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八 善化天王衆——不沈湎于過去,不妄想未來

   善化天王衆——不沈湎于過去,不妄想未來

  

  複次,善化天王,得開示一切業變化力解脫門;寂靜音光明天王,得舍離一切攀緣解脫門;變化力光明天王,得普滅一切衆生癡暗心令智慧圓滿解脫門;莊嚴主天王,得示現無邊悅意聲解脫門;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無盡福德相解脫門;最上雲音天王,得普知過去一切劫成壞次第解脫門;勝光天王,得開悟一切衆生智解脫門;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滿十方虛空界解脫門;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無能壞精進力解脫門;華光髻天王,得知一切衆生業所受報解脫門;普見十方天王,得示現不思議衆生行類差別解脫門。

  

  「善化天王,得開示一切業變化力解脫門。」「業」分白業(即正向)、黑業(負向)兩種。在正向與負向之間,凡夫所看的都是表相的部分,很難看到真相。一般人對世間相容易執著,而在華嚴宗哲學中,我們將這現象稱爲「物理界的生命現象」,亦即對于境界的來臨,只會做直接的反應。

  

  這種情況在政治界最常見。在例行選舉遊戲中,參選者爲了爭取票源,不擇手段,他所爭取的乃是選民在投票日將選票投給他,在境界上是很明顯的企圖。愈是居于高位的人,他所表現的愈趨向此一物理現象。在如此低層次的生命領域中,他無法沈穩有所作爲。當一個人長期爲某種低層次的目標競爭時,根本無法有正念的思惟。爭權奪勢,只爲了滿足他的欲望而已。

  

  走向修行途徑,亦即愈走到生命核心的人不敢造業。因爲愈走到生命核心,就愈接近真理,而在真理途徑上的人不可能造業。所以「修行」是調整生命的原點,對准生命核心的部分進行,那時一切行爲舉止都離真理不遠。

  

  當你走向生命核心時,每一個當下就是目標。譬如我們從甲地到乙地玩,你可能在遊覽車上睡著了,整個過程完全不知道,或迷迷糊糊地不用心浏覽沿途風光,因爲你以爲到達目的地才是目標。可是會享受旅行樂趣的人,過程才是最精彩的,他絕不會輕易放過。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不會生活的人,不是沈湎于過去就是妄想未來,始終爲下一個目標而期盼著,不知掌握當下。譬如爲了存錢買房子,他只知刻苦賺錢、存錢,在整個奮鬥過程中,對己對人悭貪、小氣、毫無生活情趣可言,直到買了房子後,他才能松一口氣。然而他在這數年乃至十數年間的生命中,無暇感受生活而虛度了這段人生。這種不能生活在當下的人,即使達到目的了,他還會有別的煩惱。我們眼前的每一天就是生活,就是生命!你能否去感受?即使爲了某一種目的而非得節約不可,你能否感受那種全家人胼手胝足、同心協力、刻苦過日子的滋味?能否感受生命存在的本然現象?這才是生命的本體。

  

  同樣的道理,進佛門修行若不了解修行爲何,一味地以爲修行只是爲了開悟,不去體會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懂得修行。開悟不是作意可等待的,弘法、寫文章亦然。向往未來的成果,更不能忽略眼前的努力。我們能否活在當下?當你預設立場,提種種條件時,相對地你已喪失基本立場了。所以當一個人對事物只知批判而不去實踐,他頂多成爲一名學者而絕不會是行者。

  

  生活要深入生命的核心,而不是應付某些瑣碎的事項。「一切業變化力」指的便是生命中深沈的部分,不是生活上一些浮光掠影;正如河流,我們所見僅是表面平靜無波的部分,焉能洞悉底下的波濤洶湧?有些人喜問:「成就者是什麼樣子?」這問題毫無意義。因爲成就者已達到生命核心,而你仍停留在表層,缺乏深沈的經驗,故不可能體會到核心。所以說一切業的變化力是很深沈的,這位善化天王能開示出來,不但自受用,還能他受用。

  

  「寂靜音光明天王,得舍離一切攀緣解脫門。」「攀緣」有兩層面,一是作意攀緣,二是無意識攀緣。

  

  學佛人想要攀法緣,一有問題,馬上就想要發問,缺乏保妊的功夫。我常提醒同學們要多提疑情,有問題要多保妊一下,留一段時間後自然就能解決;可是有些自認有才氣的人,只要內心一有問題,馬上就要發問,這時他所得到的回答,頂多只是知識性的部分,這就是攀法緣。話雖如此,並不是叫你們不能發問,而是希望你把問題參一下、思考後再提出,者之間的尺度自己應該懂得衡量。如果擔心被認爲攀緣,而把問題的種子埋在地下,不但沒有發芽更可能爛掉了,反而使自己不能成長。

  

  第二種攀緣是指意識形態。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的心被境轉,就是攀緣;舍離一切攀緣,心能轉境,才是不攀緣。在修行過程中,我們要精進、投入,不要問太多理由,只有透過實踐才能有助于覺悟。要一再讓疑情出現,並吸收之,去體會善知識的思惟模式如何展開,依循此一模式,建立自己心靈的方程式,那種收獲才是你的。唯有實踐、力行、投入,你才能在菩提道上真正地增長。

  

  「變化力光明天王,得普滅一切衆生癡暗心令智慧圓滿解脫門。」「滅一切衆生癡暗心」,就是令衆生得智慧,除掉所有的愚癡無明暗障。

  

  疑情是智慧之母,只會發問題尋求答案,自己卻不起疑情,只能成就被你詢問的人,于己毫無長進。

  

  「提疑情」,是幫助我們增長智慧的方法之一。我們在訓練時,要觀照疑情。譬如,觀照「念佛的是誰?」這個話頭,或「看者爲誰?」「聽者是誰?」「吃的是誰?」疑情提出之後,你會發現一個問題,你必須追究:「誰在參?」如果你一直推理下去,這就是妄想;如果你空坐那裏,任由境界來去,這是空心靜坐,也是不對。你要如何照顧得住話頭,其它都不要管,不要打妄想,清清楚楚「念佛是誰」?這當中還有一點心理運用,這就是「參」,推理只是這麼推動就好,其它不要管,光是提這個話頭,每天坐一炷香或兩炷香,練習到話頭可以提起來,維持五分鍾乃至十分鍾,照顧得住了,這時如果你的心會運作,就能成就了。

  

  修行的訓練即在于只要你用心,不必去作意,功夫到了,開悟的機緣自然出現。當你經曆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到達「見山又是山」時,正如《金剛經》所雲:「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如果我們能契入掌握得住,修行就不難了。變化力光明天王是以這個法門來滅衆生癡暗心,我們要學習透過實踐行法來感受這個部分。

  

  「莊嚴主天王,得示現無邊悅意聲解脫門。」「聲」是溝通。「悅意聲」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得到喜悅、法喜。

  

  法喜不只是聽聞之後很歡喜,而死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後,産生比以前更深刻的信心,這信心是建立在透過實際的體會得來的。當塵境現前時,有所覺悟,才是悅意聲,而這個部分的作用,可以擴展至無邊無際,這位天王能將此作用示現,不但自受用,且能他受用。

  

  「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無盡福德相解脫門。」「一切佛」意指一切覺悟。爲何覺悟會有「無盡福德相」呢?「福德相」指福報,福報不只指財富,人緣亦屬之,此即福德相。人緣、法緣、財富、健康……都是福德,若每天生活愉快就是具有福德,反之,與人相處不愉快,就是缺乏福德。凡夫有各別的相,沒有總體的相,佛則各別相與總體相都具莊嚴,這點在所有覺悟的聖人中無人可比。故佛的覺悟與其它人不同,所以更具無盡的福德相。

  

  佛教講智慧,智慧是令我們覺悟之後對世間的看法有所不同。當我們還未覺悟時,與人我是對立的,別人對我們不好或態度傲慢,會令我們産生極大的不快。當我們覺悟之後,看到別人對我們不好,就會反省——不是對方待我們不好,而是我們內心有汙染存在,若能除掉這汙染,心境就改變了。一個徹底覺悟的人,他的內心境界可以改變,當外處逆緣時,他的內心能馬上調整,將外境轉過來。一個覺悟者能當下把情境轉過來,所以他有無盡的福德相,這是說不盡的。

  

  「最上雲音天王,得普知過去一切劫成壞次第解脫門。」對「過去一切劫」如何知悉呢?這也是一種修行法門。

  

  試著每天撥出一定的時間,獨坐或夫妻兩人對坐,不做任何事,盡管坐在那兒打妄想,但不可做任何記錄,否則便會陷入真正的妄想而非修行。當你進入定靜的境界,你的妄想、過去的事件會一直湧現,由粗相的幻相、心中最罣礙的部分會先現前,如事業、健康、婚姻、子女……等問題,或眼前周遭的事會一直出現,就讓它們不斷湧現,不必去想解決的辦法,漸漸地粗相乃至細微都會浮現。

  

  一個人初生的那一刻,是自我(我執)最不敢去想象的地方,這是第一個困難點。你若能破那一點,處胎時的境界就想象得出來。處胎的時刻你能想象,再來入胎的那一刻亦能想象出來,這是第二個困難點。入胎的時刻若能破,再來就是中陰身了。中陰身很容易破,破了以後,你就能想象到前輩子死亡時,如何離開四大進入中陰身。這叁點是自我最不敢破的部分,若能打通,過去一切劫也都能通,我執就能破,這是真正殊勝的法門。

  

  「勝光天王,得開悟一切衆生智解脫門。」衆生根器不同,勝光天王能契機教導衆生。如何因材施教,契機教導衆生,便是「開悟一切衆生智」。

  

  「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滿十方虛空界解脫門。」「舒光」是展開智慧,我們如何展開智慧,充滿十方虛空呢?就是要能掌握核心。佛法的核心是什麼?如果不能掌握佛法的核心,講法時就會飄忽不定,散亂、不知所雲。

  

  如果有人問你:「學佛的目的是什麼?」你能否講得很清楚?當你標的正確,又知如何切入核心,那表達出來的就不同了。如果你能掌握這個標的、下手處及途徑叁個重點,任何人與你論道,你都離不開這個本體,而且很快地將你的智慧展現出…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八 善化天王衆——不沈湎于過去,不妄想未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