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上成爲聖人的?他沒人教啊!悉達多太子也一樣,那時候沒有人跟他講「要斷頂地的疑惑,就要用無漏智」,這些大概是世尊入滅後四、五百年才寫出來的,而世尊當時是怎麼發現「這個不對!」則是關鍵所在。今天你有沒有想過:「我是一個凡夫,那要怎麼變成聖人?關鍵在哪裏?你必須找到那個關鍵點;你有你的關鍵,我有我的關鍵,每個人的關鍵點絕對不同,唯有自己才能感受得到。
開悟「不由他悟」,你要自己來;怎麼來?這就是你下功夫的地方,我給你的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式,公式的運用之妙,端看你自己了!就像數學的公式都一樣,但應用在化學時就不一樣,再拿到電學、天文學來用也不一樣。同樣都是「一加一等于二」演變出來的,爲什麼他變得那麼妙?我們怎麼看都是一加一等于二?後面衍生的部份,因每個人「善用其心」的不同,而有非常不同的變化。你看,爲什麼愛因斯坦就可以變化出E=MC2?這就是我們不會用心,會用心的就會有很大的變化;我們都是從共同點下手,然後到達不共同的目標。就像修根本味禅是通外道的,但是我們成就的時候可以跟他們不同,關鍵在這裏。
根本凈禅
接著我們要講的是「根本凈禅」,根本凈禅也有叁品,分別是:
(一)六妙門:慧性多者,修六妙門。
(二)十六特勝:定性多者,修十六特勝。
(叁)通明禅:定慧均者,修通明禅。
這是《釋禅波羅密》的區分方式,它只是簡單的這樣區分,至于你到底是「定多」還是「慧多」,那不一定。我個人是感覺修六妙門比較簡單,大概保守的人修六妙門,積極性的人修十六特勝。六妙門直接從「數息」下手就可以了,十六特勝則是「四念處」要通修;四念處有總相念處、別相念處,修十六特勝就等于修別相念處,每一念處分四個階段來修,所以加起來總共是十六特勝,有十六門。定慧均等修通明禅。其實這是對印度人來講的,對我們來講它已經變成知識了,沒什麼用。
根本凈禅這叁品也是出生「出世間一切善法」之所依,所以叫作「根本」。它跟前面的「根本味禅」不同,「根本凈禅」沒有「隱沒」、「有垢」、「無記」的問題。在根本凈禅中是:
(一)「不隱沒」,意即有觀慧,又能覺了分明。
(二)「無垢」,于此禅定中,不生愛味執取。
(叁)「有記」,于所觀境界中清楚明白。
前面根本味禅是雖然「有觀慧」,但是「不覺」;根本凈禅是既有觀慧,又能夠覺了分明,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根本味禅是有垢,它有貪著、愛味;根本凈禅是不生愛味執取,他知道有這種情況,但是不執著。你在修的時候要特別留意!我們提二個修學的態度給各位參考。一種反應是:「真好哩!我下一步要怎麼辦?」這種態度就對了喔,「真好」,但是馬上要超越它。另一種反應是:「真好哩!」人家跟他講「不要執著」,他就「哎喲,你都不知道有多好……」這種就不是修禅的正確態度。修學禅定,你內心真的感受到了,接著就「下一步呢?」這樣的態度,才能不斷的超越。其實這樣一句話出來,講的人自己不知道,但是生命品質就從這裏看出來了。
上次我們講經的時候,有位女信衆一直來問「生命品質」,顯然她對于我們用「生命品質」這樣的現代語詞可以接受,但她還是執著,因爲她要那個「生命品質」。你要生命品質幹嘛?每個人都有一份,你也有生命品質,只是好、壞之分而已,假如你對自己認識不清楚,那沒有用;但也從這個地方去分辨你生命品質的好壞,看出你修行能不能成功,一個人適不適合修行,也是從這一類的狀況中去看(當然,隨著己身層次的提升與知識領域的不同,所觀察到的也不一樣)。
一般沒有讀書的人,比較單純,不會掩飾。讀了書、有點聰明的,那就不一樣了,因爲他的品質比較高了,但這也是問題所在,這種人容易僞裝,但他自己不清楚,因爲他不是蓄意僞裝的,而是讀書過程中,學了很多知識、語言名相,那就會多了一層「牽絆」。沒讀書的人,因爲腦子裏沒有那些知識、語言名相,表達比較單純、直接,碰到什麼狀況就反應什麼;知識愈多的人,相對就愈會隱瞞、隱藏,這都是自己要留意的。
有一位老同修,學佛已經很久了,我說:「你比我早幾年發心啊!」他很得意。我就問他:「你修學到現在,有什麼心得沒有?」「哎呀!什麼心得?這都很平常的,像我們這種凡夫,平常心是道!」我們兩個談了一個多鍾頭,他講來講去,都是用「平常」和「凡夫」在那邊轉來轉去。我問他:「你真的那麼平常嗎?」他說:「是啊!本來就很平常。你看,太陽出來也平常,我們喝茶也平常。」既然那麼平常,爲什麼還要一直講平常?當他這樣一再強調自己是凡夫時,其實意思是說「我不是凡夫」,只是借著這樣的方式,來告訴別人自己是不平凡的。這也是一種僞裝、掩飾,學佛人要注意,我們常常用這種專業術語來欺騙自己。
「有記」就是對于所觀的境界,看得很清楚。通常我們對境界是不清不楚,所以我們會告訴你「在日常生活中要看得清清楚楚」,但不是只有日常生活那些事項,而是透過這些媒介,你要能夠「穿透」;比如各位在道場中領「掃地」這一份執事,那你就要想「這一期我領這個執事,就要透過掃地來證阿羅漢」,這就是我講的「穿透」,文章這裏講的「清楚明白」。你要非常透徹了解才對,換句話說,就是要透過這麼一個媒介,達到「波羅蜜」那個目標,那才稱得上清楚明白,否則不算。
根本凈禅乃是利根凡夫和外道,在「佛出世」前就已經修了,因爲發的是「有漏智」,所以叫作「世間禅」;但逢佛出世或遇值佛法,則直發「無漏智」,這是根本凈禅與根本味禅的不同之處,所以它叫作「凈禅」。這裏講的「佛出世前」,意思不是真的指佛還有沒有出世,就我們來說,它是指你還沒有正式學佛修行以前。同樣的,「逢佛出世」或「遇值佛法」,也不一定是遇到佛,你「開始學佛」就算了;沒學佛以前,我們發的是有漏智,現在學佛了就發無漏智。
各位還沒學佛之前也在修行,只是那個時候你不會發無漏智。有一位朋友是個名人,不僅是叁家銀行的理事長,同時開了好多家工廠。有一天他跟我講:「你都不知道,我好忙!」我說:「忙,那就念佛啊!」他說:「我真想趕快死一死,下輩子可以當小鳥,那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唱歌。」我跟他開玩笑:「你假如當小鳥,我就用彈弓打你!」他瞪我一眼:「對喔,當小鳥也很危險。」人在忙碌當中也想修行,但是沒有目標,因爲受到很多束縛。我常講,沒錢的人只有一個煩惱,有錢的人有無量煩惱,所以這個朋友才會想要去當小鳥,因爲他忙到連歌也唱不起來。由此可見,社會上許多人雖然也有目標,但那個目標是盲目的。未遇佛法之前,我們幾乎跟這種狀況是一樣的,不見得是錯的,但卻是盲目的。現在值遇佛法,當然可以發無漏智了。
根本味禅是「純有漏」,根本凈禅是「亦有漏亦無漏」,因爲它只要能值遇佛法就可以發無漏智,但不管是哪一個,他都需要「無漏智的導引」才有可能轉。處在現代這個雜訊充斥的時代中,假如你所發的無漏智心,不是以「有漏世間的實觀」和「厭離心」作爲基礎的,那你所發的很可能只是「空心智」,不是真的無漏智,可能都只是嘴巴講講的那種,吹牛的比較快!
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禅
「六妙門」就是「數、隨、止、觀、還、凈」六法,依此六法開發萬行,降魔成道;一切行可以從這六法開始,六妙門是基礎。現在臺灣很多人學佛,都是從聽經開始,學到壽終了還是只有聽經。告訴各位,學佛光聽經不會成就,你不要想從這裏開智慧,一定要有實修基礎。假如能有「數、隨、止」的基礎來聽經,那聽經真的可以起妙用。現在講經的人很多,聽經的人更多,一場講經有時好幾萬人在聽,請問哪一位在聽經的時候「開悟」了?那更甭提證悟了。爲什麼沒有?因爲沒有行的基礎。基礎沒有,那只能蓋樣品屋啊,有地基的房子才能住,才能算真正的房子。修行也一樣,行的基礎沒有,光聽經也只能算是樣品屋,不是真實的。所以行法一定要進行。爲什麼我們硬是找了一個行法堂出來,就是爲了讓各位有行的基礎。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利用這個場地,基礎一定要把它建立起來。接著來講「十六特勝」。
「十六特勝」,于四念處所起的觀行,始自「調心」,終至「非想非非想處地」;地地有觀照,能發無漏善根,厭惡造惡之過失,所以叫作「特勝」,共有十六行。
第叁個是通明禅,于四禅、四定及滅盡定之修學中,而起觀「身、息、心」叁事的禅法;身、息、心叁個要合一。因爲修此禅法,必須通觀「身、息、心」叁個,所以說是「通明」;又因爲修此禅者,能發六通、叁明,所以叫作「通明禅」。
我們在六妙門裏面,也把「通明禅」這部份融進來了;本來也想把它擴大,將十六特勝給涵蓋進來,但又擔心…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捌 無盡的超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