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捌 无尽的超越

  

捌 无尽的超越

  

世间禅

  

禅有「世间禅」、「出世禅」、「出世间上上禅」三种,每一种里面又分了好几种;这些应该来讲叫作「常识」,一个学佛者对这些常识和概念应该要有所了解。事实上,这些不见得都要修,因为那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功夫。我们跟各位讲的都是实修的部份,到时候在运用上就会用得着,不然你不知道怎么修;当然你现在初学不一定要这样修,可是当你一门成就以后,这些法门都很好用。

  

根本味禅

  

接着来讲世间禅的「根本味禅」,它又分为「三品十二门」:

  

(一)四禅: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禅。

  

(二)四无量:欲求大福者,修四无量。

  

(三)四空:厌形色牢笼拘限者,修四空。

  

根本味禅又叫十二门禅,分为三品:「四禅」、「四无量」、「四空」。十二门禅就是四禅八定,从「四禅定」到「四空定」之间,要再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第一个是四禅,我们至少要到达初禅定的基础,才能止息一切妄想,才能真正的观照。那一天还有人问我:「我们不是要了生死、出三界吗?为什么要修三界内禅?」告诉你,如果还在欲界里,其他的都不用想,除了修到很多欲望跟妄想之外,根本不可能出三界。一定要先有初禅定的基础,妄想心、混乱复杂的心境一定要平静下来,才有可能进一步寻求出离,否则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求你最少要到达初禅定;虽然很麻烦没错,但绝对不可免。

  

这就像假如现在要你回头去学中国字,你会觉得很麻烦,外国人就有这样的问题,除了注音符号要会以外,还要学写方块字,单单最常用的「我」那个字,就要好几个笔划。。如果现在叫你再学这个,你会觉得很没意义,可是这个基础不能没有,否则不会写字、不认识字,书本对你来说,就会是天书,一点意义也没有。同样的道理,初禅定的基础一定要学起来,不要嫌麻烦。所以说愈早学佛愈好,因为有足够的时间把初禅定的基础打好。要修学到初禅定,即使你很用功,差不多也要三年的时间,所以这部份一定要下功夫。这一关过了,其他的就比较轻松了;这一关不过,要讲任何禅修、任何学佛修行,那都是空口白话,没有意义。

  

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禅;想要求大福者,修四无量;厌恶形色牢笼拘限者,修四空定。所以福报要大,心量就要大,不要小心眼,处处都要跟人计较;看人家能力好就眼红,人家做错事就在旁边穷开心,这种人一点福报都没有!你要懂得随喜赞叹,福报才会出来。有些人虽然会布施,那会有大福报没错,但若没有随喜心,那个福报就是一般算命先生讲的「有财无库」,只是过路财神,下辈子当个银行行员,每天算很多钱,却没有一张是你的。所以你要有「喜心」,尤其是随喜心,慈、悲、喜、舍。

  

这三品十二门,是出生一切出世间善法之所依,所以叫作「根本味禅」。虽然是根本没错,但是他也有三种「缠」,分别是:

  

(一)虽有观慧而不觉,故名「隐没」。

  

(二)于此禅定中而生爱味,故名「有垢」。

  

(三)于所观境界不能分明,故名「无记」。

  

第一个是「虽有观慧而不觉」,所以叫作「隐没」。很多人喜欢讲他有什么境界,其实都是「观而不觉」,尤其是梦境,都是有「观没有觉」。「师父!我昨天梦到佛来……」我问他「什么佛?有多大?」他可以在那边比来比去,一下比这样大,一下比那样大,到底是多少大也讲不出个所以然。为什么?不觉啊!我再问他:「眼睛是蓝色的,还是黑色的?」他想了老半天,「没有注意咧!」这个叫作「隐没」,都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综合概念,不见的正确。

  

第二个是「于此禅定中而产生爱味」,喜欢乐处寂静、乐阿兰若、内守悠闲,这都是有爱味,都是贪染,所以叫作「有垢」。修学禅定很容易产生「有垢」的情况,舒服禅就是属于这一类。这种禅定不但很浅,而且很容易让你快速地产生执着,是所有修学禅定当中最严重的弊端,可是偏偏就有人会为了这些弊端,愿意拿一、二千万拿出来贡献,这种叫作「花钱挖坟墓,乐得要死」。修学禅定就是要弃舍,它刚好相反;在知见上,这已经是严重的偏差跟错误。

  

第三个是对于所观境界不能分明、不清楚,这种叫作「无记」;对境界不清楚,那就不一定会上得了。所以「隐没」、「有垢」、「无记」三个都是修行的境界,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是词汇而已。我们数息,「数、随、止」都是在观鼻息,从「观法」开始就要对鼻息进行转化;这时已经不是观鼻息了,注意力开始要去观化境,化境要很清楚,随着化境的提升,你就从初禅、二禅、三禅一直上去,关键在这里。如果修了老半天,还是那个境界,那就是没有进步了。这部份只有等你有那个功夫时才有办法谈,否则没办法讲,这是行法上真正的问题。

  

这个「根本味禅」是外道凡夫修「六行观」所得的禅味,或是佛弟子发有漏智心,以「四圣种」来修所得的禅味,所以叫作「世间禅」(当然这种讲法不是佛陀讲的,大概是佛陀入灭二、三百年以后,有成就的大德所下的结论)。六行观我们在第一章就讲过了,它又叫作「厌欣观」,是以「有漏智」有次第地断「下地惑」的方法。三界有九地,下地粗,上地妙,欣厌观是比较下地与上地,厌下地的「苦、粗、障」,欣上地的「凈、妙、离」,依此「厌欣之力」,而断下地之惑。比如我现在这一地是「五趣杂居地」,上一地是「初禅地」,就用厌五趣杂居地的苦、粗、障,欣初禅地的凈、妙、离,这样一地一地的比较,有次第地断下地之惑,来得上地之妙乐。这样的修法,本身就有「观」的作用。修行一定要「有观」,千万不要「无观」,坐在那里百不思量,心里空空荡荡的,那个不对。但是这样的修法,因为对上一地有欣乐之心,「有乐」所以有「爱味」,这就叫作「有垢」」。

  

这样一地一地转化上去,可是到了最顶的「非想非非想处地」,上面就没得比了。这时候要断「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惑,只有依无漏智的「苦集灭道」才能够完成。但是到「有顶」这里是很微细了,「非想非非想」是什么状况,不是你我凡夫之见所能讲的,因为你现在一想,就「有想」了,不是「非想」;它是「非想非非想」,不是想,也不是不想,两头都不是。这定义得很好,但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的;唯有靠行法、行愿力到那个地方时,自然就知道了,这已经是非常微细了。我弄了「一套餐盘」给同修们进行这样的训练,可是大家就是不会用,因为感受不到,品质还不到那里;所以东西拿来就全部往嘴里塞,给你的那些精致套盘根本都不会用。不仅用具不会搭配,东西破了,你问他怎么破的,他连破了都不晓得。为什么?品质还没到那里,给你再好的东西也没用,再怎么转,都是「有就好了」嘛,就变成那种情况了。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弄了一套给你训练,这种状况的训练一定要先弄好,训练完成以后就可以「扩大」;问题是,假如你那一个都弄不好,扩大就会出问题。这都是生命品质上的问题,生命的品质到了那个地方,自然就会兑现。

  

我从小洗澡、洗脸、洗脚都用同一条毛巾,一条毛巾打通关了。这次到美国去,供养的护法就问我:「师父!你怎么都没有用浴巾?」浴巾?我从来没用过啊!所以挂在那里也不懂得要怎么用;因为品质不到那里。所以就没有尝试,那就永远不知道怎么用了。生命也是这样,没有经验,就永远不知道;就像没有生过小孩的人,往往不知道要怎么疼爱孩子。以前我们在中坜养了一只母狗,生了一堆小狗,那母狗在照顾小狗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谁教它的,它就是很会疼小狗。小狗眼睛还没张开,爬出去了,它就把小狗叼回来。我们用个纸箱给它住,它就照顾得很好。母亲照顾小孩是天生的,当她的生命成长到某一个地步,那个东西她自然就会了,那是生命的本质。

  

同样的,我们现在的生命还没有成长到那里,我们要如何让自己成长、超越而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你要是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修行没有用,你会一直停滞在一个地方,那是意识形态的,不是真正的生命品质。所以到了「最顶」这个地方,就要用「无漏智」了;无漏智不是只有四谛法,用「四念处」也可以对治,一样可以使我们超越「顶地」,这是相当微细的地方。

  

外道因为没有总摄的四谛法(外道对四谛也有点认识,但不完全),所以只能用「六行观」来断下地之惑,但是到「非想非非想处地」就结束了。当初佛陀跟着外道修,就是修到最顶这个地方,发现还没有出离,就放弃继续在那里修行的动机。修到这里,外道都认为他已经成就了,可是他自己认为没有,这就是佛陀的智慧!那么,佛陀的智慧、善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部份就要你自己去想了。「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它的关键到底在哪里?」这部份自己要用心,自己要去找,去参,这就是我们的疑情。

  

孔子是人,我们也是人,那他是在哪个关键…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捌 无尽的超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