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七 迦樓羅王衆——安住、精進、勇猛、平等

  

七 迦樓羅王衆——安住、精進、勇猛、平等……

  

  

複次,大速疾力迦樓羅王,得無著無礙眼普觀察衆生界解脫門;不可壞寶髻迦樓羅王,得普安住法界教化衆生解脫門;清淨速疾迦樓羅王,得普成就波羅蜜精進力解脫門;不退心莊嚴迦樓羅王,得勇猛力入如來境界解脫門;大海處攝持力迦樓羅王,得入佛行廣大智慧海解脫門;堅法淨光迦樓羅王,得成就無邊衆生差別智解脫門;妙嚴冠髻迦樓羅王,得莊嚴佛法城解脫門;普捷示現迦樓羅王,得成就不可壞平等力解脫門;普觀海迦樓羅王,得了知一切衆生身而爲現形解脫門;龍音大目精迦樓羅王,得普入一切衆生殁生行智解脫門。

  

  

「大速疾力迦樓羅王,得無著無礙眼普觀察衆生界解脫門。」「無著無礙眼」是指眼根成就,「普觀衆生界」是指能普遍觀察到衆生的心性。心性在哪兒?我們很難捉摸,但是心性會從相上顯示出來。

  

  

「不可壞寶髻迦樓羅王,得普安住法界教化衆生解脫門。」如何「安住法界」呢?必須先心不散亂。現在學佛人有一個毛病,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卻沒想到你是剛從極樂世界來,爲何還要再跑到極樂世界呢?更何況,當下即是極樂。只要全神投入去深耕,到某一個階段你會發現:「唉!原來修行是這樣子。」那就對了!此時你已由原來的A點轉化至現在的B點,當你有這個警覺性時,已不墮惡道了。然後在這條修行路中還要繼續精進投入,因爲你畢竟還沒出離叁界,但是,這時的你已經可以安住法界教化衆生了。

  

  

「清淨速疾迦樓羅王,得普成就波羅蜜精進力解脫門。」「精進力」是菩薩修行唯一的善根。「精進」,現代話叫作「完全投入」,很專注地投入便是精進。修行人經過一段世間的精進後,無形中會塑造出自己的風格,這是你自己定位的,這部分也能讓你解脫。得到解脫門並不表示已經解脫,而是指你得到解脫的下手處。「門」是下手處。

  

  

「不退心莊嚴迦樓羅王,得勇猛力入如來境界解脫門。」「勇猛」是指剛毅、堅定、永恒的心。修行人要具足上述叁條件,才能以此契入如來境界,進入自性海中。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解脫門。

  

  

「大海處攝持力迦樓羅王,得入佛行廣大智慧海解脫門;堅法淨光迦樓羅王,得成就無邊衆生差別智解脫門。」成就衆生需要有種種的差別智。「差別」二字是佛法中的語言,古代和現代的表達法不同,以現代文字來表達是指「後得智」的意思。因爲衆生有種種的不同,所以度衆生的方法就必須有所差別,而這「後得智」即是一種應機說法的方便智,此方便智又分正方便、異方便。無論是正方便或異方便,都屬于差別智,只是語言文字的用法不同而已。

  

  

「妙嚴冠髻迦樓羅王,得莊嚴佛法城解脫門。」「佛法城」是指覺悟的方法,「城」有集中之義。覺悟的方法我們已講過很多,現在能否把這些法門集合起來,然後從這些法門中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此即「莊嚴佛法城」。我們常講學佛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心靈方程式,雖然尚未建立之前,可以參考別人的,但是在參考之後也會有自己的心靈方程式産生,這也叫「莊嚴佛法城」。

  

  

「普捷示現迦樓羅王,得成就不可壞平等力解脫門。」「平等」,指你在接受一切境界時能不起任何意識分別,換言之,當你警覺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一律平等時,這「不可壞平等力」已經建立起來了。一般人常常把平等挂在嘴邊,講起來也頭頭是道,但是當境界來臨時內心照樣紛亂不堪、不平等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只是知道「平等」這個字眼,並未感受體驗到「平等」的甚深義。而此處講「成就不可壞平等力」是指你已經感受、體驗到這種平等的境界原來是那般圓滿和諧。

  

  

「普觀海迦樓羅王,得了知一切衆生身而爲現形解脫門。」想要「了知一切衆生身」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現一切衆生身來度化。譬如我們要度豬道衆生,我們一定要知道豬長什麼樣子;但是話說回來,我想大家都不願意下輩子變成豬吧!除非你有願力那就不一樣。若是有願力,你會去通達豬之所以成爲豬的道理在哪,然後透過那個理的指導進入豬的境界,這樣才有可能顯現豬形而度化豬道的衆生。所以,「了知衆生身」說起來很簡單,但是這部分完全是心性的感受與體驗,非一般語言文字所能形容。

  

  

「龍音大目精迦樓羅王,得普入一切衆生殁生行智解脫門。」普遍爲一切衆生顯示生死流轉的智能,這是龍音大目精迦樓羅王的解脫門。「殁」是死,「行智」指解行的關系,或是一種行證功夫。

  

爾時,大速疾力迦樓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迦樓羅衆,而說頌言:

  

佛眼廣大無邊際 普見十方諸國土

  

其中衆生不可量 現大神通悉調伏

  

這兒談到「佛眼」的廣大無限。眼分爲五種,分別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的眼爲「肉眼」,遇到昏暗、阻礙就不能見。「天眼」是遠近晝夜皆得見,但一般較難以顯現,也很難展開,因爲天眼是修定力之後的成就。但是此種定力所得的天眼並不究竟,天眼所見的還是局限在色相的範圍內。至于「慧眼」已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是真正智慧展開的部分。而「法眼」則是真理所展現的境界,有法眼的人就擁有神通,此種神通會從事理上知道整個真理的狀況,也能了解事相的真理,還能完全了悟因緣法及因果律。「佛眼」則是指能窮盡一切的覺悟之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四種眼,能無事不知、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所以是「廣大無邊際」。

  

佛神通力無所礙 遍坐十方覺樹下

  

演法如雲悉充滿 寶髻聽聞心不逆

  

「佛神通力無所礙」,指覺悟的因緣和合力量是沒有任何障礙的。而「遍坐十方覺樹下」呢?這句經文就文法上看起來像是主動的語法,可是在解釋時采用被動的語法會更好,對于法義更容易通達了解。因此,「十方覺樹下」是指一切衆生的覺悟處,而「遍坐十方覺樹下」,就是衆生在何處覺悟,佛就會在何處出現。

  

  

其實,每個人都有覺悟的時候,當你由原來的A點轉入B點,同時發覺前面的錯誤,就表示你在那個地方覺悟了,佛也在那裏出現。當覺悟境界現前以後,整個真理就浮現出來,此即「演法如雲悉充滿」。「法」是指真理。

  

  

佛于往昔修諸行 普凈廣大波羅蜜

  

供養一切諸如來 此速疾王深信解

  

這句「佛于往昔修諸行,普凈廣大波羅蜜」,是指修難行道的部分。若將經文排列成爲「佛于往昔修諸行,供養一切諸如來」,就是指修易行道的部分了。這二種行法不同,但以究竟義來講是一樣的。

  

  

如來一一毛孔中 一念普現無邊行

  

如是難思佛境界 不退莊嚴悉明睹

  

此偈可以排列成下列叁組對句:一、「如來一一毛孔中,一念普現無邊行」;二、「如來一一毛孔中,如是難思佛境界」;叁、「一念普現無邊行,如是難思佛境界」。可藉由這種方法了解其真實義。

  

  

佛行廣大不思議 一切衆生莫能測

  

導師功德智慧海 此執持王所行處

  

此偈亦可重新編排成下列叁組對句:一、「佛行廣大不思議,一切衆生莫能測」;二、「佛行廣大不思議,導師功德智慧海」;叁、「一切衆生莫能測,導師功德智慧海」。像這樣的排列組合都可以非常靈活地運用,此種訓練方法不但激發我們的腦力更顯活潑,同時也是破除自我意識形態的最好方法。

  

如來無量智慧光 能滅衆生癡惑網

  

一切世間鹹救護 此是堅法所持說

  

法城廣大不可窮 其門種種無數量

  

如來處世大開闡 此妙冠髻能明入

  

一切諸佛一法身 真如平等無分別

  

佛以此力常安住 普捷現王斯具演

  

佛昔諸有攝衆生 普放光明遍世間

  

種種方便示調伏 此勝法門觀海悟

  

佛觀一切諸國土 悉依業海而安住

  

普雨法雨于其中 龍音解脫能如是

  

雖然這世界是由衆生的業力所成就,但是佛、菩薩仍會到這裏救度衆生,這是佛、菩薩的大悲心示現。佛不但在此世間救度衆生,更在十方一切國土中,普雨法雨潤群生。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七 迦樓羅王衆——安住、精進、勇猛、平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