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捌 無盡的超越▪P3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對各位負擔太重,因爲你還沒有基礎,所以我們只修六妙門,還附帶送一個禮物——通明禅——給各位。爲什麼我想把十六特勝倂進去?因爲六妙門可以說就是「觀身不淨」。一般我們講觀身不淨,都是提到「九想觀」去了,也就是不淨觀。事實上,觀身不淨可以從六妙門的數息法修,不一定要從白骨觀修;「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部份,也可以從這裏擴大出來,從一法變成四法就對了。可是要這樣指導各位,說明起來很費功夫,所以我把通明禅倂進來。數息從「止法」轉「觀法」時,就讓各位去觀「身、息」二者合一;由還法到凈法時,就變成「身、息、心」叁者合一,這時六通叁明會逐漸顯現。現在我是沒有講得很清楚啦,你不要被暗示了,被暗示的話,就變成催眠術了!下面我們來看「四念處」。

  

四念處

  

(一)身念處,觀身不淨。

  

(二)受念處,觀受是苦。

  

(叁)心念處,觀心無常。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

  

四念處跟十六特勝的修法有點類似。這地方講「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把它轉成「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應該叫作「總相念處」。在「別相念處」的時候就不是這樣觀,每一念處又各有四法,四念處一一分別去觀,所以四念處一展開,就變成十六特勝了。

  

「此四念處的觀法,皆以智慧爲體。行者以此慧觀之力,安住于法上,即能産生正知見。」到此爲止是一個過程的總說。過程雖然是這樣講,但每一個都還有它個別的修法過程。就整體的修行過程而言,我們叫「宏觀」,但若只知道宏觀,你不會修;假如只有宏觀的話,就會變成知識,沒有辦法實踐;要實踐,就要微觀。

  

所以就境界來看,宏觀的部份你一定要展開,不然心量會不夠;而修行的下手處,則一定要微觀,不但要微觀,而且要非常微觀。從微觀來看修行,一定要用對立法;從宏觀的立場來看修行,就要用圓融法。

  

假如你對我們使用的語言模式沒有弄清楚,會常常感覺到奇怪,「吔!這學佛人,想怎麼講都對?」它不是強辯,也不是狡辯,關鍵在于語言模式、思惟模式。修行假如是從微觀的地方下手,就要用對立法。什麼對立呢?「能、所」對立,「心、所」對立;用這種對立,你才能破。但是就宏觀來講,不能對立,它要圓融。所以,不要以爲他高興時就這樣講,不高興時就那樣講。不是!它當中有很明確的標的,不是亂講的,也不是「我講的才對,你講的就不對」,當中的標的你要弄清楚。假如這個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沒有弄清楚的話,你沒有辦法進行,一進行就會出問題。所以爲什麼常常被罵?告訴各位,你被罵是在消業障,不是我愛罵人就說是在消你業障,因爲你在這兩個立場當中弄不清楚。雖然慢慢地講,你會進入狀況,可是還給你的時候,你又不行了,這個就叫作「雖有觀慧不能覺了」;這種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你警覺性,通常我們就用「喝斥」的方法;但是用喝斥的,你就會覺得「這老家夥,怎麼這麼不講道理!」不是不講道理,而是跟你講道理,你就會「雖有觀慧不能覺了」;假如沒有道理的話,你就會帶著警覺性。

  

你要學佛、要修法、要得道,那就要用修法、得道的方法。你想要在世間得安慰,總是要人家給你「好看的」,那你就用那一法。爲什麼那一法修久了也不能成就?因爲雖有觀慧,可是不能覺了分明!所以在適當的時機,常常要給大家一種鞭策、一種喝斥。換句話說,就是給你難看。常常給你好看,你的我執、自尊心、傲慢,會在那邊障道;給你難看,那就得看你的福德因緣跟善根夠不夠了。一次難看受不了,那就莎喲娜拉,一次就再見了;你有那個福德善根,幾次難看就破無明了。關鍵就在這裏!你受不了,我也沒辦法;你受得了,成就是你的,不是我的。所以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要能夠了解「到底我們要做什麼?我們在做什麼?」這個部份要很懇切的把它確定起來。

  

從實修、行門的立場來看,希望各位能建立這樣的修行觀念——「行門」的立場跟「解門」不同。我們在講席中常常附帶提過去,大家好像也聽過了,講的時候都知道,等到境界一來全被擊垮了!基本上就已經對立起來了,無有二法嘛!這樣講是方便法,讓你好破「我的盲點在哪裏?」講心法跟色法對立,是破你的一合相;因爲很多合相是有爲法,要破合相,最好是「對舉」。我通常不講「對立」,因爲我們要化對立爲圓融,所以叫作對舉法。是「能所對舉」,不是「能所對立」;能、所本身不對立,它是一體的。我們之所以將它對舉,是讓你看清楚,然後把那個合相破了;合相一破,你就證了!關鍵在這裏。

  

同樣的,講「行布」和「圓融」也是對舉,兩者其實是一體的,所以最後要變成「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宏觀、微觀都是一體的,我們講「生命是全方位的」,其原因就在這裏,它的整體性也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能夠看得出來。修行要自己用心,我跟各位提示、開導,也只能講到這個地方,剩下來要靠自己用功,用功就是你的啦!我的一個口頭禅是:「放心!你的歸你的,我不會跟你抽傭金!」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捌 無盡的超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