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底」。
(四)靜慮,梵名「馱那演那」。
(五)心一境性,梵名「質多醫迦阿羯羅多」。
(六)止,梵名「奢摩他」。
(七)現法樂住,梵名「現法樂住」。
這七個階段,它整個禅修的過程,心境可用宋朝郭庵的十牛圖來說明:
第一個是「尋牛」。剛開始禅坐的情況,就好像牛跑掉了,爸爸叫你去找牛,可是你也不知道牛在哪裏;出了門,究竟該往左還是往右去找。很多人剛開始禅坐很茫然,不知道到底要怎麼修。其實很簡單,你走出去就對了,站在門口問「牛在哪裏?」其實你要找的那頭牛不是別人,是你自己這頭牛;別人的牛跟你無關,要把「你的牛」找出來。
找了很久的牛,終于看到牛的腳印,這個叫作「見迹」;這時候就是看到你心的痕迹。禅坐的時候,假使連呼吸都看不清楚,那是連影子都沒看到。你要先看到牛的足迹,才會知道牛在哪裏嘛;意思就是你呼吸的狀況、息入息出的狀況大概看到了。接著,你會朝那個方向再進一步,就會看到牛尾巴在那邊搖,那就是「見牛」了。
牛尾巴看到了,就要趕快把整只牛拖出來,用繩子綁起來。可是這時候,不管你怎麼拉,牛就是一動也不動;不但牛沒有動,你「用力一拉」,牛頭一轉,你還翻了好幾個跟鬥。這時候叫作「調伏」,你要開始駕馭、調伏這頭牛。禅坐的時候,常常數息數一數,心就跑掉了,你察覺到心跑掉了,想把心抓回來,可是反而被那顆跑掉的心給拖走了,這時就要不斷地調伏。經過反複的調伏、奮鬥以後,終于牛可以拉得動了,可以跟著你走了,那你就「得牛」了。牛願意跟著你走,接著要能夠爬到牛背上,才能算是真正的「牧牛」。坐上牛背以後,那就可以「騎牛歸家」了。
回到家,把牛栓進牛棚,不用再找牛了,這時候就「忘牛存人」,可以悠閑地做你自己的事。再接下來是「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入廛垂手」。
這是宋朝郭庵禅師指導我們的一個方法,你不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形容心境也可以:譬如第一階段的心像打棒球,球棒一揮,球就不知跑到哪裏去了,你要想辦法去找球。第二階段像剛開始練習回力球,打過去它要抽回來,可是這時候球老是控製不住,球拍也打不到球。第叁個階段是可以打回力球了,只是球出去,回來的時候常常接不住;心常常跑掉,一拉回來又開始打妄想。第四個階段,球拉得回來,可以接住再打,只是打出去,球跑得很遠再跑回來。第五個階段有點像在運籃球,球一直在你掌心底下「呯、呯、呯」,距離就拉近了。我們只是舉例,沒有全部講到,但是你可以用這個方法去看你的心,以及心是怎麼調馭的。「心、息、身」叁個是一體,雖然這個例子是就心來講,其實息和身也都配合在裏面。光是語言這樣講,你很難體會,所以才說你一定要參加共修,不然在家一個人坐,坐成枯木禅自己都不知道。爲何修行一定要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因爲一定要跟善知識一起共修,自己有什麼狀況才看得出來,否則有時候死守在某個地方都不知道。
叁種禅
禅有叁種,每一種裏面又各有分項,我們列在下面提供大家參考:
一、世間禅——又分爲:(一)根本味禅;(二)根本凈禅。
二、出世禅——又分爲:(一)觀禅;(二)練禅;(叁)熏禅;(四)修禅。
叁、出世間上上禅——依照《菩薩地持經》又分爲九種大禅:(一)自性禅;(二)一切禅;(叁)難禅;(四)一切門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腦禅;(八)此世他世樂禅;(九)清淨凈禅。
除了以上叁種禅,另外,根據《俱舍論》,也有叁種禅,又稱爲「叁等至」:(一)味等至;(二)凈等至;(叁)無漏等至。
以上這些都是禅修的「名相」及「修相」,以後有機會講到時,我們再詳細說明。
所謂「禅那者」是心定一境而觀察、慎思、審別、思慮。「觀察、慎思、審別、思慮」這部份都是實際禅修的東西,唯有在實修過程中才體會得到。我們講禅修正行時會分兩個部份來講,一個叫作技術面,一個叫作工程面。第一階段的技術面就是「數息」,就是你要能看到呼吸的狀況;工程面就是所謂的「觀察、慎思、審別、思慮」。寺院裏禅坐叫坐香,起來走動的時候叫作跑香,坐香的時候是靜態的,跑香的時候是動態的,坐香和跑香時的呼吸狀況你都要很清楚;不只是注意鼻息,息入、息出的狀況你要很清楚。一個是靜,一個是動,動、靜的呼吸狀況有什麼不同,在第一階段數法的時候,你都要觀照得很清楚——動靜之間呼吸的長短、快慢,呼吸變化對身體的影響——這就是數、隨、止叁法在修行的;而這就是所謂的「觀察、慎思、審別、思慮」。
禅修不是靜靜坐在那裏就好了,呼吸的「一切相、種種相」都要弄得很清楚;呼吸的因和果都要很清楚,「呼吸是怎麼來的?呼吸以後産生什麼效果?」這些都要很清楚。外面有些禅坐不這麼教,他跟你說「什麼都不要想……」。告訴各位,什麼都不要想就錯了!《六祖壇經》上說:「……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爲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爲邪見故。」它不是什麼都不要想,但也不是要你亂想、妄想或推理,而是要對息入、息出的狀況,看得清清楚楚、感覺得明明白白。假如對息入、息出都沒有感覺,你的肺部就跟打鐵店的鼓風機沒兩樣,那有什麼用?真正的作用就在這裏——觀察、慎思、審別、思慮;這才是你要成就的地方。
腦筋放空、一片空白,那不是禅。有些人因爲投資被騙,不但數代累積來的幾千萬家産一夕之間全沒了,而且還成了「老鼠會」的股東,那你看他空不空?坐在家裏想哭也哭不出來,腦筋一片空白;那種空,不是禅。要怎麼修?這裏講的「觀察、慎思、審別、思慮」,你要先把這些觀念建立起來,外面那些雜訊不要帶進來;進到這裏來,外面那些要通通放下。
禅是色界天人的「心德」,跟欲界的散亂、妄想、煩惱和占有之心不一樣;「禅那」的體是寂靜,並且具有審慮的作用。心德,就是實際存在的狀況。假如欲界的人修得此禅定,死後一定生于色界:修到「初禅」就升到初禅天,修到「四禅」就升到四禅天;進入禅定以後,從這個基礎上發「無漏智」來修。不管你是證一禅、二禅、叁禅或四禅,四禅中的任何一禅都是修到禅定了,這時你再證得「無漏智心」,那就出叁界了。這才是出離妙道的關鍵!所以想要成就大菩提,前提要先把我們在欲界生來就有的散心、妄念先除去,那才有可能。
所以不要一直想「我要出叁界」,一定要先有禅定的基礎才有可能,不一定要修到四禅天,但禅定的基礎一定要有,否則你修什麼都很難成就。我們這裏會給你兩個法,一個是按照次第來的,另一個是北傳佛教的禅修方法;這兩個基礎,一個爲「經」,一個是「緯」,經緯交織,讓你自己得成就。
「一心考物」爲禅,這是「色界天」的心德;「一境靜念」爲定,這是「無色界天」的心德。爲什麼講「一心考物」呢?因爲從鼻息的訓練中,你會起觀,「觀」會産生化境;化境産生時,就是你「考物」的地方。因爲有化境,所以有形相,色界天的天人有形有相。無色界的天人沒有「色」,連形相都沒有了,所以叫作「一境靜念」;在那個境界中,「想」不起作用。無色界是「無相,有想」,它還有心念的存在,但「想」不起作用。各位因爲還沒有到達這個境界,現在體會不到,只能先從文字上去區別。
欲界的衆生因爲沒有禅定的心德,所以煩惱、散心、妄念都很多。「四禅八定」是世間法、佛法、外道和聖人所共通的法;佛、菩薩、阿羅漢所證的「無漏定」是出世間法,這個心體是叁界內所沒有的。所以你要學什麼,一定要先弄清楚,但是禅定的基礎沒有,要想從欲界直接橫出叁界,那不可能,因爲障礙太多了。通常都是先修到「色界」,再從色界修出去,這樣才比較快。問題是,色界裏面也有很多跟欲界類似的情況,常常你勸人家學佛,他怎麼樣也不願學,因爲他沒有學佛的因;色界的人也一樣,不是他人不好,是因爲他本來就是修外道法上去的,這時候你要勸他發「無漏智」,很難;那就跟你在欲界碰到的情況一樣,叫他學佛,他會回答你「智慧一斤值多少錢?」或是講「覺悟又不能賺錢……」,那就變成這樣了。
進入色界以後,要橫出叁界就快了,否則不可能。念佛人常講「橫出叁界」,但你要知道,它的前提是要念到「一心不亂」才有可能。其實,「一心不亂」本身就是禅定。透過正式的科班訓練,要到達禅定很快,假如不經過科班訓練,而是用壓抑的方法達到一心不亂,那種會很辛苦。
所以想要修得「禅」,一定要先遠離欲界的散亂、煩惱;想要修得「定」,一定要先斷「色界」的煩惱及牢籠;想要修得「無漏諸定」,一定要斷絕無色界的煩惱——這樣的講法是「次第」的講法,其實不一定要如此,因爲他這個講法是總說,意思是無色界的煩惱斷了,色界、欲界的煩惱也都斷了;實際上,要得無漏定,只要離開欲界的散亂、煩惱就可以橫出了,不一定要到無色界以後才修無漏定;這個修法有次第、有圓融,所以把它叫作「行布圓融」——「禅」、「定」、「無漏定」叁個當中,「禅」是修行的起步,不論是通稱、總稱或簡稱,都把它叫作「禅」,是諸定的根本,天眼、天耳等通力也是依于此;而且禅具有審慮的作用,所以觀念、真理也一定是依禅而來,是修道的重要關鍵。因此,「澄淨心念」,這是世間禅的定義;「掃除心念,絕諸妄想,清淨作用,用而無失」,這是出世間禅的定義。差別就在這裏,只要沒有煩惱、妄想,要進入色界沒有問題;然後把心念通通掃除掉,使它的清淨發揮作用,用而無失,那就是出世間禅了。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柒 把牛找回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