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七 自在天王衆——寬廣、包容,順、逆境皆潇灑

   自在天王衆——寬廣、包容,順、逆境皆潇灑

  

  複次,自在天王,得現前成熟無量衆生自在藏解脫門;善目主天王,得觀察一切衆生樂令入聖境界樂解脫門;妙寶幢冠天王,得隨諸衆生種種欲解令起行解脫門;勇猛慧天王,得普攝爲一切衆生所說義解脫門;妙音句天王,得憶念如來廣大慈增進自所行解脫門;妙光幢天王,得示現大悲門摧滅一切憍慢幢解脫門;寂靜境天王,得調伏一切世間瞋害心解脫門;妙輪莊嚴幢天王,得十方無邊佛隨憶念悉來赴解脫門;華光慧天王,得隨衆生心念普現成正覺解脫門;因陀羅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間大威力自在法解脫門。

  

  這段經文講自在天王的解脫法門,以語言來講解脫法很快,只要出離生死就解脫了。問題是「如何出離生死」?

  

  每個解脫門都有它的核心點,我們讀誦經文必須抓住重點。以往很多同修對《華嚴經》有興趣,但不喜歡前面這幾卷經文,因爲名字多,解脫門也很多,弄得頭都昏了。其實前面這幾卷是最殊勝的,若你能弄通這些,後面就簡單了;要是弄不懂,後面更無法進行。

  

  這麼多解脫門,其實只有一個解脫門。修學《華嚴》一定要去體會根本*輪的部分。好多人都從枝末下手,修法如此,處理世間法更是如此!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始終弄不好;不只個人如此,家庭、社會、國家、世界諸事亦多如此,不從根本著手,只講片面發展,沒有任何意義。在修學佛法中,可以給我們很多警示作用。

  

  「得現前成熟無量衆生自在藏解脫門」,這裏的「自在藏」,不是故作潇灑。有的人講潇灑帶有淡淡邊緣人的味道,那不叫「自在藏」。自在藏是一切自在,在任何境界都能自在。有的人,順境自在,逆境就不自在;處在東方自在,處在西方就不自在。真的自在是處處自在。

  

  「現前成熟無量衆生」,是指在當場能解決衆生的問題。據我個人的經驗,很多人喜歡問佛法的問題,你爲他解答了,他很歡喜,就把這個答案帶回家、定了型,變成佛教界的框框,而被框住了!這樣你就沒有成熟衆生,因此,我現在比較有警覺性了,有人問問題,我不太回答他,因爲他只是把答案做成數據入文件而已,無法拿來運用,這就不是佛法,只是佛學知識。佛法是要你在現前的生活中去實踐、體驗,並非要你填充一些死的數據。所以成熟衆生,是要他得到解脫的方法,才能大自在。

  

  很多人只是在理論上得到滿足,但那些理論只是知識,並沒有用處!因此,飽學之士在家與家人處不好,也就見怪不怪了。

  

  同時,學佛人心胸要寬廣,能包容其它宗教,如此才是自在,所以大家要多加感受這個法門,在成就衆生時,也能在它的利用上展現出來。

  

  「善目主天王,得觀察一切衆生樂令入聖境界樂解脫門。」「觀察一切衆生樂」的樂,不是單純的高興而已,要能洞悉衆生真正的喜樂爲何。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福報就是學佛,就算賺得一百萬、一百億,都沒有學佛來得殊勝。你現在所賺的是過去福報的展現,現在學佛了,可以爲未來種菩提因,它還會再展現,這才是真正的大樂。

  

  真正的快樂建立在覺悟、解脫。學佛是學習覺悟的方法,使我們的心靈免于恐懼,不再有無奈感,能真正充實我們的心靈,令我們的生活總體化而不會被逼迫在某個角落,使我們過自在解脫的生活。

  「妙寶幢冠天王,得隨諸衆生種種欲解令起行解脫門。」衆生有種種欲解,如何令他起行?很多人喜歡到處問佛法,卻不起而行,甯可出錢財施,要他修行多做功課卻比什麼都難,可見「令起行」很難。

  

  我們聽經時能投入全生命地聽,那就是「起行」。假如以分辨心來聽,或爲解決某一類問題而來聽,那是交易行爲,不是學佛。這種世俗性重的習氣,對覺悟毫無用處。

  

  佛法是要求你在接受時,投入你的全生命去感受各種過程。譬如聽經時,很多人喜歡做筆記,但是你在第一次聽講時,要以全生命投入來聽,之後聽錄音帶時才做整理。聽第一遍時要以生命總體投入,若是一邊做筆記,僅能以窄化了的腦筋來聽,你的生命無法整體地投入,無法完全吸收,如此便喪失了當場聽經的意義。很多人在這裏弄不清楚,而迷茫顛倒了。這是學佛的要點,不要拿世間法的概念來運用。

  

  「勇猛慧天王,得普攝爲一切衆生所說義解脫門。」以種種善巧方便,爲一切衆生說根本*輪。因爲從根源出發,才能從本向末,普攝衆生。

  

  「妙音句天王,得憶念如來廣大慈增進自所行解脫門。」「憶念」即念佛法門,令佛的境界現前。「憶念如來」是讓如來的大慈在我們心海裏清清楚楚現前。「參禅」與憶念是不同的法門,它有推理的作用,但只是推進去而已,像打撞球,輕輕一撞,球就會滾到那邊去,不必用球杆硬推動球,只要輕輕一撞它就會進洞,這是參禅的方法。「念佛」則是讓境界現前。

  

  妄想如同打曲棍球一樣,一定要把這個球推到洞裏;我們的邏輯思考亦如此,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地接到結論,這是妄想的、是腦筋的工作。生命並非如此,只要這麼一撞,它會滑到該止住的地方,當中的過程不可思議。念佛則是念佛的境界現前,以「憶念如來廣大慈」來增進我們的行門。

  

  「妙光幢天王,得示現大悲門摧滅一切憍慢幢解脫門。」「門」是下手處,我們要修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門,就要先摧滅自己的憍慢幢。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很多,念聖號、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等。我們應時常檢查自己的心念,有沒有憍慢幢?有沒有自以爲自己是某一號人物,這個社會沒有我不行?這種憍慢心不除掉,大悲門無法示現,與觀世音菩薩毫無相應。

  

  大悲的「大」是清淨、平等,有憍慢心就不清淨、不平等,因而産生人我對立的情形。我們在修行時,從人與人的應對、言談中,可以略知其人的心態,法門的量尺就在此。

  

  學佛者在面對佛、法、僧叁寶時,應有恭敬心,在以大悲爲體時,憍慢幢得先除掉。所以凡欲精進學佛者得先皈依叁寶,見到師父頂禮,進入佛殿先拜佛,都是在降伏自己的慢心。

  

  「寂靜境天王,得調伏一切世間瞋害心解脫門。」「世間瞋害心」,表面上指懷恨、詛咒,或樂見別人的狼狽樣、幸災樂禍等等;然而,其實真正的瞋害心非常廣泛,一般不易察覺。最嚴重的在于「我們對于舊有環境的認可或否定」,皆屬世間瞋害心。

  

  人不該執著舊有的意識形態,否則不易有成就,但也不用刻意推翻它。「刻意」與「絕對」,會造成世間瞋害心的産生,所以只是要大家不必去執著,而不是非得毀壞它不可。

  

  學佛者當然希望家人也能學佛,組織一個佛化家庭,倘若一家五人中有一人尚未學佛,他是不是會經常受到排斥?如果這樣,便是産生了世間瞋害心。與人相處,必須互相包容,不能以自我爲中心來看待事情,人與人之間只要存在對立心,那就是世間瞋害心。我們的意識形態有極強的殺傷力,學佛就是要在法的方便上,觀察細微。

  

  「妙輪莊嚴幢天王,得十方無邊佛隨憶念悉來赴解脫門。」「十方無邊佛」隨著你的憶念都能出現,亦即十方所有覺悟的境界,隨著你心量的開展,都能示現。但是只要你稍有一點意識形態,覺悟的境界便會被卡住;必須除掉我們的障礙,身心自在,覺悟的境界才有機會現前。不要將這裏所講的「佛」擬人化,這是指覺悟的境界。

  

  「華光慧天王,得隨衆生心念普現成正覺解脫門。」這句在文法上應是「普隨衆生心念現成正覺」,衆生想求佛法,你便悉能開示,讓他覺悟。

  

  就本體言,衆生有心求覺悟,你就能指導他,使其覺悟;但對衆生的心念,我們需具有審視、洞悉的能力。有人進佛門來,不是爲求覺悟或出離叁界,只是爲了增加佛學知識,你只能跟他結個緣罷了;如果他是爲了覺悟而來,他就能放下身心意識形態,一心依法奉行。者必須小心細分!

  

  「因陀羅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間大威力自在法解脫門。」「普入一切世間」,指的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一切人、事、地、物盡包括之。「大威力自在法」,「威力」是因緣力,因緣組合的條件,能得到大自在。這裏是說因陀羅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間,以因緣聚合的條件,都能獲得自在。

  

  爾時,自在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衆,而說頌言:

  佛身周遍等法界 普應衆生悉現前

  種種教門常化誘 于法自在能開悟

  這是自在天王的法門。「佛身周遍等法界」,是指覺悟的本體無所不在,只要你想求悟,它馬上就會現前。世間種種教門不勝枚舉,到處有提醒、警示我們的事與地的,端看我們有無保持高度敏感的警覺心,如此一來,

  

  就像有十方無邊的佛,隨我們的憶念,覺悟當下現前。

  

  世間所有種種樂 聖寂滅樂爲最勝

  住于廣大法性中 妙眼天王觀見此

  「世間所有種種樂」都是幻化的。「聖寂滅」指涅槃,涅槃之樂最勝,乃住于大法性之中,妙眼天王能觀察到。

  

  如來出現遍十方 普應群心而說法

  一切疑念皆除斷 此妙幢冠解脫門

  自性說明一個觀念:學佛成佛絕不能預設目標,也不能透過安排設計或組織的指導而達成。你不能靠以上的方法條件而成佛,可是你必須利用它。就像參禅撞球理論,你總要撞一下,球才能滾動,但當你瞄准目標時,那個球不見得如你所願地進洞。所以,首先固然要一再訓練自己,等訓練到不需要瞄准,只要球杆拿起,輕輕一推,球就進去了,那就是功夫。

  以此類推,每一法門皆如此。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參禅要參到爐火純青,撞第一球的動作是你要安排的,動作出去以後,就非你所能安排了。學佛人的心就像那球杆,你要安排如何能進去那個點上,再來就靠它自己滾進去了。至于如何進去?能否進去?就靠自己的福報與智慧了。在修學過程中,種種疑念的産生,經過如來自性的觀照,便能消除殆盡。若疑念不除,信心不生,一切成就則免談。

  

  諸佛遍世演妙音 無量劫中所說法

  能以一言鹹說盡 勇猛慧天之解脫

  「諸佛遍世演妙音,無量劫中所說法」,是指方便法;「能以一言鹹說盡」是指根本法,這是勇猛慧天的解脫門。

  

  世間所有廣大慈 不及如來一毫分

  佛慈如空不可盡 此妙音天之所得

  世間的慈悲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既然如此,再大也是有限。如來的慈是無限的,無限再小也比有限大。所以世間的極大與如來的極小相比,還是不能比擬。如來是統一體,世間再怎麼圓滿,它還是分裂的狀態,因此,佛的慈悲有如虛空,不可窮盡。

  

  一切衆生慢高山 十力摧殄悉無余

  此是如來大悲用 妙光幢王所行道

  衆生的慢心如高山,唯有以覺悟的本體,能將之摧伏。學佛要將自己的慢心降伏,得靠自己多反省、體會。別人再怎麼規勸,要是自己不能覺悟,一切都枉費工夫。

  

  慧光清淨滿世間 若有見者除癡暗

  令其遠離諸惡道 寂靜天王悟斯法

  「光」是作用,「慧」是本體。光是智慧的作用,它能照耀遍滿世間,但衆生不一定都看得到,因緣不具足故。只有走在覺悟之道的人,能看到這智慧的佛光;他能去除衆生長期的癡暗無明,遠離諸惡道的攀纏。

  

  毛孔光明能演說 等衆生數諸佛名

  隨其所樂悉得聞 此妙輪幢之解脫

  智慧,即使是一點點,也能發揮作用。有多少衆生,就有多少佛名,到處充滿覺悟的本體,能令衆生聽聞得到。若你能了悉覺悟的本體,則一切現象都是它所顯現。

  

  如來自在不可量 法界虛空悉充滿

  一切衆生悉明睹 此解脫門華慧入

  自性的自在無法限量,它充滿在法界虛空,靈活沒有障礙,當因緣和合時,它便會顯現。換言之,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都能見到自性。

  無量無邊大劫海 普現十方而說法

  未曾見佛有去來 此妙光天之所悟

  「無量無邊大劫海」講的是時間,「普現十方而說法」講的是空間。佛在無量無邊的時空中,說種種法,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是覺悟,佛是如如不動。覺悟這個本體,不局限于過去、現在、未來,在十方一切境界都能顯現。那個如如不動、覺悟的本體,未曾離開過我們,並不因我們妄念紛飛而跑掉,它始終在那裏。我們一直以爲外面有個什麼境界或東西,拼命向外追求,因此,這顆心一直被轉出去而不自覺。佛是不動的,它能將時空轉進來。故心能轉境,佛無去來,這是修學中很重要的關鍵點。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七 自在天王衆——寬廣、包容,順、逆境皆潇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