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柒 把牛找回来!

  

柒 把牛找回来!

  

禅的定义

  

现代人学佛、修行,接收到的杂讯太多了,因为加入太多的「知识」,干扰了我们对佛陀的认识。佛陀要教导我们的东西,几千年下来,传来传去,这个补充、那个补充,意见不同的再吵一架,剩下的是「你的、我的、他的」佛法,而不是当初佛陀要指导我们的,这样出入就很大了。以「禅」这个字为例,印度人的基本定义叫作「功德丛林」,意即一切功德从禅产生;禅修的意思,就是要我们赶快修这一切功德。但是传到中国来,「禅」的定义就变了,中国人对禅的定义是「菩提涅槃,妙明真心」,禅变成好像是一个很高贵的东西,至于怎么个高贵法却讲不出来,「禅是什么?」从来也没有真正的弄清楚过。

  

以禅的基本定义「菩提涅槃,妙明真心」来说,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你大概也只会重复说「就是菩提涅槃,妙明真心……」,那八个字是什么,你也不知道。这样子充其量只能说,你只是接受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它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禅」对你来说,实质上没有意义。印度不是这样定义,它是功德丛林,一切功德出生的地方;功德怎么来?就从「静虑、思惟修」这个地方来。这样的定义,至少告诉你一个方向、做法,这样做,就会产生功德。虽然「那个」东西,没有办法表达出来,但至少是一个方法,从它的基本定义就可以看到。

  

禅传到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到其他的地方也发生一样的状况。现在的「南传佛教」号称「原始佛教」,与中国佛教相较之下,的确比较贴近当时佛陀的思想,但经过东南亚民族的改造,其实也已经不是原来释迦佛时代那一群人所共同修学的东西。那么,我们现在要讲的禅,既不是南传也不是北传所讲的,而是当初印度人心里所谓的「禅」。

  

「禅」这一词,在印度原是指色界天天人的「心地定法」;换句话说,色界天天人的心性状况叫作「禅」。我们是欲界的人,欲界的心性是什么?这一点弄不清楚,那就没办法修了。看看周遭的人就可以明白欲界的心性——到处充满了斗争、忌妒、排挤……,尤其是同学和师兄弟之间,这种情况最明显,因为距离太近了,就会产生互相排挤的现象;这就是欲界,尤其是五浊恶世的人,这个部份特别严重。欲界的两大特色就是: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多欲望;二、心理上,也就是意根多妄想。欲望多、妄想多就是欲界众生的「心地定法」,欲界众生就是这个调调。

  

欲望、妄想愈少的人,在欲界的层次就愈高,而为了要区分,就把它划分成七层——欲望最多、嫉妒心最强、好斗争的,就是最底的第七层;第六层到第一层称为「天」(即六欲天,分别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望愈少的就愈往上。这个「天」来到中国,我们的定义也跟印度的不一样,原来人家是「水平」划分,那就好像是在一张纸上,把它划分成七个阶段,欲望最重、妄想最多的就是最下面一层,欲望愈少就愈往上;往上把它分成六个层次。可是来到我们这里,七个层次就好像是空中楼阁的那种天,那就变成「天上还有天,天上还有天……」,一共是六层天;你来看,就变成这样子了。你要了解,他其实只是层次的不同,欲界是这样的情况,色界也是这样的情况,但两者的心地定法不同。色界天人的心地定法就叫作禅,欲界的心地定法叫作妄想、欲望,两者的基本定义不一样。我们在修学的人,首先就是要把欲望和妄想除掉,所以要修禅;修禅的最起码条件,就是不要有欲望、妄想,因此印度人把「禅」定义为功德丛林。

  

假如带有很多欲望、妄想,这样修下来一定成魔;现代人大概不会修成牛魔王,可能会变成科学怪人,用心专注在一个地方,去发明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这种没有利益众生。你可能会说「他也不是要害人,只是不小心把毛毛虫变那么大,爬过去,楼房都被压倒了……。」酷斯拉(Godzilla)不就是这么来的?就是指那种状况。

  

欲望、妄想就是欲界的特色,我们必须想办法把它除掉。怎么除掉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由「欲界」进入「色界天」;「禅」就是色界天的心地定法,我们要先了解「修禅」是在修什么。

  

「禅」,欲界中人发心修行而证得的,称之为「修得」;色界中的人,生在色界就自然有的,称之为「生得」。欲界中的人,透过思惟而修得,所以称为「思惟修」。大家留意喔,禅是修来的,它是透过思惟、静虑而得的,可不是枯坐而已,等我们讲到正行时会告诉你怎么修,你就会知道为何中文翻成「静虑」、「思惟修」,它跟你用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所以进入这个道场修学,必须先把外面的杂讯、错误的观念通通放下,这里的指导是有依据、有出处的,不是你想、我想或自己想,那不一样。

  

我们都是欲界的人,当然,会进入到这里来修学,应该是欲望、妄想少一点的,那有可能你是「四天王天」,比土地公高一级;也有可能是「忉利天」或「夜摩天」的人,假如是「夜摩天」的人,晚上不用睡觉了;假如是「兜率天」的话,就是知足、欲望少;再往上一层「化乐天」,妄想就更少了,也因为妄想少,所以很快乐;假如是最上面一层「他化自在天」的人,他的欲望和妄想就几近于零,但不等于零。

  

「色界」就不一样,欲望、妄想等于零了,那就进入另外一种状况。既然「禅」是色界天人的心地定法,其心地特性就是没有欲望、妄想,可是福报尽了还是继续轮回。中国的民间故事常常这么描述,说「某个天女,因为犯了天条,所以被打入凡间来受惩罚……」,那种还会犯天条的天人,绝对不会是色界的天人,层次最高不会超过欲界的忉利天;比较多的是四天王天。所以阿修罗和释提桓因作战,也只是到忉利天而已,不会上到夜摩天去。所以,有状况的几乎都是在忉利天或以下的,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下的欲望和妄想还很多,甚至瞋心、贪欲还很重。兜率天以上的,欲望就比较少,这部份你自己慢慢去了解,其他的经典讲得很详细,我们这里就不多谈,它讲的其实都是心性的问题。

  

禅是色界人的心地定法,因为色界天的天人没有欲望,也不起妄想,所以心体是寂静的;「寂静的境界」是就体来说的,在这个境界中无欲、无忧、无愁、无诤、无得、无失(通常我们用无欲、无想两个特性来简单代表);禅修到最后会到达「心一境性」的如如境,但那个境界是化境、虚幻的,所以才叫作色界天——它无欲、无想,但有形、有相,你要了解这个部份。在欲界中修禅,为的是要出离三界的牢缚,所以不能只停留在色界;因此中国人就不单是定义成「色界中的禅」而已,在「出离系缚」的前提下,禅宗把禅的体,定义为「菩提涅槃,妙明真心」,意即体是「寂静」的,但还包含有「审虑」的作用;「寂静」就是止息欲界一切的杂思妄念,你修学的时候,就要开始带着这个部份,它的本体是没有杂思、没有妄念的;「审虑」就是慧观明思法界一切万缘生灭之法,意即它是有作用的。

  

修行是为了要出三界的牢笼,不要修到色界就停留在那里,但也不是要你从色界再往上爬到无色界,这样只是禅修的功夫。我们到了正行的时候,会跟各位讲在哪个地方会开出所谓的旁门左道——修到这个地方,应该要进入里面修了,结果你就从那里过去了,所以叫左道嘛!从「旁门」开出去,又继续深入,那会有一堆的神通变化没错,但跟了生死无关。右边代表正确的,左边代表不正确的,旁门左道就是这个意思。假如你是修到心像「石头」一样如如不动,修到所谓的「顽空」、「野狐禅」或「枯木禅」,那就很麻烦了:像狐狸坐在那边望着月亮,动也不动,一坐就是五百年;或是像枯木一样,没有生命了。枯木逢春尚有生机,但是修成枯木禅,一枯下去就活不起来了,这是修禅的人要特别注意的。本体是寂静没有错,但它有作用,不能没有作用!禅修这一法,两者都可以并进,不可以偏概全。

  

当今行者想要到达「无上正觉」,一定要经过禅修一途,虽然法门有很多,但是不管修什么法们,每一个法门的体,都是离不开「禅」,所以才有「禅修而出生一切行法,一切行法总云修禅」的说法。不管修什么,通通叫作修禅,尤其是你要修到正行的时候,那个「止法转过观法」,最起码要修到初禅;纵使初禅不入,至少止法也要完成。修到初禅算六十分及格,修到止法只能算四十分,四十分应该是要死当的,但你连续补考两次,就勉强让你通过,意思是你下学期的成绩不能这么差,否则就会被当掉了。真正来讲,最好是修到初禅,也就是要完成数、随、止、观、还、凈;至于二禅、三禅,你说「我不喜欢用功」也无所谓。一个修道人要有一点道气,假如没达到初禅,最起码也要有止法的基础,其实止法才到一半而已,以六十分来讲,照讲只有三十分,我们加几分给你,算四十好啦!

  

禅修前行总说

  

从修法中看,禅定的名称,大概可分成七个:

  

(一)等引,梵名「三摩呬多」。

  

(二)等持,梵名「三摩地」。

  

(三)等至,梵名「三摩钵…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柒 把牛找回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