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五 密法修行的原則

  五 密法修行的原則

  修法前的供養,是前行加持,不要忽略,尤其修法的人,常常忘記這一層,顯教同修忘得更厲害,只知法而不只知供養,這對于福德資糧的累積與增長,是很大的障礙。學佛人都知道因果,而修法跟因果有絕對關系。若覺得需要福德資糧,在修法以前,不管顯教或密教,都必須積極累積福報。

  這當中有一很深奧的道理,並不單純是要或不要。修法過程中,不單完全依現世來看,而是以整個法界爲著眼點。從整個法界來看,我們的世間跟其他的世界不盡相同,若認爲不需要這世間福報便予以放棄,那麼要出入這世界就會有障礙。如同開車沒機油會變得很難開,除非不開,否則你受得了嗎?有很多非常聰明而又具智慧的人,他們敢說不要福報,可是,恐怕他們也受不了這種痛苦。在這前提下,我們必須積極去修福報。

  一般來說,修行人明知道這世界福報在他方世界不一定用得到,爲何還要積極修?原因有二:一是他不知道,認爲世界就是如此,而法界也應該一樣,沒福報便難以修行,于是一直修,往往修得太多。這也有兩種狀況:一是用太多時間修福報,智慧無由增長;另外是福報修得太大,于他方世界造成障礙。另一原因是:縱使這些福報在他方世界不需要,但若有的話,要放下也無妨。

  在我們這世間,有人覺得自己障礙很多,但可以選擇放下。這世界的障礙在他方世界可能是福報。你若不了解法界,根本看不出其中的差異或奧妙,而誤以爲全然是障礙。譬如病苦,在他方世界說不定是一種福報;我們睡得舒適是福報,在他方世界則不盡然。

  夫妻、父子感情、世間福報財富都很好、很圓滿,在我們世間叫圓滿如意,但卻會造成其他不同的困擾,比方情執深重,甚難修行。正所謂「富貴學道難」,所以非得修財富的福報嗎?很多世間觀念與佛法抵觸。提醒各位,一旦進入了「華密」的大門,腦筋就得靈光些,千萬不要硬梆梆,否則修行會變得很困難。

  我們都生活在意識形態的框框裏,被拘束,此外的情況一點都不了解。我們必須學會不用腦筋想,因爲用腦筋想多半是單行道。學佛人應該打破這種局限,進入無限的境界裏面。

  密法的大原則是什麼?我們過去所接觸的多屬顯教的修持方法。密法和顯教的修持基本並無差別,但方法有異。要明白,學佛的究竟目標即是了生死、出叁界、免輪回,北傳佛教稱此爲明心見性、開悟成佛。以此標准言,顯密皆是同一目標,只是方法有別。尤其密教的修行法門更多,故《楞嚴經》雲:「歸元不二路,方便有多門。」方法、方便很多,但歸元歸到最後,只有一個究竟。

  我們常要求身、口、意叁業清淨。怎麼清淨呢?這有叁種修法。以顯教而言,主要以「意業」、「心念」爲主。不管行者的程度高低如何,所要求的都是意業清淨,意業若不清淨,一切很難成就。有些人不重視意業,縱使福報很好,但業障亦頗重。顯教的修法是以「意業」爲主而統理叁業,身、口業都用意業統一起來,以此爲標准,慢慢提升生命品質。

  密教有別于顯教,其修法以「口業」爲主。這時,身、口、意叁業可以單獨進行,要怎麼清淨都沒關系,只要在最高處予以統一;也就是說,叁業分開進行,在成佛以前一定用口業來統治身業和意業,故密教又稱「真言宗」,因爲它的修法特別重視口業。

  「口業」的修法在持咒上用功。爲何不將咒語的意義翻譯出來?蓋因咒語爲「意業」的一個代表,故無需譯出來,持咒者自然能通。在「華嚴密」裏,修持既然從口業下手,一切密法的標准和基礎,便都統攝在這四十二個字母裏。「華嚴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密法的基礎,其他咒語皆從此四十二音而來,由此而起種種妙用。

  「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妙用的本體,這個本體裏面分成四十二門,每一字母都是「般若波羅密」。學會四十二字母並不代表四十二個波羅密門都懂,可是只要修一個字母通,其余便都會通。通達本體之後再起其他妙用、持其他咒語,就能把握該咒語的重點。

  以西藏密教來說,其基礎是「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個音的重音何在?重音不同,修法便有異,所修的「般若波羅密門」也不一樣。以「唵」爲重音是個法門,以「吽」爲重音又屬另一種法門,差別在于不同的般若波羅密所起的觀想有異,結論也不同。

  西藏密教曉得觀想不同字母,所得的效果也不一,但從沒有人談過原因。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華嚴經》裏,可是西藏密教幾乎未接觸《華嚴經》,所以無法談清楚。

  「般若波羅密」是一切佛法的基礎,進入「般若波羅密」才算找到修行的正確起點,而非成就。沒有找到正確入處,怎麼修都屬盲修瞎練,這正好說明「般若波羅密」在修行中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必須先摸索、找尋,厘出正確的方法與感受,才能開始修行。

  差不多二十年前,我一個人在臺北找地方住,一會兒找到北投、松山,一會兒又找到艋舺、板橋。臺北這麼大,到底要住哪裏?一般人剛開始沒經驗,可能找到離公司很遠的住處,慢慢會有所調整,經過逐漸摸索,即會找出正確的途徑與適當的地點。

  同樣的,法界這麼大,我們該把心安住在哪裏呢?

  我們必須有一個下手處,定一個方向。人生中的一些挫折、不如意、煩惱,往往是智慧增長的基礎。沒有這些煩惱挫折的話,根本不知道如何開始修行。可以用「意業」、「身業」、「口業」來修行,但在世間很少人以「身業」來修法,這都是因爲我們的語言有障礙,無法清楚說明「身業」怎麼修。什麼是「身」?我們常常混淆不清,其實以「身業」直接去修持的,即是「普賢法門」。

  例如要把一塊木頭雕成一尊佛像,我看大部分人都不知該從何下手。如果直接告訴大家:「這塊木頭就是佛像。」那多數人更是摸不著頭緒。木頭本身可以變成佛像,這是很深刻的人生體驗。意大利石雕大師米開朗基羅說:「一般人看到的大理石,在我眼裏全都是生命。」有辦法看出大理石的生命,說不定他的境界和佛祖差不多。《華嚴經》的〈世主妙嚴品〉有言:佛陀看一切境界皆是生命,凡夫看一切境界就只是六塵而已。

  昨天是陰天,今天非常炎熱,看出去光明一片,感覺很舒服,一般人看到的就這樣子而已。佛陀看的境界不一樣,他以普賢法門來看「存在」,從那塊木頭裏直接就看到生命的「存在」。把木頭雕刻成佛像,這木雕佛像裏包含著雕刻著的技術與生命情操,佛像只是表現內在生命的媒介。

  以普賢法界門來說,「存在」就是這樣,有無這塊木頭都無所謂。木頭雕成佛像便稱佛像,而木頭只是個媒介,所以未曾雕刻的木頭也是佛像,這便是「存在」。真實的境界就是即使這塊木頭尚未雕刻成形,也能看到其生命的「存在」,此即「身業」修行。

  「身」並非指肉體的身,而指無所不在的本體。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這是身業的修持方法,也是我們的本尊。這個法門很殊勝,但在娑婆世間裏,愈殊勝的法門愈難修,實因我們的智慧有限。但各位不用驚慌或擔心,雖然現在做不到身業修持,尚有口業和意業的修持。意業修持屬顯教,口業的修持則屬密教。

  「身業」的真實修持,在這世間無法爲各位說明怎麼修。一般而言,不管是用意業或口業修持,成就之後,自然會知道何謂「身業」的修持。所以這變成「得到的境界」,而不是修持的方法。從根本說,身業固然可以修持,但必須等待善根增長到一定階段,再來談其修持才有意義。

  這裏,我們僅僅簡單介紹顯教和密教的修法。一般來說,意業修持比較好理解,至于口業的修持,須得有意業的基礎才好修,所以別想說要廣邀同修來直接修口業,這個法很殊勝、很好用沒錯,但若不曾接受意業的基本訓練,要進入實修很困難。

  如果以爲修密法比較能快速成就或容易有所感應,這非常危險,好比站在十叁樓卻自以爲是在地面而跳下去。佛法有衆多法門,每位修行人所修的也不盡相同,所以別自認爲修學很久,便用所謂的基礎自我展現一番,這與真實情況並不相應,無法湊合起來。否則會像只占五坪大的客廳,卻妄想擺下一組需要二十坪空間才能容納的沙發,根本就擠不進去。

  你現在的境界如何?進入道場後會怎麼展現?你不知道。法門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所趨目標是否正確也不曉得。對的目標只有一個,不對的則有無量數。目標若無法肯定,就遑論修持方法了;目標不對,方法怎麼會對?密法修持裏,此點尤其重要,因此我們得先了解顯密二教的關系和差別。最好能先聽經聞法,了解佛法的殊勝及義理、目標、行法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再來進行修法。

  身爲密行者,千萬不要淪爲專搞法術的「師公」之流,否則是很悲哀的事。修密有感應的話,成就會很快,但若內心基礎不夠,種種感應會讓人受不了,縱使勉強承受也一定走偏鋒。所以基礎務必打好,腳要站穩,才能挑起重擔。

  密法非常殊勝、妙用廣大,可是很少人能夠承擔得起。我們一方面進行修法,另方面也要通達教理。修法,顯教強調一門深入,若選擇修密法,修持方面更不能貪,修一個法便可,不必貪多。

  每一種法都想修,發財、長壽、健康、子孫滿堂全都想要,最後恐怕負擔不起。不用修太多法門,一天二十四小時,要把握時間,只要方法正確,一門通達,其余法門要通達就更快。若一門不通,門門便都不通,修再多法門也沒任何效用。

  我們先學「准提法」,因爲准提法並無太多限製,只要一面鏡子就可以修。鏡壇若能成立,沒有佛像也沒關系。准提法很簡單,修持十分方便,若連這方便法都修不起來,遑論有限製的法了。有些人硬是要讓別人管,希望限製多一點,他們非常固執,問話要問到有話柄可抓,因爲太執著了,這種人修行難有成就。

  我們道場以「准提法」爲基礎,先持准提咒。一開始怎麼持、如何觀都沒關系,但至少先完成十萬遍再說,持的時候心想:「是什麼鏡子,是不是要返照自己?這樣持咒是否正確?爲什麼要持准提咒?」鏡子映照出你的臉,從這映照出來的臉裏去找尋答案。雖然人人都照鏡子,但若要把自己的臉畫出來,卻是怎麼畫都不像。我們看別人看不准,看自己更是不准。

  我們先這樣觀照:「如此用心是否正確?該如何用心?」就像是問:「爲何進佛門?進佛門後,如此這般修行是否正確?」這可由兩部分去思考,從宏觀角度來看:在這裏面是否正確?我們有在裏面嗎?從微觀角度看:每一部分都看得清楚嗎?從這一部分到其他各部分,逐一看清楚,如此便能完成起觀。

  凡此都要先進行,若持十萬遍准提咒尚無長進,就再來十萬遍。現代人差不多得持五十萬遍才有辦法將心整理好。各位或許有經驗,吃過飯後洗碗筷,有個專放筷子的簍子,若只有四、五人份的筷子,手一抓就收拾好了。但我們的心很複雜,不光是四、五人份,甚至有四、五萬雙筷子,可有得整理了。所以幾乎要五十萬遍才有辦法將混亂的心做一番整理。觀念、疑情能帶進來,如是持咒下去,基礎便會建立。

  我們是以准提法作爲華嚴密的前行,是正式修持前的基本工作。注意自己的心境變化!有人貪心重,有人瞋心或愚癡心較重。愚癡者別人說什麼都好,根本毫無主見。學佛人一般有兩種,即貪心重和瞋心重的。瞋心重者不一定愛發脾氣,其特色是原則性強,是非對錯分明。有人犯錯時很容易發脾氣,且富正義感,愛講道理,一旦別人道理講錯,他就非讓你明白真相不可。這類人或許過去有所修行,但都帶著追求是非、正義、名利等分別心。

  貪心重者與瞋心者完全迥異,他們較隨緣,什麼都好,好到象是沒原則,但又和愚癡不同。他們其實不是沒原則,只是比較隨緣,隨緣到讓瞋心重者火冒叁丈。他們講話柔和,不易得罪人,且能包容。他由于瞋心而目標多,什麼法都要修,什麼人都要度。

  瞋心者不同,不符合他標准的,會一腳踢出去。貪心的人則會說:「這人好可憐,我若不度他,誰來度!」所以身邊一大堆有的沒的被度者,在那邊纏來繞去。瞋心重者則一下子就將那些不符標准的人趕走,因爲他的是非、名利等分判得很清楚。

  想想自己屬于哪一種人?若過去生有修持,一定帶著其中一種性格,不是貪心重的,便是瞋心重的。學習密法者必須先對自己有所認識,了解了本身的性格,要改進、對治便很快。

  如果知道自己是非心重,便要稍微慈悲一點,不要說某人不行就馬上趕出去,說話也稍微柔軟一些。明白自己貪心較重,過度柔軟,那就應該學會快刀斬亂麻,別拖拖拉拉、牽扯不斷。是非心、名利心重者,下決定非常快,人家一開口,他就知道怎麼做了!而貪心者從頭講到尾都難以下任何決定,他說:「這樣也好,不過……那樣也好……」他就是難以下決定。

  密法修行很容易有相應的情況出現,相應之處必須保密,所知道、看到的不必對他人言。縱使看到鬼,保持安靜就好,不要問別人是否看到。其實你也無法讓他人看見。修密法者很快便看得到鬼或天神。能先看到天神者定力必然很夠,且具備充足的陽剛之氣,而一般修持者多半是先見到鬼,甚至到死亡時還無法看到天王。

  真正的修行者則是天上宮殿、地獄現象等兩方面都看得到,有真功夫的行者甚至能讓別人得以目睹,問題是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一點,一般人會斥之爲瘋子:「頭殼壞掉!再修下去會發瘋的。」何苦讓衆來毀謗呢?因此要能保守秘密。況且,看得到又不能斷煩惱,一點辦法也使不上,和看不到並無太大差別。

  看得到很簡單,一旦修行便會現前,但現前之後並無實質利益,所以得保守秘密。我們有位同修二十四小時都看得見,叁個月後他說:「師父,我快發瘋了,請幫我處理一下。」修到看得見時間很快,但還要學會放下和不執著。

  種種境界固然都能現前,但現前後卻無法處理,因爲你用單行道的修法,外道法就很容易在這當中蒙混進佛法裏。以道教而言,有一法出來,就一定有破解之方。如果能讓某些現象現前,便也同樣有相對的辦法使之消滅,否則即是單向修法,而非雙向的。

  法界情況亦然。有山就有海,山是由海底的土堆積上來的;森林中如果某一種樹有毒,就一定有某種草能解毒,而且解毒草就一定長在毒樹的附近。所以我們修法、用心之處所生起的境界,定然也有另一法能夠破解。

  定力如果不足,便不要讓境界現前,務必先了解此一原則。我們談的密法大部分指印度的「檀催」(編者案:tantra一般譯爲怛特羅),無論是道教或印度的檀催,若未抓到此一基本要領,則持續修下去便難以回頭,因爲這當中會生起很多妙用,如不能善加應用,反而會引致嚴重的偏差,到時恐怕連自己也難以單獨處理了。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五 密法修行的原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