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八 善化天王众——不沉湎于过去,不妄想未来

   善化天王众——不沉湎于过去,不妄想未来

  

  复次,善化天王,得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寂静音光明天王,得舍离一切攀缘解脱门;变化力光明天王,得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令智慧圆满解脱门;庄严主天王,得示现无边悦意声解脱门;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最上云音天王,得普知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胜光天王,得开悟一切众生智解脱门;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解脱门;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无能坏精进力解脱门;华光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业所受报解脱门;普见十方天王,得示现不思议众生行类差别解脱门。

  

  「善化天王,得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业」分白业(即正向)、黑业(负向)两种。在正向与负向之间,凡夫所看的都是表相的部分,很难看到真相。一般人对世间相容易执着,而在华严宗哲学中,我们将这现象称为「物理界的生命现象」,亦即对于境界的来临,只会做直接的反应。

  

  这种情况在政治界最常见。在例行选举游戏中,参选者为了争取票源,不择手段,他所争取的乃是选民在投票日将选票投给他,在境界上是很明显的企图。愈是居于高位的人,他所表现的愈趋向此一物理现象。在如此低层次的生命领域中,他无法沉稳有所作为。当一个人长期为某种低层次的目标竞争时,根本无法有正念的思惟。争权夺势,只为了满足他的欲望而已。

  

  走向修行途径,亦即愈走到生命核心的人不敢造业。因为愈走到生命核心,就愈接近真理,而在真理途径上的人不可能造业。所以「修行」是调整生命的原点,对准生命核心的部分进行,那时一切行为举止都离真理不远。

  

  当你走向生命核心时,每一个当下就是目标。譬如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玩,你可能在游览车上睡着了,整个过程完全不知道,或迷迷糊糊地不用心浏览沿途风光,因为你以为到达目的地才是目标。可是会享受旅行乐趣的人,过程才是最精彩的,他绝不会轻易放过。

  

  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不会生活的人,不是沉湎于过去就是妄想未来,始终为下一个目标而期盼着,不知掌握当下。譬如为了存钱买房子,他只知刻苦赚钱、存钱,在整个奋斗过程中,对己对人悭贪、小气、毫无生活情趣可言,直到买了房子后,他才能松一口气。然而他在这数年乃至十数年间的生命中,无暇感受生活而虚度了这段人生。这种不能生活在当下的人,即使达到目的了,他还会有别的烦恼。我们眼前的每一天就是生活,就是生命!你能否去感受?即使为了某一种目的而非得节约不可,你能否感受那种全家人胼手胝足、同心协力、刻苦过日子的滋味?能否感受生命存在的本然现象?这才是生命的本体。

  

  同样的道理,进佛门修行若不了解修行为何,一味地以为修行只是为了开悟,不去体会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懂得修行。开悟不是作意可等待的,弘法、写文章亦然。向往未来的成果,更不能忽略眼前的努力。我们能否活在当下?当你预设立场,提种种条件时,相对地你已丧失基本立场了。所以当一个人对事物只知批判而不去实践,他顶多成为一名学者而绝不会是行者。

  

  生活要深入生命的核心,而不是应付某些琐碎的事项。「一切业变化力」指的便是生命中深沉的部分,不是生活上一些浮光掠影;正如河流,我们所见仅是表面平静无波的部分,焉能洞悉底下的波涛汹涌?有些人喜问:「成就者是什么样子?」这问题毫无意义。因为成就者已达到生命核心,而你仍停留在表层,缺乏深沉的经验,故不可能体会到核心。所以说一切业的变化力是很深沉的,这位善化天王能开示出来,不但自受用,还能他受用。

  

  「寂静音光明天王,得舍离一切攀缘解脱门。」「攀缘」有两层面,一是作意攀缘,二是无意识攀缘。

  

  学佛人想要攀法缘,一有问题,马上就想要发问,缺乏保妊的功夫。我常提醒同学们要多提疑情,有问题要多保妊一下,留一段时间后自然就能解决;可是有些自认有才气的人,只要内心一有问题,马上就要发问,这时他所得到的回答,顶多只是知识性的部分,这就是攀法缘。话虽如此,并不是叫你们不能发问,而是希望你把问题参一下、思考后再提出,者之间的尺度自己应该懂得衡量。如果担心被认为攀缘,而把问题的种子埋在地下,不但没有发芽更可能烂掉了,反而使自己不能成长。

  

  第二种攀缘是指意识形态。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心被境转,就是攀缘;舍离一切攀缘,心能转境,才是不攀缘。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精进、投入,不要问太多理由,只有透过实践才能有助于觉悟。要一再让疑情出现,并吸收之,去体会善知识的思惟模式如何展开,依循此一模式,建立自己心灵的方程式,那种收获才是你的。唯有实践、力行、投入,你才能在菩提道上真正地增长。

  

  「变化力光明天王,得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令智慧圆满解脱门。」「灭一切众生痴暗心」,就是令众生得智慧,除掉所有的愚痴无明暗障。

  

  疑情是智慧之母,只会发问题寻求答案,自己却不起疑情,只能成就被你询问的人,于己毫无长进。

  

  「提疑情」,是帮助我们增长智慧的方法之一。我们在训练时,要观照疑情。譬如,观照「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或「看者为谁?」「听者是谁?」「吃的是谁?」疑情提出之后,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你必须追究:「谁在参?」如果你一直推理下去,这就是妄想;如果你空坐那里,任由境界来去,这是空心静坐,也是不对。你要如何照顾得住话头,其它都不要管,不要打妄想,清清楚楚「念佛是谁」?这当中还有一点心理运用,这就是「参」,推理只是这么推动就好,其它不要管,光是提这个话头,每天坐一炷香或两炷香,练习到话头可以提起来,维持五分钟乃至十分钟,照顾得住了,这时如果你的心会运作,就能成就了。

  

  修行的训练即在于只要你用心,不必去作意,功夫到了,开悟的机缘自然出现。当你经历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到达「见山又是山」时,正如《金刚经》所云:「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如果我们能契入掌握得住,修行就不难了。变化力光明天王是以这个法门来灭众生痴暗心,我们要学习透过实践行法来感受这个部分。

  

  「庄严主天王,得示现无边悦意声解脱门。」「声」是沟通。「悦意声」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得到喜悦、法喜。

  

  法喜不只是听闻之后很欢喜,而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后,产生比以前更深刻的信心,这信心是建立在透过实际的体会得来的。当尘境现前时,有所觉悟,才是悦意声,而这个部分的作用,可以扩展至无边无际,这位天王能将此作用示现,不但自受用,且能他受用。

  

  「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一切佛」意指一切觉悟。为何觉悟会有「无尽福德相」呢?「福德相」指福报,福报不只指财富,人缘亦属之,此即福德相。人缘、法缘、财富、健康……都是福德,若每天生活愉快就是具有福德,反之,与人相处不愉快,就是缺乏福德。凡夫有各别的相,没有总体的相,佛则各别相与总体相都具庄严,这点在所有觉悟的圣人中无人可比。故佛的觉悟与其它人不同,所以更具无尽的福德相。

  

  佛教讲智慧,智慧是令我们觉悟之后对世间的看法有所不同。当我们还未觉悟时,与人我是对立的,别人对我们不好或态度傲慢,会令我们产生极大的不快。当我们觉悟之后,看到别人对我们不好,就会反省——不是对方待我们不好,而是我们内心有污染存在,若能除掉这污染,心境就改变了。一个彻底觉悟的人,他的内心境界可以改变,当外处逆缘时,他的内心能马上调整,将外境转过来。一个觉悟者能当下把情境转过来,所以他有无尽的福德相,这是说不尽的。

  

  「最上云音天王,得普知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对「过去一切劫」如何知悉呢?这也是一种修行法门。

  

  试着每天拨出一定的时间,独坐或夫妻两人对坐,不做任何事,尽管坐在那儿打妄想,但不可做任何记录,否则便会陷入真正的妄想而非修行。当你进入定静的境界,你的妄想、过去的事件会一直涌现,由粗相的幻相、心中最罣碍的部分会先现前,如事业、健康、婚姻、子女……等问题,或眼前周遭的事会一直出现,就让它们不断涌现,不必去想解决的办法,渐渐地粗相乃至细微都会浮现。

  

  一个人初生的那一刻,是自我(我执)最不敢去想象的地方,这是第一个困难点。你若能破那一点,处胎时的境界就想象得出来。处胎的时刻你能想象,再来入胎的那一刻亦能想象出来,这是第二个困难点。入胎的时刻若能破,再来就是中阴身了。中阴身很容易破,破了以后,你就能想象到前辈子死亡时,如何离开四大进入中阴身。这三点是自我最不敢破的部分,若能打通,过去一切劫也都能通,我执就能破,这是真正殊胜的法门。

  

  「胜光天王,得开悟一切众生智解脱门。」众生根器不同,胜光天王能契机教导众生。如何因材施教,契机教导众生,便是「开悟一切众生智」。

  

  「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解脱门。」「舒光」是展开智慧,我们如何展开智慧,充满十方虚空呢?就是要能掌握核心。佛法的核心是什么?如果不能掌握佛法的核心,讲法时就会飘忽不定,散乱、不知所云。

  

  如果有人问你:「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否讲得很清楚?当你标的正确,又知如何切入核心,那表达出来的就不同了。如果你能掌握这个标的、下手处及途径三个重点,任何人与你论道,你都离不开这个本体,而且很快地将你的智慧展现出…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八 善化天王众——不沉湎于过去,不妄想未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