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底」。
(四)静虑,梵名「驮那演那」。
(五)心一境性,梵名「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六)止,梵名「奢摩他」。
(七)现法乐住,梵名「现法乐住」。
这七个阶段,它整个禅修的过程,心境可用宋朝郭庵的十牛图来说明:
第一个是「寻牛」。刚开始禅坐的情况,就好像牛跑掉了,爸爸叫你去找牛,可是你也不知道牛在哪里;出了门,究竟该往左还是往右去找。很多人刚开始禅坐很茫然,不知道到底要怎么修。其实很简单,你走出去就对了,站在门口问「牛在哪里?」其实你要找的那头牛不是别人,是你自己这头牛;别人的牛跟你无关,要把「你的牛」找出来。
找了很久的牛,终于看到牛的脚印,这个叫作「见迹」;这时候就是看到你心的痕迹。禅坐的时候,假使连呼吸都看不清楚,那是连影子都没看到。你要先看到牛的足迹,才会知道牛在哪里嘛;意思就是你呼吸的状况、息入息出的状况大概看到了。接着,你会朝那个方向再进一步,就会看到牛尾巴在那边摇,那就是「见牛」了。
牛尾巴看到了,就要赶快把整只牛拖出来,用绳子绑起来。可是这时候,不管你怎么拉,牛就是一动也不动;不但牛没有动,你「用力一拉」,牛头一转,你还翻了好几个跟斗。这时候叫作「调伏」,你要开始驾驭、调伏这头牛。禅坐的时候,常常数息数一数,心就跑掉了,你察觉到心跑掉了,想把心抓回来,可是反而被那颗跑掉的心给拖走了,这时就要不断地调伏。经过反复的调伏、奋斗以后,终于牛可以拉得动了,可以跟着你走了,那你就「得牛」了。牛愿意跟着你走,接着要能够爬到牛背上,才能算是真正的「牧牛」。坐上牛背以后,那就可以「骑牛归家」了。
回到家,把牛栓进牛棚,不用再找牛了,这时候就「忘牛存人」,可以悠闲地做你自己的事。再接下来是「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
这是宋朝郭庵禅师指导我们的一个方法,你不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形容心境也可以:譬如第一阶段的心像打棒球,球棒一挥,球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你要想办法去找球。第二阶段像刚开始练习回力球,打过去它要抽回来,可是这时候球老是控制不住,球拍也打不到球。第三个阶段是可以打回力球了,只是球出去,回来的时候常常接不住;心常常跑掉,一拉回来又开始打妄想。第四个阶段,球拉得回来,可以接住再打,只是打出去,球跑得很远再跑回来。第五个阶段有点像在运篮球,球一直在你掌心底下「呯、呯、呯」,距离就拉近了。我们只是举例,没有全部讲到,但是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去看你的心,以及心是怎么调驭的。「心、息、身」三个是一体,虽然这个例子是就心来讲,其实息和身也都配合在里面。光是语言这样讲,你很难体会,所以才说你一定要参加共修,不然在家一个人坐,坐成枯木禅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修行一定要缘念道场、缘念善知识、缘念法门,因为一定要跟善知识一起共修,自己有什么状况才看得出来,否则有时候死守在某个地方都不知道。
三种禅
禅有三种,每一种里面又各有分项,我们列在下面提供大家参考:
一、世间禅——又分为:(一)根本味禅;(二)根本凈禅。
二、出世禅——又分为:(一)观禅;(二)练禅;(三)熏禅;(四)修禅。
三、出世间上上禅——依照《菩萨地持经》又分为九种大禅:(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脑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凈禅。
除了以上三种禅,另外,根据《俱舍论》,也有三种禅,又称为「三等至」:(一)味等至;(二)凈等至;(三)无漏等至。
以上这些都是禅修的「名相」及「修相」,以后有机会讲到时,我们再详细说明。
所谓「禅那者」是心定一境而观察、慎思、审别、思虑。「观察、慎思、审别、思虑」这部份都是实际禅修的东西,唯有在实修过程中才体会得到。我们讲禅修正行时会分两个部份来讲,一个叫作技术面,一个叫作工程面。第一阶段的技术面就是「数息」,就是你要能看到呼吸的状况;工程面就是所谓的「观察、慎思、审别、思虑」。寺院里禅坐叫坐香,起来走动的时候叫作跑香,坐香的时候是静态的,跑香的时候是动态的,坐香和跑香时的呼吸状况你都要很清楚;不只是注意鼻息,息入、息出的状况你要很清楚。一个是静,一个是动,动、静的呼吸状况有什么不同,在第一阶段数法的时候,你都要观照得很清楚——动静之间呼吸的长短、快慢,呼吸变化对身体的影响——这就是数、随、止三法在修行的;而这就是所谓的「观察、慎思、审别、思虑」。
禅修不是静静坐在那里就好了,呼吸的「一切相、种种相」都要弄得很清楚;呼吸的因和果都要很清楚,「呼吸是怎么来的?呼吸以后产生什么效果?」这些都要很清楚。外面有些禅坐不这么教,他跟你说「什么都不要想……」。告诉各位,什么都不要想就错了!《六祖坛经》上说:「……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它不是什么都不要想,但也不是要你乱想、妄想或推理,而是要对息入、息出的状况,看得清清楚楚、感觉得明明白白。假如对息入、息出都没有感觉,你的肺部就跟打铁店的鼓风机没两样,那有什么用?真正的作用就在这里——观察、慎思、审别、思虑;这才是你要成就的地方。
脑筋放空、一片空白,那不是禅。有些人因为投资被骗,不但数代累积来的几千万家产一夕之间全没了,而且还成了「老鼠会」的股东,那你看他空不空?坐在家里想哭也哭不出来,脑筋一片空白;那种空,不是禅。要怎么修?这里讲的「观察、慎思、审别、思虑」,你要先把这些观念建立起来,外面那些杂讯不要带进来;进到这里来,外面那些要通通放下。
禅是色界天人的「心德」,跟欲界的散乱、妄想、烦恼和占有之心不一样;「禅那」的体是寂静,并且具有审虑的作用。心德,就是实际存在的状况。假如欲界的人修得此禅定,死后一定生于色界:修到「初禅」就升到初禅天,修到「四禅」就升到四禅天;进入禅定以后,从这个基础上发「无漏智」来修。不管你是证一禅、二禅、三禅或四禅,四禅中的任何一禅都是修到禅定了,这时你再证得「无漏智心」,那就出三界了。这才是出离妙道的关键!所以想要成就大菩提,前提要先把我们在欲界生来就有的散心、妄念先除去,那才有可能。
所以不要一直想「我要出三界」,一定要先有禅定的基础才有可能,不一定要修到四禅天,但禅定的基础一定要有,否则你修什么都很难成就。我们这里会给你两个法,一个是按照次第来的,另一个是北传佛教的禅修方法;这两个基础,一个为「经」,一个是「纬」,经纬交织,让你自己得成就。
「一心考物」为禅,这是「色界天」的心德;「一境静念」为定,这是「无色界天」的心德。为什么讲「一心考物」呢?因为从鼻息的训练中,你会起观,「观」会产生化境;化境产生时,就是你「考物」的地方。因为有化境,所以有形相,色界天的天人有形有相。无色界的天人没有「色」,连形相都没有了,所以叫作「一境静念」;在那个境界中,「想」不起作用。无色界是「无相,有想」,它还有心念的存在,但「想」不起作用。各位因为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现在体会不到,只能先从文字上去区别。
欲界的众生因为没有禅定的心德,所以烦恼、散心、妄念都很多。「四禅八定」是世间法、佛法、外道和圣人所共通的法;佛、菩萨、阿罗汉所证的「无漏定」是出世间法,这个心体是三界内所没有的。所以你要学什么,一定要先弄清楚,但是禅定的基础没有,要想从欲界直接横出三界,那不可能,因为障碍太多了。通常都是先修到「色界」,再从色界修出去,这样才比较快。问题是,色界里面也有很多跟欲界类似的情况,常常你劝人家学佛,他怎么样也不愿学,因为他没有学佛的因;色界的人也一样,不是他人不好,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修外道法上去的,这时候你要劝他发「无漏智」,很难;那就跟你在欲界碰到的情况一样,叫他学佛,他会回答你「智慧一斤值多少钱?」或是讲「觉悟又不能赚钱……」,那就变成这样了。
进入色界以后,要横出三界就快了,否则不可能。念佛人常讲「横出三界」,但你要知道,它的前提是要念到「一心不乱」才有可能。其实,「一心不乱」本身就是禅定。透过正式的科班训练,要到达禅定很快,假如不经过科班训练,而是用压抑的方法达到一心不乱,那种会很辛苦。
所以想要修得「禅」,一定要先远离欲界的散乱、烦恼;想要修得「定」,一定要先断「色界」的烦恼及牢笼;想要修得「无漏诸定」,一定要断绝无色界的烦恼——这样的讲法是「次第」的讲法,其实不一定要如此,因为他这个讲法是总说,意思是无色界的烦恼断了,色界、欲界的烦恼也都断了;实际上,要得无漏定,只要离开欲界的散乱、烦恼就可以横出了,不一定要到无色界以后才修无漏定;这个修法有次第、有圆融,所以把它叫作「行布圆融」——「禅」、「定」、「无漏定」三个当中,「禅」是修行的起步,不论是通称、总称或简称,都把它叫作「禅」,是诸定的根本,天眼、天耳等通力也是依于此;而且禅具有审虑的作用,所以观念、真理也一定是依禅而来,是修道的重要关键。因此,「澄净心念」,这是世间禅的定义;「扫除心念,绝诸妄想,清净作用,用而无失」,这是出世间禅的定义。差别就在这里,只要没有烦恼、妄想,要进入色界没有问题;然后把心念通通扫除掉,使它的清净发挥作用,用而无失,那就是出世间禅了。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柒 把牛找回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