮那七支坐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