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样对各位负担太重,因为你还没有基础,所以我们只修六妙门,还附带送一个礼物——通明禅——给各位。为什么我想把十六特胜倂进去?因为六妙门可以说就是「观身不净」。一般我们讲观身不净,都是提到「九想观」去了,也就是不净观。事实上,观身不净可以从六妙门的数息法修,不一定要从白骨观修;「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部份,也可以从这里扩大出来,从一法变成四法就对了。可是要这样指导各位,说明起来很费功夫,所以我把通明禅倂进来。数息从「止法」转「观法」时,就让各位去观「身、息」二者合一;由还法到凈法时,就变成「身、息、心」三者合一,这时六通三明会逐渐显现。现在我是没有讲得很清楚啦,你不要被暗示了,被暗示的话,就变成催眠术了!下面我们来看「四念处」。
四念处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念处跟十六特胜的修法有点类似。这地方讲「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把它转成「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应该叫作「总相念处」。在「别相念处」的时候就不是这样观,每一念处又各有四法,四念处一一分别去观,所以四念处一展开,就变成十六特胜了。
「此四念处的观法,皆以智慧为体。行者以此慧观之力,安住于法上,即能产生正知见。」到此为止是一个过程的总说。过程虽然是这样讲,但每一个都还有它个别的修法过程。就整体的修行过程而言,我们叫「宏观」,但若只知道宏观,你不会修;假如只有宏观的话,就会变成知识,没有办法实践;要实践,就要微观。
所以就境界来看,宏观的部份你一定要展开,不然心量会不够;而修行的下手处,则一定要微观,不但要微观,而且要非常微观。从微观来看修行,一定要用对立法;从宏观的立场来看修行,就要用圆融法。
假如你对我们使用的语言模式没有弄清楚,会常常感觉到奇怪,「吔!这学佛人,想怎么讲都对?」它不是强辩,也不是狡辩,关键在于语言模式、思惟模式。修行假如是从微观的地方下手,就要用对立法。什么对立呢?「能、所」对立,「心、所」对立;用这种对立,你才能破。但是就宏观来讲,不能对立,它要圆融。所以,不要以为他高兴时就这样讲,不高兴时就那样讲。不是!它当中有很明确的标的,不是乱讲的,也不是「我讲的才对,你讲的就不对」,当中的标的你要弄清楚。假如这个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没有弄清楚的话,你没有办法进行,一进行就会出问题。所以为什么常常被骂?告诉各位,你被骂是在消业障,不是我爱骂人就说是在消你业障,因为你在这两个立场当中弄不清楚。虽然慢慢地讲,你会进入状况,可是还给你的时候,你又不行了,这个就叫作「虽有观慧不能觉了」;这种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你警觉性,通常我们就用「喝斥」的方法;但是用喝斥的,你就会觉得「这老家伙,怎么这么不讲道理!」不是不讲道理,而是跟你讲道理,你就会「虽有观慧不能觉了」;假如没有道理的话,你就会带着警觉性。
你要学佛、要修法、要得道,那就要用修法、得道的方法。你想要在世间得安慰,总是要人家给你「好看的」,那你就用那一法。为什么那一法修久了也不能成就?因为虽有观慧,可是不能觉了分明!所以在适当的时机,常常要给大家一种鞭策、一种喝斥。换句话说,就是给你难看。常常给你好看,你的我执、自尊心、傲慢,会在那边障道;给你难看,那就得看你的福德因缘跟善根够不够了。一次难看受不了,那就莎哟娜拉,一次就再见了;你有那个福德善根,几次难看就破无明了。关键就在这里!你受不了,我也没办法;你受得了,成就是你的,不是我的。所以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能够了解「到底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在做什么?」这个部份要很恳切的把它确定起来。
从实修、行门的立场来看,希望各位能建立这样的修行观念——「行门」的立场跟「解门」不同。我们在讲席中常常附带提过去,大家好像也听过了,讲的时候都知道,等到境界一来全被击垮了!基本上就已经对立起来了,无有二法嘛!这样讲是方便法,让你好破「我的盲点在哪里?」讲心法跟色法对立,是破你的一合相;因为很多合相是有为法,要破合相,最好是「对举」。我通常不讲「对立」,因为我们要化对立为圆融,所以叫作对举法。是「能所对举」,不是「能所对立」;能、所本身不对立,它是一体的。我们之所以将它对举,是让你看清楚,然后把那个合相破了;合相一破,你就证了!关键在这里。
同样的,讲「行布」和「圆融」也是对举,两者其实是一体的,所以最后要变成「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宏观、微观都是一体的,我们讲「生命是全方位的」,其原因就在这里,它的整体性也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能够看得出来。修行要自己用心,我跟各位提示、开导,也只能讲到这个地方,剩下来要靠自己用功,用功就是你的啦!我的一个口头禅是:「放心!你的归你的,我不会跟你抽佣金!」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捌 无尽的超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