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十 主夜神衆——積極奮發後的清涼歸宿

  十 主夜神衆——積極奮發後的清涼歸宿

  

  

複次,普德淨光主夜神,得寂靜禅定樂大勇健解脫門;喜眼觀世主夜神,得廣大清淨可愛樂功德相解脫門;護世精氣主夜神,得普現世間調伏衆生解脫門;寂靜海音主夜神,得積集廣大歡喜心解脫門;普現吉祥主夜神,得甚深自在悅意言音解脫門;普發樹華主夜神,得光明滿足廣大歡喜藏解脫門;平等護育主夜神,得開悟衆生令成熟善根解脫門;遊戲快樂主夜神,得救護衆生無邊慈解脫門;諸根常喜主夜神,得普現莊嚴大悲門解脫門;示現凈福主夜神,得普使一切衆生所樂滿足解脫門。

  

  

主夜神和主晝神是相對的,通常經文中會將主夜神放在主晝神之後,這有兩重意義:第一、黑夜是白晝來臨的前兆,所以主夜神是指你即將展開智慧的狀況;第二、爲何先提主晝神?當一個人積極奮發之後需要有一個接納的歸宿,夜有最後歸宿的象征意義。而黑夜較白天來得涼爽,所以主夜神的另一個含意是指清涼。

  

  

以世間人的立場來說,我們可以把努力工作賺錢的這部分歸納爲主晝神的作用,因爲發揮生命力和光芒才能賺錢啊!賺錢之後呢?就是要花錢,花錢的這部分就屬于主夜神的作用。很清涼地花錢是一種享受,同樣地,發揮你生命的光和熱來賺錢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有的人只會享受賺錢而不會享受花錢,但花錢並不一定指買東西,像布施、供養、救濟、印經……等等都是花錢,從這部分所得到的快樂才叫作真正的清涼樂。

  

  

「複次,普德淨光主夜神,得寂靜禅定樂大勇健解脫門。」「寂靜」指本來面目,「禅定」這兩字以現代的語言來講是指靜心。想要進入本來面目的靜心狀態中,非有大勇健的堅定意志力和魄力不可。

  

  

當今學佛人就是缺少大勇健力,所以對心性的深耕不徹底。在每天例行的誦經功課中,往往妄想紛飛,想打坐卻一秒鍾也不得安甯。各位要知道,能夠在一刹那間不打妄想的這種意志力就是大勇健,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學佛人應有這層認識。

  

  

「喜眼觀世主夜神,得廣大清淨可愛樂功德相解脫門。」功德相得成就比較普遍。譬如打禅七、打佛七、拜忏,做了七天功課之後覺得法喜充滿。不管你是否真獲得法益,這個功德相總是現前了。而功課儀式也屬于功德相得部分。功德相容易爲大衆所接受,所以叫作「可愛樂功德相」,但是想將「廣大清淨」和「可愛樂功德相」互相結合,就不容易了。換句話說,如果能把所做的這些功課,不管是打佛七、禅七或梁皇寶忏……等等功德相,能達到廣大清淨無爲的狀態,那就是大成就,這是屬于正法行。

  

方便行,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掃地、煮飯、洗衣服、簽公文、做生意、與人交際應酬……等等都是方便行,從方便行中也能成就功德相。

  

  

「寂靜海音主夜神,得積集廣大歡喜心解脫門。」「歡喜心」通常是指沒有逼迫性的。現在學佛人大都陷在這種漩渦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因爲害怕娑婆世界的生死輪回之苦,希望能趕快出離。這種出離心是有逼迫性的,與完整的廣大歡喜心不同。

  

  

若想具足完整的「廣大歡喜心」,只有修習一佛乘才能達到。凡夫是「心被境轉」,而聖人是「心能轉境」。若能將我們現在的凡夫心境轉變爲聖人的心境,直接就能成就,于是便能具足歡喜心了。

  

  

「普發樹華主夜神,得光明滿足廣大歡喜藏解脫門。」「光明滿足」是智慧成就之義。「廣大歡喜藏」是指這種歡喜的寶藏有如湧泉,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而無有窮盡。

  

  

「遊戲快樂主夜神,得救護衆生無邊慈解脫門。諸根常喜主夜神,得普現莊嚴大悲門解脫門;示現凈福主夜神,得普使一切衆生所樂滿足解脫門。」「普現莊嚴大悲門」和「救護衆生無邊慈」這兩個解脫門,都屬于「都攝六根」的法門。而「普使一切衆生所樂滿足」的解脫門,屬于六根門頭全部開放,是念念清楚的法門。

  

  

從這段主夜神的性德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主夜神的解脫門比較靜態,卻很積極活潑。

  

爾時,普德淨光主夜神承佛威力遍觀一切主夜神衆,而說頌言:

  

汝等應觀佛所行 廣大寂靜虛空相

  

欲海無涯悉治凈 離垢端嚴照十方

  

真理的本來面目像虛空一般廣大寂靜。雖然衆生的五欲六塵無有邊際,但是覺悟之行能將這些雜染清除幹淨,恢複到無染、端嚴照耀十方的境界。

  

一切世間鹹樂見 無量劫海時一遇

  

大悲念物靡不周 此解脫門觀世睹

  

雖然衆生都很喜歡見佛,卻總是很難見到佛,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不具足見佛的條件,不具備覺悟的能力。雖然佛普照一切,可是衆生缺乏覺知的能力,所以很難見佛。

  

導師救護諸世間 衆生悉見在其前

  

能令諸趣皆清淨 如是護世能觀察

  

佛救護衆生,也要衆生能相應,衆生若能相應就能見佛。每個人都想見佛,可是不具備見佛的能力,因爲我們對佛的認知産生偏差。畜生界的衆生也想見佛,但是牠們比人更不具備見佛的能力。雖然人較具有見佛的能力,卻因爲各人的因緣不同,對于覺悟之法也不見得能具足。因爲每個人都有執著,不管是執著在法執或我執上,二者都令人無法見佛。真正覺悟的法是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的,我們要從此處體會。

  

  

佛昔修治歡喜海 廣大無邊不可測

  

是故見者鹹欣樂 此是寂音之所了

  

佛于往昔所修治的廣大法門皆已清淨圓滿,是故衆生見者皆歡喜。因爲佛所修的是普賢大行,而普賢行的特色爲廣大無邊、一即一切,是圓融無礙的,所以能令衆生歡喜。假如我們不是修普賢行,只是單單爲了讓自己免于痛苦的逼迫及生死輪回而去修行,自然無法令衆生喜歡了。

  

  

如來境界不可量 寂而能演遍十方

  

普使衆生意清淨 屍利夜神聞踴悅

  

「寂」指寂靜或本來面目,「演」是普照衆生的作用。這首偈的含意,是指體性廣大遍照十方,能使本來迷惑顛倒的衆生如實了知自性的境界。

  

佛于無福衆生中 大福莊嚴甚威曜

  

示彼離塵寂滅法 普發華神悟斯道

  

「無福衆生」是指被無明暗障掩蓋了自性的衆生。「曜」有兩個意義:一、光明照耀,二、積極煥發。這首偈的含意,是指覺悟的大福智光能掀開無福衆生的迷惑顛倒,令他們了悟真理的本來面目,讓這些無福衆生的自性寶藏現前。

  

十方普賢大神通 一切衆生悉調伏

  

種種色相皆令見 此護育神之所觀

  

佛在一起境界中都能普現神通,而且會因應衆生根器不同而做種種示現,令衆生因此而解脫。

  

如來往昔念念中 悉凈方便慈悲海

  

救護世間無不遍 此福樂神之解脫

  

佛于往昔念念中,以無量無邊的慈悲法門救護世間,而無不窮盡。

  

衆生愚癡常亂濁 其心堅毒甚可畏

  

如來慈愍爲出興 此滅怨神能悟喜

  

在這世間,若是一個菩薩真正發心,那麼要做的事就太多了。不管是直接的救護衆生,或是間接從自己周遭的環境保護開始,只要是能對衆生有幫助的,都盡心盡力去做,如此就可稱爲「如來慈愍爲出興」了。

  

佛昔修行爲衆生 一切願欲皆令滿

  

由是具成功德相 此現福神之所入

  

「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這首偈說的是佛往昔修行是衆緣和合而生,一切願也因衆緣和合而産生才能圓滿,因此才能成就一切功德相。

  

  

今天我們來此聽經、學佛、修行也是因緣和合,但是尚未有成就,想要修行成就還得加入一些因素。所以,我們現在具足了修行的因緣,但還沒有具足成就的因緣。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十 主夜神衆——積極奮發後的清涼歸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