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者得到一個好夢,或者真正地看到彌勒菩薩。但叁年後什麼也沒發生,他覺得有很大的挫折感,于是就出關。在路上看見一個老人在弄一根鐵棒,他就問那老人:“你在做什麼?”老人說:“我要做一根針。”他終于把那根鐵棒磨成一根針。無著想,對于世間法如做一根針都有人肯花一輩子的時間,那我想見彌勒菩薩當然是更好的一件事,所以他就趕快回去繼續閉關。
又叁年下去了,連好夢也沒得一個。再叁年後,他又覺得很挫折感,于是又離開了。在路上看見兩個人用水潑在石頭上,就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說:“這山擋在我們家前面,我們看不到太陽,所以想把這山弄低一點。”像這類的事一再發生。
十二年後,他真的決定放棄閉關,出來在路上走,碰到一條狗,那只野母狗剛剛生了一堆小狗,因此有半身都在血裏面,母狗及小狗都有很多蒼蠅在叮它們。當他看到這個狀況,慈悲心升起來,想如果把這些血弄幹淨,則這些蒼蠅、蟲子都會死,但如果不做,這些狗會死。後來想到一個主意:他要把自己的肉割下來。就到一個店裏,拿杖和缽向店主換了一把鋒利的刀,從大腿割了一些肉下來,當他要把小昆蟲都拿起來的時候,深怕會把它們弄死,于是就用舔的,用舌頭把那些蟲子都拿起來。當他把眼睛閉起來,把舌頭伸出來,想把那些蟲子舔起來時,卻什麼東西也沒碰到,只舔到土。然後他把眼睛睜開,卻看見彌勒菩薩,立刻就哭起來,很感動地抱住彌勒的腳說:“十二年了,我天天向你祈禱、供養,連一個影子也沒看到。”
彌勒菩薩說:“並不是我沒有在你身邊,我一直在你身邊,只因爲你有很多業障,這些障難是沒有辦法用這些咒和空觀來清淨的。那些你所看到正在磨縫衣針、潑水的人,實際上都是我。這一次你有這樣的慈悲心,它清除了你所有的障難,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如果你不相信我所說的話,可以把我放在你的肩膀上,帶我到城裏去。”
于是無著菩薩就很高興地把彌勒菩薩帶到城裏去,在街上大叫說:“現在在我肩膀上的就是彌勒菩薩,你們不要喪失掉這個機會,趕快來看!”每個人都笑他,有的人看見一只身上都是血的死母狗。這些人他們的惡業還算比較少的。還有一個老太婆看到彌勒菩薩的兩只腳。
一般人好像誤解了信心和自我之間的關系,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自我是當你想你是這樣,而實際上你並不是這樣的時候;信心是你認爲你是這樣,而實際上你真是這樣的時候。所以說自我的見解是錯誤的,信心是對的。我們必須發展出這種信心,除非具有或發展出這樣的信心,否則沒辦法具有正常的概念和了解。
佛教裏有很多種修行方法,在大乘裏有皈依,有修菩提心;在小乘裏知道痛苦可能被止息、有佛性的概念;在金剛乘裏有自觀爲本尊,同時觀想壇城,有上師、對上師的信心。實際上對上師的信心,並不是爲了讓上師高興或滿足上師,而是要發展我們的信心,這就是我們現在要談的。
第一個要接受“我們都有佛性”的觀念,但這有點困難,因爲可能需要經過很多理論上的學習來了解什麼是佛、爲什麼我們有佛性。若不能接受這種程序,至少必須能接受自己的煩惱可以被清淨,可以被改變。只要有足夠壞的影響就可以變壞;有足夠好的影響就可以變好。每天你有一千種不同的情緒産生,也許你修十二年了,仍覺得沒什麼結果,就會懷疑所修的這些法有效沒效。因爲沒有信心,不只是對佛法或上師沒有信心,主要是對因緣果沒有信心。
有一次我問我的老師:“我修了這麼多年,好像也沒有什麼很好的結果。”我的老師說:“哦!這樣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來證明因緣果這關系真是很有效果。”
這很有道理,爲什麼他這樣說呢?他的意思是說你修的時間這麼短,例如你要耕一塊地,就只有一點點種子、一點點水,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這塊地長出莊稼的情況非常小。你花的力氣很少,也許只在睡覺時丟幾粒種子出去,就去問園丁,我那莊稼什麼時候才長出來?這表示你不重視因緣果的關系,因爲因和果間需要時間、條件才能發生。
你想想看,我們造惡業造了幾百萬生了,而修了幾年了呢?就算我們在修行的那幾年,知道不要去做壞事,可是還是做了很多壞事。所以,若你想要有一個結果很快出現,這對因緣果來說實在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但若因緣正確,稻米仍是會長出來的。雖然我們只用一點點水,也不很花功夫,還是會長一點點稻子出來,即使你曾做過很大、很多的惡業,只要你肯修行,還是會有效果産生的。
我們都可以被改變,例如我們的貪、嗔、癡,這並非一下子就出現,因我們曾好好地學習過它們,受過各種欲望的灌頂,每天都很勤奮地修習各種欲望的儀軌,甚至從來也沒有破過受欲望灌頂的叁昧耶,所以我們是非常完美的欲望修行者,在欲望上,我們都有足夠的程度可以爲別人灌頂。用同樣的邏輯你就可以知道,如果我們可被欲望的環境影響而産生欲望,同樣也可以被慈悲的環境、情況影響而産生慈悲,只因沒給後者較多的機會。
就像我常講的,你爲何會去洗衣服?因你知道只要用正確的方法去洗衣,就可以把衣服洗幹淨,若認爲一件衣服髒了就是永遠髒的,則沒有人會去洗衣服;同樣的我們也是可以被洗淨,這是信心的層面。如果你想把它提升上來,在那種情況下,不但要認爲自己可以洗淨,同時別人也是可以被洗淨;若想再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就是必須了解衣服和汙垢本來就是兩樣的東西。汙垢是暫時的,它並不是衣服,因爲汙垢是暫時的,所以衣服可以被洗淨,然後我們慢慢會對別的衆生産生淨觀。
第二層以上的信心或許並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需有一個上師。很多人認爲上師是我們崇拜的一個人,但並不一定是那樣,爲何我們須認爲上師是很高尚的人?因身爲一個人,我們很習慣去接受別人的各種命令或影響;縱使你不信教,不相信這一切的事情,但你相信自然,還是被人影響,而接受別人的影響。所以在此種情況下,我們最好有一位上師來做好榜樣。而把這個人看做清淨、神聖的,就像一面鏡子,慢慢的,每天對這鏡子看,最後你會發現自己也是很清淨的。
但問題是現在的上師通常只能被你看幾天,他們都只是給一些開示,然後趕快就走了。在那種情況下,他給你的答案永遠都是一般性的,所以從他那裏得到的永遠是一般性的概念。這就等于醫生和病人的關系,若你每次生病都看同一個醫師,慢慢地他就知道你是什麼樣體質的人,知道你生什麼病,所以你應該設法看這種醫生。
例如你患頭痛,認識你的醫生會告訴你不要吃頭疼的止痛藥,因他知道你的身體不能接受這麼多化學的止痛藥;像我這樣外來的仁波切就好像外來的醫生,如果你問他頭疼該怎麼辦,他只有一個答案:吃止痛藥。因這是一般的知識,因爲以一個個人而言,他根本不知道你是誰,所以有一個個人的指導老師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在座很多人有你們的師父,但這並不表示在座沒有一位指導師父的人,要像撈魚似的趕快去撈一個。也許應該先增加你的知識,先分析一下不同的上師。然後再決定接受那位上師,例如你跑到一個上師那邊,他給你一個答案,你覺得蠻舒服的,過了一陣子,對他有點厭煩,就想出去再探索一下,然後又到另一個上師那邊去,這樣你永遠學不好。我曾在83年到臺灣的某個中心,那中心有一個人告訴別人:“我的根本上師是某人,他是非常好的一位上師。”他跟每個人都這樣講。84年再看到同一個人時,他已換了一個佛教中心和別人在一起,他又重複同樣的話,只不過換了不同的上師,希望大家不要這樣。
《慈悲與信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