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十一 主方神衆——依循內在性德的指引

  

十一 主方神衆——依循內在性德的指引

  

  

複次,遍住一切主方神嗎,得普救護力解脫門;普現光明主方神,得成辦化一切衆生神通業解脫門;光行莊嚴主方神,得破一切暗障生喜樂大光明解脫門;周行不礙主方神,得普現一切處不唐勞解脫門;永斷迷惑主方神,得示現等一切衆生數名號發生功德解脫門;遍遊淨空主方神,得恒發妙音令聽者皆歡喜解脫門;雲幢大音主方神,得如龍普雨令衆生歡喜解脫門;髻目無亂主方神,得示現一切衆生業無差別自在力解脫門;普觀世業主方神,得觀察一切趣生中種種業解脫門;周遍遊覽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衆生歡喜解脫門。

  

  

主方神的「方」是指方向。方向是一種指示,所以也有依靠之義。當有人問:「我到底要怎麼辦?」若你告訴他怎麼做,就是在指示他一個方向,讓他依靠你的指示去解決問題。方向是無量無邊的,一個人在生活中若調適不良的話,會很難適應,所以必須有依循的方向。每個人所依循的方向不一樣,譬如學生有學生所要依循的方向,上班族有上班族所要依循的方向,企業家有企業家所要依循的方向,學佛人有學佛人所要依循的方向……等等,各人生活取向不同,所依循的方向便各有不同。

  

  

主方神是一個擬人化的名字,現在你能否將這種擬人化的文字恢複到它原來的現象界中?亦即我們常講的「因緣化」、「性德化」。若不能將這種文字還原、恢複到它原來的意涵,你對經文就會産生執著。也許你會懷疑:「真有這樣一個神嗎?」有!這個神確實存在,但絕非我們想象中具有人形的那種神,而是在性海中確實具有這些性德。

  

  

「複次,遍住一切主方神,得普救護力解脫門。」這「遍住一切主方神」,是指在一切境界中都能啓發、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普救護力」是相應于此主方神的名號而言,因爲能「遍住一切」,所以才有能力普救一切衆生。

  

  

這裏「得普救護力」的「得」是證得之義。「證得」只是一種經驗,還沒有真解脫。譬如我已證得了這「普救護力」的要領,我的用心處就是如何盡我所能地普救護一切衆生,至于能否救度所有衆生呢?這就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一個修行人懂得如何善用其心,即表示已經找到修行的方向了。

  

  

「普現光明主方神,得成辦化一切衆生神通業解脫門。」「成辦化一切衆生」,表示已經做到度化一切衆生之義。很多人想度化衆生,可是沒有方法,那我們應如何教化衆生呢?衆生又從哪兒來呢?假如各位真想發心弘法、饒益衆生,趁你還沒開始之前,趕快先結善緣。你最好是向東方結緣,向西邊弘法,這樣你才不會攀緣。假如在弘法之前,沒有能舍的心,你做不到「成辦化一切衆生」的事。相反地,如果事前已具足能舍的心,你就能掌握到衆生心性的變化及表達,而你所能掌握的部分就是你教化的範圍了,它會很自然地顯現出來,此即你的「神通業」。

  

  

「光行莊嚴主方神,得破一切暗障生喜樂大光明解脫門。」暗障之所以産生,是因爲我們有一些前提性的約束,而這種約束,我們本身並不知情。這些前提性的約束包括了我執和法執。法執有「俱生法執」和「分別法執」兩種。分別法執思惑我們長大後養成的習慣,只要經人提醒,你就會醒悟,此種法執較容易破除。譬如學佛要吃素,你也認爲應該如此,可是當有人告訴你:「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只有中國才吃素。」那麼你對這觀念本身的執著就容易破除了。

  

俱生法執則較難破除,譬如走在街上,一位叁、四十歲的兒子很自然會扶著他那六、七十歲的母親,可是他卻不會去扶另外一位老太太,爲什麼?因爲「男女授受不親」!像這種觀念便屬于俱生法執。

  

  

俱生法執是在我們尚未有分辨能力時就被雙親灌輸進來的觀念,我們很自然地接受下來,然後在心中根深柢固地認同它;因爲那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所以稱爲「俱生法執」。當年齡愈往前推時,所灌輸進來的這種法執就愈微細、愈牢固,要破除這種觀念上的執著就愈不容易。若是在嬰兒時期就被灌輸的觀念,就更加難以破除了。

  

  

由此可以明顯發現到,我們爲何有暗障?因爲我們有先入爲主的意識形態。現在我們都被這些意識形態覆蓋而不自知,甚至還樂此不疲地在這些意識形態的圈圈中生活得很習慣,乃至于成爲一種依靠。這情形就好像依靠父母一樣,除非他自己能獨立,否則有一天依靠的對象消失了,對他來說將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學佛也是一樣,衆生當中,有的人已經感受到苦,有些人還沒有。還沒有感受到的並非沒有痛苦,只是那苦尚未逼迫到你。佛法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免除這些逼迫?必須有大光明及大智慧,才會産生大喜樂,否則無法免除痛苦。因爲我執及法執會在這裏堅固不斷地幹擾著你,而你卻不知道。

  

  

「周行不礙主方神,得普現一切處不唐勞解脫門。」「不唐勞」是不白費的意思。當我們進行教化衆生這項工作時,常會有一些感觸;尤其是與人談佛法時,對方往往很沒耐心,講了半天一句都沒聽進去,這時你會覺得今天又白費了。其實你的努力沒有白費,只是他現在因緣尚未成熟,就像剛才所說的,苦仍未逼迫到他而已,所以你暫時看不出效果。再者,當你在表達時,其實自己也在成長。很多人不善于檢查自己的表達是否得體?是否契機、契理?引用的例子恰當與否?可是,一次、兩次、一年、兩年下來,當你終于發覺到自己在哪些地方表達不好時,那就是你的收獲了。因爲人生是總體的,在這整個成長過程中,你會自己去調適,只要時間一到,因緣成熟,你也會跟著成熟了。所以在佛門中,你所下的功夫是「不唐勞」的。

  

  

「永斷迷惑主方神,得示現等一切衆生數名號發生功德解脫門。」爲何佛、菩薩的名號會與一切衆生名號的數量相等呢?這就牽涉到佛法在印度展開時,所發展出來的思惟模式。任何宗教的發展都與當地民族性息息相關,如印度和中國皆爲農業社會,但中國的政治體製傾向于中央集權,思想上十分重視大一統,所以在宗教上經常會去思考宇宙的核心爲何;而印度人的生活比較趨向于與自然界相接觸,故比較用心于觀照自己周遭所面對的一切境界。所以在佛教的語言模式及思惟模式的發展過程中,就會受到印度人這種用心觀照境界的態度影響。

  

  

因此,他們看到花,就會將花的現象轉化成花神;聽到雷聲,就會將雷的現象轉化爲雷神。花有多少種功用,就會被轉化爲多少種花神;雷有多少種現象,就會被轉化爲多少種雷神。所以,這些神的名號,就是將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及功用歸納起來成爲性德而産生的。因爲印度人認爲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可以幫助我們訓練自己,所以將這些現象界的特色予以定名成爲性德而表達出來。

  

  

佛號也是這樣形成的,宇宙中或社會上有多少種現象,就會被轉變成多少佛號。譬如「須彌山王佛」,就是從現象界中須彌山的相來定名的。至于爲何佛、菩薩的名號與衆生數相等呢?因爲「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所以現象界中的一切境界皆由衆緣和合而産生,這些境界都能啓發我們,令我們覺悟。因此,有多少衆緣和合所産生的境界,就會産生多少佛號,絕非憑空捏造的。我們能否由此去體會?如能體會,從此處下手就可以解脫了。

  

  

「遍遊淨空主方神,得恒發妙音令聽者皆歡喜解脫門。」「妙音」是指有實質作用的音聲,能讓衆生因聽聞而覺悟,離苦得樂,並産生大歡喜。

  

  

「雲幢大音主方神,得如龍普雨令衆生歡喜解脫門。」龍在傳說中都被描述得非常真實,可是中國和印度所指的「龍」並不是具體的畜生,而是指一種性德和功能。對古人而言,下雨這種現象,是因爲背後有一主宰者在操縱著,這主宰者就是龍;而在佛法中,能夠促成下雨的因緣就是就是「龍」。

  

  

雲幢大音主方神的解脫門,能像龍降甘霖遍灑大地般演說真理,如此能令衆生因感受到正法的滋潤而歡喜。

  

  

「髻目無亂主方神,得示現一切衆生業無差別自在力解脫門。」「髻目無亂」是指能清楚警覺了知一切境界,所以不會迷惑慌亂。對一切善惡業都不起分別,如此就能得大自在。

  

「普觀世業主方神,得觀察一切趣生中種種業解脫門。」主方神對六道衆生所造作的種種業,觀察得清清楚楚;凡夫只有分別的意識,沒有妙觀察智,所以常常迷惑顛倒。假如能化對立爲圓融,凡…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十一 主方神衆——依循內在性德的指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