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点上成为圣人的?他没人教啊!悉达多太子也一样,那时候没有人跟他讲「要断顶地的疑惑,就要用无漏智」,这些大概是世尊入灭后四、五百年才写出来的,而世尊当时是怎么发现「这个不对!」则是关键所在。今天你有没有想过:「我是一个凡夫,那要怎么变成圣人?关键在哪里?你必须找到那个关键点;你有你的关键,我有我的关键,每个人的关键点绝对不同,唯有自己才能感受得到。
开悟「不由他悟」,你要自己来;怎么来?这就是你下功夫的地方,我给你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式,公式的运用之妙,端看你自己了!就像数学的公式都一样,但应用在化学时就不一样,再拿到电学、天文学来用也不一样。同样都是「一加一等于二」演变出来的,为什么他变得那么妙?我们怎么看都是一加一等于二?后面衍生的部份,因每个人「善用其心」的不同,而有非常不同的变化。你看,为什么爱因斯坦就可以变化出E=MC2?这就是我们不会用心,会用心的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都是从共同点下手,然后到达不共同的目标。就像修根本味禅是通外道的,但是我们成就的时候可以跟他们不同,关键在这里。
根本凈禅
接着我们要讲的是「根本凈禅」,根本凈禅也有三品,分别是:
(一)六妙门:慧性多者,修六妙门。
(二)十六特胜:定性多者,修十六特胜。
(三)通明禅:定慧均者,修通明禅。
这是《释禅波罗密》的区分方式,它只是简单的这样区分,至于你到底是「定多」还是「慧多」,那不一定。我个人是感觉修六妙门比较简单,大概保守的人修六妙门,积极性的人修十六特胜。六妙门直接从「数息」下手就可以了,十六特胜则是「四念处」要通修;四念处有总相念处、别相念处,修十六特胜就等于修别相念处,每一念处分四个阶段来修,所以加起来总共是十六特胜,有十六门。定慧均等修通明禅。其实这是对印度人来讲的,对我们来讲它已经变成知识了,没什么用。
根本凈禅这三品也是出生「出世间一切善法」之所依,所以叫作「根本」。它跟前面的「根本味禅」不同,「根本凈禅」没有「隐没」、「有垢」、「无记」的问题。在根本凈禅中是:
(一)「不隐没」,意即有观慧,又能觉了分明。
(二)「无垢」,于此禅定中,不生爱味执取。
(三)「有记」,于所观境界中清楚明白。
前面根本味禅是虽然「有观慧」,但是「不觉」;根本凈禅是既有观慧,又能够觉了分明,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根本味禅是有垢,它有贪着、爱味;根本凈禅是不生爱味执取,他知道有这种情况,但是不执着。你在修的时候要特别留意!我们提二个修学的态度给各位参考。一种反应是:「真好哩!我下一步要怎么办?」这种态度就对了喔,「真好」,但是马上要超越它。另一种反应是:「真好哩!」人家跟他讲「不要执着」,他就「哎哟,你都不知道有多好……」这种就不是修禅的正确态度。修学禅定,你内心真的感受到了,接着就「下一步呢?」这样的态度,才能不断的超越。其实这样一句话出来,讲的人自己不知道,但是生命品质就从这里看出来了。
上次我们讲经的时候,有位女信众一直来问「生命品质」,显然她对于我们用「生命品质」这样的现代语词可以接受,但她还是执着,因为她要那个「生命品质」。你要生命品质干嘛?每个人都有一份,你也有生命品质,只是好、坏之分而已,假如你对自己认识不清楚,那没有用;但也从这个地方去分辨你生命品质的好坏,看出你修行能不能成功,一个人适不适合修行,也是从这一类的状况中去看(当然,随着己身层次的提升与知识领域的不同,所观察到的也不一样)。
一般没有读书的人,比较单纯,不会掩饰。读了书、有点聪明的,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他的品质比较高了,但这也是问题所在,这种人容易伪装,但他自己不清楚,因为他不是蓄意伪装的,而是读书过程中,学了很多知识、语言名相,那就会多了一层「牵绊」。没读书的人,因为脑子里没有那些知识、语言名相,表达比较单纯、直接,碰到什么状况就反应什么;知识愈多的人,相对就愈会隐瞒、隐藏,这都是自己要留意的。
有一位老同修,学佛已经很久了,我说:「你比我早几年发心啊!」他很得意。我就问他:「你修学到现在,有什么心得没有?」「哎呀!什么心得?这都很平常的,像我们这种凡夫,平常心是道!」我们两个谈了一个多钟头,他讲来讲去,都是用「平常」和「凡夫」在那边转来转去。我问他:「你真的那么平常吗?」他说:「是啊!本来就很平常。你看,太阳出来也平常,我们喝茶也平常。」既然那么平常,为什么还要一直讲平常?当他这样一再强调自己是凡夫时,其实意思是说「我不是凡夫」,只是借着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别人自己是不平凡的。这也是一种伪装、掩饰,学佛人要注意,我们常常用这种专业术语来欺骗自己。
「有记」就是对于所观的境界,看得很清楚。通常我们对境界是不清不楚,所以我们会告诉你「在日常生活中要看得清清楚楚」,但不是只有日常生活那些事项,而是透过这些媒介,你要能够「穿透」;比如各位在道场中领「扫地」这一份执事,那你就要想「这一期我领这个执事,就要透过扫地来证阿罗汉」,这就是我讲的「穿透」,文章这里讲的「清楚明白」。你要非常透彻了解才对,换句话说,就是要透过这么一个媒介,达到「波罗蜜」那个目标,那才称得上清楚明白,否则不算。
根本凈禅乃是利根凡夫和外道,在「佛出世」前就已经修了,因为发的是「有漏智」,所以叫作「世间禅」;但逢佛出世或遇值佛法,则直发「无漏智」,这是根本凈禅与根本味禅的不同之处,所以它叫作「凈禅」。这里讲的「佛出世前」,意思不是真的指佛还有没有出世,就我们来说,它是指你还没有正式学佛修行以前。同样的,「逢佛出世」或「遇值佛法」,也不一定是遇到佛,你「开始学佛」就算了;没学佛以前,我们发的是有漏智,现在学佛了就发无漏智。
各位还没学佛之前也在修行,只是那个时候你不会发无漏智。有一位朋友是个名人,不仅是三家银行的理事长,同时开了好多家工厂。有一天他跟我讲:「你都不知道,我好忙!」我说:「忙,那就念佛啊!」他说:「我真想赶快死一死,下辈子可以当小鸟,那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唱歌。」我跟他开玩笑:「你假如当小鸟,我就用弹弓打你!」他瞪我一眼:「对喔,当小鸟也很危险。」人在忙碌当中也想修行,但是没有目标,因为受到很多束缚。我常讲,没钱的人只有一个烦恼,有钱的人有无量烦恼,所以这个朋友才会想要去当小鸟,因为他忙到连歌也唱不起来。由此可见,社会上许多人虽然也有目标,但那个目标是盲目的。未遇佛法之前,我们几乎跟这种状况是一样的,不见得是错的,但却是盲目的。现在值遇佛法,当然可以发无漏智了。
根本味禅是「纯有漏」,根本凈禅是「亦有漏亦无漏」,因为它只要能值遇佛法就可以发无漏智,但不管是哪一个,他都需要「无漏智的导引」才有可能转。处在现代这个杂讯充斥的时代中,假如你所发的无漏智心,不是以「有漏世间的实观」和「厌离心」作为基础的,那你所发的很可能只是「空心智」,不是真的无漏智,可能都只是嘴巴讲讲的那种,吹牛的比较快!
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
「六妙门」就是「数、随、止、观、还、凈」六法,依此六法开发万行,降魔成道;一切行可以从这六法开始,六妙门是基础。现在台湾很多人学佛,都是从听经开始,学到寿终了还是只有听经。告诉各位,学佛光听经不会成就,你不要想从这里开智慧,一定要有实修基础。假如能有「数、随、止」的基础来听经,那听经真的可以起妙用。现在讲经的人很多,听经的人更多,一场讲经有时好几万人在听,请问哪一位在听经的时候「开悟」了?那更甭提证悟了。为什么没有?因为没有行的基础。基础没有,那只能盖样品屋啊,有地基的房子才能住,才能算真正的房子。修行也一样,行的基础没有,光听经也只能算是样品屋,不是真实的。所以行法一定要进行。为什么我们硬是找了一个行法堂出来,就是为了让各位有行的基础。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这个场地,基础一定要把它建立起来。接着来讲「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于四念处所起的观行,始自「调心」,终至「非想非非想处地」;地地有观照,能发无漏善根,厌恶造恶之过失,所以叫作「特胜」,共有十六行。
第三个是通明禅,于四禅、四定及灭尽定之修学中,而起观「身、息、心」三事的禅法;身、息、心三个要合一。因为修此禅法,必须通观「身、息、心」三个,所以说是「通明」;又因为修此禅者,能发六通、三明,所以叫作「通明禅」。
我们在六妙门里面,也把「通明禅」这部份融进来了;本来也想把它扩大,将十六特胜给涵盖进来,但又担心…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捌 无尽的超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