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柒 把牛找回來!

  

柒 把牛找回來!

  

禅的定義

  

現代人學佛、修行,接收到的雜訊太多了,因爲加入太多的「知識」,幹擾了我們對佛陀的認識。佛陀要教導我們的東西,幾千年下來,傳來傳去,這個補充、那個補充,意見不同的再吵一架,剩下的是「你的、我的、他的」佛法,而不是當初佛陀要指導我們的,這樣出入就很大了。以「禅」這個字爲例,印度人的基本定義叫作「功德叢林」,意即一切功德從禅産生;禅修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趕快修這一切功德。但是傳到中國來,「禅」的定義就變了,中國人對禅的定義是「菩提涅槃,妙明真心」,禅變成好像是一個很高貴的東西,至于怎麼個高貴法卻講不出來,「禅是什麼?」從來也沒有真正的弄清楚過。

  

以禅的基本定義「菩提涅槃,妙明真心」來說,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你大概也只會重複說「就是菩提涅槃,妙明真心……」,那八個字是什麼,你也不知道。這樣子充其量只能說,你只是接受了語言的表達方式,「它是什麼」根本就不知道,「禅」對你來說,實質上沒有意義。印度不是這樣定義,它是功德叢林,一切功德出生的地方;功德怎麼來?就從「靜慮、思惟修」這個地方來。這樣的定義,至少告訴你一個方向、做法,這樣做,就會産生功德。雖然「那個」東西,沒有辦法表達出來,但至少是一個方法,從它的基本定義就可以看到。

  

禅傳到中國産生了很大的變化,傳到其他的地方也發生一樣的狀況。現在的「南傳佛教」號稱「原始佛教」,與中國佛教相較之下,的確比較貼近當時佛陀的思想,但經過東南亞民族的改造,其實也已經不是原來釋迦佛時代那一群人所共同修學的東西。那麼,我們現在要講的禅,既不是南傳也不是北傳所講的,而是當初印度人心裏所謂的「禅」。

  

「禅」這一詞,在印度原是指色界天天人的「心地定法」;換句話說,色界天天人的心性狀況叫作「禅」。我們是欲界的人,欲界的心性是什麼?這一點弄不清楚,那就沒辦法修了。看看周遭的人就可以明白欲界的心性——到處充滿了鬥爭、忌妒、排擠……,尤其是同學和師兄弟之間,這種情況最明顯,因爲距離太近了,就會産生互相排擠的現象;這就是欲界,尤其是五濁惡世的人,這個部份特別嚴重。欲界的兩大特色就是:一、身體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多欲望;二、心理上,也就是意根多妄想。欲望多、妄想多就是欲界衆生的「心地定法」,欲界衆生就是這個調調。

  

欲望、妄想愈少的人,在欲界的層次就愈高,而爲了要區分,就把它劃分成七層——欲望最多、嫉妒心最強、好鬥爭的,就是最底的第七層;第六層到第一層稱爲「天」(即六欲天,分別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欲望愈少的就愈往上。這個「天」來到中國,我們的定義也跟印度的不一樣,原來人家是「水平」劃分,那就好像是在一張紙上,把它劃分成七個階段,欲望最重、妄想最多的就是最下面一層,欲望愈少就愈往上;往上把它分成六個層次。可是來到我們這裏,七個層次就好像是空中樓閣的那種天,那就變成「天上還有天,天上還有天……」,一共是六層天;你來看,就變成這樣子了。你要了解,他其實只是層次的不同,欲界是這樣的情況,色界也是這樣的情況,但兩者的心地定法不同。色界天人的心地定法就叫作禅,欲界的心地定法叫作妄想、欲望,兩者的基本定義不一樣。我們在修學的人,首先就是要把欲望和妄想除掉,所以要修禅;修禅的最起碼條件,就是不要有欲望、妄想,因此印度人把「禅」定義爲功德叢林。

  

假如帶有很多欲望、妄想,這樣修下來一定成魔;現代人大概不會修成牛魔王,可能會變成科學怪人,用心專注在一個地方,去發明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這種沒有利益衆生。你可能會說「他也不是要害人,只是不小心把毛毛蟲變那麼大,爬過去,樓房都被壓倒了……。」酷斯拉(Godzilla)不就是這麼來的?就是指那種狀況。

  

欲望、妄想就是欲界的特色,我們必須想辦法把它除掉。怎麼除掉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由「欲界」進入「色界天」;「禅」就是色界天的心地定法,我們要先了解「修禅」是在修什麼。

  

「禅」,欲界中人發心修行而證得的,稱之爲「修得」;色界中的人,生在色界就自然有的,稱之爲「生得」。欲界中的人,透過思惟而修得,所以稱爲「思惟修」。大家留意喔,禅是修來的,它是透過思惟、靜慮而得的,可不是枯坐而已,等我們講到正行時會告訴你怎麼修,你就會知道爲何中文翻成「靜慮」、「思惟修」,它跟你用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所以進入這個道場修學,必須先把外面的雜訊、錯誤的觀念通通放下,這裏的指導是有依據、有出處的,不是你想、我想或自己想,那不一樣。

  

我們都是欲界的人,當然,會進入到這裏來修學,應該是欲望、妄想少一點的,那有可能你是「四天王天」,比土地公高一級;也有可能是「忉利天」或「夜摩天」的人,假如是「夜摩天」的人,晚上不用睡覺了;假如是「兜率天」的話,就是知足、欲望少;再往上一層「化樂天」,妄想就更少了,也因爲妄想少,所以很快樂;假如是最上面一層「他化自在天」的人,他的欲望和妄想就幾近于零,但不等于零。

  

「色界」就不一樣,欲望、妄想等于零了,那就進入另外一種狀況。既然「禅」是色界天人的心地定法,其心地特性就是沒有欲望、妄想,可是福報盡了還是繼續輪回。中國的民間故事常常這麼描述,說「某個天女,因爲犯了天條,所以被打入凡間來受懲罰……」,那種還會犯天條的天人,絕對不會是色界的天人,層次最高不會超過欲界的忉利天;比較多的是四天王天。所以阿修羅和釋提桓因作戰,也只是到忉利天而已,不會上到夜摩天去。所以,有狀況的幾乎都是在忉利天或以下的,意思就是說忉利天以下的欲望和妄想還很多,甚至瞋心、貪欲還很重。兜率天以上的,欲望就比較少,這部份你自己慢慢去了解,其他的經典講得很詳細,我們這裏就不多談,它講的其實都是心性的問題。

  

禅是色界人的心地定法,因爲色界天的天人沒有欲望,也不起妄想,所以心體是寂靜的;「寂靜的境界」是就體來說的,在這個境界中無欲、無憂、無愁、無诤、無得、無失(通常我們用無欲、無想兩個特性來簡單代表);禅修到最後會到達「心一境性」的如如境,但那個境界是化境、虛幻的,所以才叫作色界天——它無欲、無想,但有形、有相,你要了解這個部份。在欲界中修禅,爲的是要出離叁界的牢縛,所以不能只停留在色界;因此中國人就不單是定義成「色界中的禅」而已,在「出離系縛」的前提下,禅宗把禅的體,定義爲「菩提涅槃,妙明真心」,意即體是「寂靜」的,但還包含有「審慮」的作用;「寂靜」就是止息欲界一切的雜思妄念,你修學的時候,就要開始帶著這個部份,它的本體是沒有雜思、沒有妄念的;「審慮」就是慧觀明思法界一切萬緣生滅之法,意即它是有作用的。

  

修行是爲了要出叁界的牢籠,不要修到色界就停留在那裏,但也不是要你從色界再往上爬到無色界,這樣只是禅修的功夫。我們到了正行的時候,會跟各位講在哪個地方會開出所謂的旁門左道——修到這個地方,應該要進入裏面修了,結果你就從那裏過去了,所以叫左道嘛!從「旁門」開出去,又繼續深入,那會有一堆的神通變化沒錯,但跟了生死無關。右邊代表正確的,左邊代表不正確的,旁門左道就是這個意思。假如你是修到心像「石頭」一樣如如不動,修到所謂的「頑空」、「野狐禅」或「枯木禅」,那就很麻煩了:像狐狸坐在那邊望著月亮,動也不動,一坐就是五百年;或是像枯木一樣,沒有生命了。枯木逢春尚有生機,但是修成枯木禅,一枯下去就活不起來了,這是修禅的人要特別注意的。本體是寂靜沒有錯,但它有作用,不能沒有作用!禅修這一法,兩者都可以並進,不可以偏概全。

  

當今行者想要到達「無上正覺」,一定要經過禅修一途,雖然法門有很多,但是不管修什麼法們,每一個法門的體,都是離不開「禅」,所以才有「禅修而出生一切行法,一切行法總雲修禅」的說法。不管修什麼,通通叫作修禅,尤其是你要修到正行的時候,那個「止法轉過觀法」,最起碼要修到初禅;縱使初禅不入,至少止法也要完成。修到初禅算六十分及格,修到止法只能算四十分,四十分應該是要死當的,但你連續補考兩次,就勉強讓你通過,意思是你下學期的成績不能這麼差,否則就會被當掉了。真正來講,最好是修到初禅,也就是要完成數、隨、止、觀、還、凈;至于二禅、叁禅,你說「我不喜歡用功」也無所謂。一個修道人要有一點道氣,假如沒達到初禅,最起碼也要有止法的基礎,其實止法才到一半而已,以六十分來講,照講只有叁十分,我們加幾分給你,算四十好啦!

  

禅修前行總說

  

從修法中看,禅定的名稱,大概可分成七個:

  

(一)等引,梵名「叁摩呬多」。

  

(二)等持,梵名「叁摩地」。

  

(叁)等至,梵名「叁摩缽…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柒 把牛找回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