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不起任何分別心,就能將分別識轉爲妙觀察智。
「周遍遊覽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衆生歡喜解脫門。」這裏的「所作事皆究竟」其實並非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圓滿成就,而是指需盡心盡力去做每一件事。很多事我們是無法做到圓滿,也無法做完的。譬如吃飯,你有可能今天吃完飯,從此以後再也不吃飯了嗎?就算我們將所有的願望與理想實現,可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你能料想得到嗎?世事無常啊!所以做事不要太期望于完美圓滿,只要盡心,做十二分是圓滿,做叁分也是圓滿,此即「所作事皆究竟」。
那麼我們要做些什麼事,才能「生一切衆生歡喜」呢?這就要順應時代的需要了。五十年前能令衆生歡喜的事,不見得在五十年後衆生還喜歡哦!所以我們要有所變化。學佛人的活潑就在此處展現,他不被意識形態所局限,能隨緣遨遊、任運自在,這樣才能快樂。
爾時,遍住一切主方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方神衆,而說頌言:
如來自在出世間 教化一切諸群生
普示法門令悟入 悉使當成無上智
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是爲了開示衆生,令其悟入佛之知見。
如來是指自性。自性十分自在,而且盡虛空遍法界般無所不在,爲一切衆生普遍展開示現法門,令衆生感受到真實生命的存在而成就無上智慧。
神通無量等衆生 隨其所樂示諸相
見者皆蒙出離苦 此現光神解脫力
佛所示現的無量神通業和衆生的數量一樣多。然而,如果衆生的善根不夠,便無法見到佛的示現,也就無法出離了。
佛于暗障衆生海 爲現法炬大光明
其光普照無不見 此行莊嚴之解脫
這首偈,乃言衆生都被無明暗障所覆蓋,佛將真理的火炬高高舉起,展現大智慧光明照耀世間,令衆生明白自己處在黑暗愚癡中,而能覺醒出離。
具足世間種種音 普轉*輪無不解
衆生聽者煩惱滅 此遍往神之所悟
這首偈可以拆成很多組對句,大家可以體會其中的甚深法義。
一切世間所有名 佛名等彼而出生
悉使衆生離癡惑 此斷迷神所行處
「一切世間所有名」是指世間一切的衆生,「佛名等彼而出生」,是指佛名和衆生的數量一樣多。爲何需要這麼多的佛名呢?這是一個關鍵處,我們對此要能通達。因爲衆生所悟之處不同,所以佛名就有那麼多,換句話說,你在此處覺悟,佛就在此處出生;在彼處覺悟,佛就在彼處出生;各人覺悟處不同,當然佛名各有所異。
若有衆生至佛前 得聞如來美妙音
莫不心生大歡喜 遍遊虛空悟斯法
「佛前」指覺悟的境界,「如來美妙音」指自性的韻律及脈動。既然覺悟了,你就了生死出叁界,此時便可感受到,原來自性的脈動如此澎湃啊!
佛于一一刹那中 普雨無邊大法雨
悉使衆生煩惱滅 此雲幢神所了知
佛是覺悟。爲何一位覺悟者能在一刹那雨無邊大法雨?因爲他已扣住佛法的根本。
一切世間諸業海 佛悉開示等無異
普使衆生除業惑 此髻目神之所了
「業海」是衆生所造下的苦果。造業是現行,如正在罵人。衆生現在所受的苦報都是由迷惑中來,易言之,先起惑、造業,然後身受苦。常有人搞不清楚這部分,認爲雖然起惑了,但身體並沒有付諸行動,這樣就不受果報。從小乘的立場來看,這並沒有錯,小乘的戒律認爲身業、口業犯戒才是造業,意業起惑不算。但是,以大乘來講,你一起惑,就是造業了,而且也要遭受果報。譬如你與別人爭執,表面上裝作沒事,其實氣在心裏,這樣你心中已有恨的因素存在,如此所招感來的果報將導致下輩子長得很醜。而先前爭執所造的口業,其所招感來的依報,可能是下輩子再見面時會被罵上兩句。所以,起惑→造業→受報,這是必然的真理。
一切智地無有邊 一切衆生種種心
如來照見悉明了 此廣大門觀世入
「一切智地」是指佛果地。自性能通達無邊的佛境界及一切衆生的種種心念,這是普觀世業主方神的解脫門,我們也可從此下手修行。
佛于往昔修諸行 無量諸度悉圓滿
大慈哀愍利衆生 此遍遊神之解脫
「佛于往昔修諸行,無量諸度悉圓滿」是自受用的部分;而「佛于往昔修諸行,大慈哀愍利衆生」,是爲了利益衆生,這是屬于他受用的部分。在此偈中,自受用、他受用兩者並存。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十一 主方神衆——依循內在性德的指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