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 無盡的超越
世間禅
禅有「世間禅」、「出世禅」、「出世間上上禅」叁種,每一種裏面又分了好幾種;這些應該來講叫作「常識」,一個學佛者對這些常識和概念應該要有所了解。事實上,這些不見得都要修,因爲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相當大的功夫。我們跟各位講的都是實修的部份,到時候在運用上就會用得著,不然你不知道怎麼修;當然你現在初學不一定要這樣修,可是當你一門成就以後,這些法門都很好用。
根本味禅
接著來講世間禅的「根本味禅」,它又分爲「叁品十二門」:
(一)四禅:厭欲界之散亂者,修四禅。
(二)四無量:欲求大福者,修四無量。
(叁)四空:厭形色牢籠拘限者,修四空。
根本味禅又叫十二門禅,分爲叁品:「四禅」、「四無量」、「四空」。十二門禅就是四禅八定,從「四禅定」到「四空定」之間,要再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第一個是四禅,我們至少要到達初禅定的基礎,才能止息一切妄想,才能真正的觀照。那一天還有人問我:「我們不是要了生死、出叁界嗎?爲什麼要修叁界內禅?」告訴你,如果還在欲界裏,其他的都不用想,除了修到很多欲望跟妄想之外,根本不可能出叁界。一定要先有初禅定的基礎,妄想心、混亂複雜的心境一定要平靜下來,才有可能進一步尋求出離,否則不可能!所以,我們要求你最少要到達初禅定;雖然很麻煩沒錯,但絕對不可免。
這就像假如現在要你回頭去學中國字,你會覺得很麻煩,外國人就有這樣的問題,除了注音符號要會以外,還要學寫方塊字,單單最常用的「我」那個字,就要好幾個筆劃。。如果現在叫你再學這個,你會覺得很沒意義,可是這個基礎不能沒有,否則不會寫字、不認識字,書本對你來說,就會是天書,一點意義也沒有。同樣的道理,初禅定的基礎一定要學起來,不要嫌麻煩。所以說愈早學佛愈好,因爲有足夠的時間把初禅定的基礎打好。要修學到初禅定,即使你很用功,差不多也要叁年的時間,所以這部份一定要下功夫。這一關過了,其他的就比較輕松了;這一關不過,要講任何禅修、任何學佛修行,那都是空口白話,沒有意義。
厭欲界之散亂者,修四禅;想要求大福者,修四無量;厭惡形色牢籠拘限者,修四空定。所以福報要大,心量就要大,不要小心眼,處處都要跟人計較;看人家能力好就眼紅,人家做錯事就在旁邊窮開心,這種人一點福報都沒有!你要懂得隨喜贊歎,福報才會出來。有些人雖然會布施,那會有大福報沒錯,但若沒有隨喜心,那個福報就是一般算命先生講的「有財無庫」,只是過路財神,下輩子當個銀行行員,每天算很多錢,卻沒有一張是你的。所以你要有「喜心」,尤其是隨喜心,慈、悲、喜、舍。
這叁品十二門,是出生一切出世間善法之所依,所以叫作「根本味禅」。雖然是根本沒錯,但是他也有叁種「纏」,分別是:
(一)雖有觀慧而不覺,故名「隱沒」。
(二)于此禅定中而生愛味,故名「有垢」。
(叁)于所觀境界不能分明,故名「無記」。
第一個是「雖有觀慧而不覺」,所以叫作「隱沒」。很多人喜歡講他有什麼境界,其實都是「觀而不覺」,尤其是夢境,都是有「觀沒有覺」。「師父!我昨天夢到佛來……」我問他「什麼佛?有多大?」他可以在那邊比來比去,一下比這樣大,一下比那樣大,到底是多少大也講不出個所以然。爲什麼?不覺啊!我再問他:「眼睛是藍色的,還是黑色的?」他想了老半天,「沒有注意咧!」這個叫作「隱沒」,都是一種錯綜複雜的綜合概念,不見的正確。
第二個是「于此禅定中而産生愛味」,喜歡樂處寂靜、樂阿蘭若、內守悠閑,這都是有愛味,都是貪染,所以叫作「有垢」。修學禅定很容易産生「有垢」的情況,舒服禅就是屬于這一類。這種禅定不但很淺,而且很容易讓你快速地産生執著,是所有修學禅定當中最嚴重的弊端,可是偏偏就有人會爲了這些弊端,願意拿一、二千萬拿出來貢獻,這種叫作「花錢挖墳墓,樂得要死」。修學禅定就是要棄舍,它剛好相反;在知見上,這已經是嚴重的偏差跟錯誤。
第叁個是對于所觀境界不能分明、不清楚,這種叫作「無記」;對境界不清楚,那就不一定會上得了。所以「隱沒」、「有垢」、「無記」叁個都是修行的境界,大家要特別注意,這些不是詞彙而已。我們數息,「數、隨、止」都是在觀鼻息,從「觀法」開始就要對鼻息進行轉化;這時已經不是觀鼻息了,注意力開始要去觀化境,化境要很清楚,隨著化境的提升,你就從初禅、二禅、叁禅一直上去,關鍵在這裏。如果修了老半天,還是那個境界,那就是沒有進步了。這部份只有等你有那個功夫時才有辦法談,否則沒辦法講,這是行法上真正的問題。
這個「根本味禅」是外道凡夫修「六行觀」所得的禅味,或是佛弟子發有漏智心,以「四聖種」來修所得的禅味,所以叫作「世間禅」(當然這種講法不是佛陀講的,大概是佛陀入滅二、叁百年以後,有成就的大德所下的結論)。六行觀我們在第一章就講過了,它又叫作「厭欣觀」,是以「有漏智」有次第地斷「下地惑」的方法。叁界有九地,下地粗,上地妙,欣厭觀是比較下地與上地,厭下地的「苦、粗、障」,欣上地的「凈、妙、離」,依此「厭欣之力」,而斷下地之惑。比如我現在這一地是「五趣雜居地」,上一地是「初禅地」,就用厭五趣雜居地的苦、粗、障,欣初禅地的凈、妙、離,這樣一地一地的比較,有次第地斷下地之惑,來得上地之妙樂。這樣的修法,本身就有「觀」的作用。修行一定要「有觀」,千萬不要「無觀」,坐在那裏百不思量,心裏空空蕩蕩的,那個不對。但是這樣的修法,因爲對上一地有欣樂之心,「有樂」所以有「愛味」,這就叫作「有垢」」。
這樣一地一地轉化上去,可是到了最頂的「非想非非想處地」,上面就沒得比了。這時候要斷「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惑,只有依無漏智的「苦集滅道」才能夠完成。但是到「有頂」這裏是很微細了,「非想非非想」是什麼狀況,不是你我凡夫之見所能講的,因爲你現在一想,就「有想」了,不是「非想」;它是「非想非非想」,不是想,也不是不想,兩頭都不是。這定義得很好,但不是我們現在所能想的;唯有靠行法、行願力到那個地方時,自然就知道了,這已經是非常微細了。我弄了「一套餐盤」給同修們進行這樣的訓練,可是大家就是不會用,因爲感受不到,品質還不到那裏;所以東西拿來就全部往嘴裏塞,給你的那些精致套盤根本都不會用。不僅用具不會搭配,東西破了,你問他怎麼破的,他連破了都不曉得。爲什麼?品質還沒到那裏,給你再好的東西也沒用,再怎麼轉,都是「有就好了」嘛,就變成那種情況了。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弄了一套給你訓練,這種狀況的訓練一定要先弄好,訓練完成以後就可以「擴大」;問題是,假如你那一個都弄不好,擴大就會出問題。這都是生命品質上的問題,生命的品質到了那個地方,自然就會兌現。
我從小洗澡、洗臉、洗腳都用同一條毛巾,一條毛巾打通關了。這次到美國去,供養的護法就問我:「師父!你怎麼都沒有用浴巾?」浴巾?我從來沒用過啊!所以挂在那裏也不懂得要怎麼用;因爲品質不到那裏。所以就沒有嘗試,那就永遠不知道怎麼用了。生命也是這樣,沒有經驗,就永遠不知道;就像沒有生過小孩的人,往往不知道要怎麼疼愛孩子。以前我們在中坜養了一只母狗,生了一堆小狗,那母狗在照顧小狗的時候,也不知道是誰教它的,它就是很會疼小狗。小狗眼睛還沒張開,爬出去了,它就把小狗叼回來。我們用個紙箱給它住,它就照顧得很好。母親照顧小孩是天生的,當她的生命成長到某一個地步,那個東西她自然就會了,那是生命的本質。
同樣的,我們現在的生命還沒有成長到那裏,我們要如何讓自己成長、超越而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你要是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修行沒有用,你會一直停滯在一個地方,那是意識形態的,不是真正的生命品質。所以到了「最頂」這個地方,就要用「無漏智」了;無漏智不是只有四谛法,用「四念處」也可以對治,一樣可以使我們超越「頂地」,這是相當微細的地方。
外道因爲沒有總攝的四谛法(外道對四谛也有點認識,但不完全),所以只能用「六行觀」來斷下地之惑,但是到「非想非非想處地」就結束了。當初佛陀跟著外道修,就是修到最頂這個地方,發現還沒有出離,就放棄繼續在那裏修行的動機。修到這裏,外道都認爲他已經成就了,可是他自己認爲沒有,這就是佛陀的智慧!那麼,佛陀的智慧、善根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這部份就要你自己去想了。「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它的關鍵到底在哪裏?」這部份自己要用心,自己要去找,去參,這就是我們的疑情。
孔子是人,我們也是人,那他是在哪個關鍵…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捌 無盡的超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