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神通只是修法的副産品,不必執著
神通、相應或所謂感應、奇迹等,都是修法過程中的副産品。不是不能講,但也不能一直講,因爲神通可以教化衆生,但也容易迷惑衆生。
舉個例子,春秋戰國時代有四公子,春申君、孟嘗君等,養士叁千。其中,孟嘗君有一次被軟禁,他半夜想逃,但城牆關著,出不去。食客當中就有一人建議道:「學公雞叫。」這一叫,守城的人果然以爲天快亮了,于是便將城門打開了,他們便得以逃脫。等人家發現,要追他們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這一幕,在當時是不是很神奇?誰不會學公雞叫?但此事一經口耳相傳、泫然,變得很轟動,有如神迹一般。
其實,那件事只是剛好在那個時間、節骨眼上出現,于是變成了「神通」,事實上它本身並沒有特別了不起。人人可能會有,只是時節因緣沒碰上,顯不出那種殊勝而已。這些東西也都必須透過學習,有的人學得來,有的人學不來,學不成的就變成母雞叫。
我們往往以爲「神通」有如武俠小說、封神榜裏所描述的,會騰雲駕霧、放劍光才叫神通,其實不是。神通不是不能有,但也不能經常挂在嘴上,最重要的是絕不能欺騙人心。因爲即使你認爲神通有助于人心,但也無法確知是否真的能幫助衆生,或確定衆生真的有此需要。所以愛展現神通的人,多半只是愛現、愛炫耀而已。
修行經過學習、鍛煉以後,誠然會有某種特殊的能力出現,但也須注意,當某人一再自诩修法就如何如何時,其實都是不當的。因爲一個有內涵的人,無需一再地誇耀自己的能力。科學家或政治家若開口閉口都不離科學或政治,多半只是藉本身所擁有的知識在宣傳或打知名度罷了。不管科學知識的發明、政治技術的運作,其重點都在于對人性的增長是否有幫助。譬如機器的發明,如非基于人性的增長,即可能變成殺人的工具。同樣的,真正的修行人所著重的也是人性的關懷。即使有神通,也必須有人性的存在爲前提,否則無有是處。
修學佛法本身不可避免會附帶一些所謂知識、神通等副産品,愛現的人絕對要注意,那個因果不可思議啊!同樣的,如果指導你的人也愛現神通,好談相應之類的,那就得更加警覺了。這個「警覺性」是智慧的根本!佛門裏,甚至任何宗教都不免有種種騙人的把戲,算命的也一樣。我們學佛必須有警覺性,絕不要被騙了。以上是談修法應有的認知。
本來今天,領導大家共修的明燈師姐,她有某些用功後的心得或功夫,本來我想針對此作一開示,以爲現場的證明,檢討一下,看看她應該如何改進。這對她個人或大家來講,都是活生生的實例。可是因緣就是在這樣!她的母親臨時住院,她身爲獨生女,必須趕回去才圓滿。如此,這一會的因緣便不具足。這也算是一種相應。而這也是因緣法!剛才談到生滅法,它必然如此。你看,她等了好久要聽這一堂課,偏偏在此時另有要事。
此外,有位男衆專攻密法,常說自己一修就有什麼相應,卻一直弄不好。原本我想將密法傳承給他,然而就在公開此事的前一晚,因爲道場安排修法時間已然不足而被擋掉了。因緣不具足!像這種事其實真的不必用大腦,佛菩薩和護法自然會處理。何時他才能接傳承呢?那得看他整個因緣變化而定。如果他認真修法,狀況會自然浮現,到時就清楚了,此即所謂「不用大腦」。生命本身、生命中的護法自然會去處理。很多人處心積慮、工于心計,但如果會輸,也是輸在這裏。
世間很多人白手起家,很能幹地賺了很多錢,搞到最後卻歸于零。爲什麼呢?缺少那份忠厚!要知道,世間之財,名利財食睡,五家共有。高雄工程界,某人素有大樓起造第一人之稱。他標工程都把別人的股份吃掉,後來卻百病叢生。他說誰能治好他的病,就捐多少錢給誰。我敢說那些錢一定捐不成,最後一定是花在醫藥費上,被冤親債主們通通吃光,到時他也離死期不遠。相信嗎?他有多優秀、多工于精算,既沒殺人也沒放火,最後卻不得善終。盡管才智豐盈,但若人性空洞,終究是沒有用。
我們必須發心求正法,即使被騙了,被剝奪了,該你的自然會回來。把心胸、心量放大!吃虧便是福,這是人生的至理名言,不必太精算,否則業力愈大。你呆一點,正直一點,憨一點,吃點虧,福報就愈大,子孫愈有福。
臺中有位學佛的同修,據說富甲一方,要住兩千坪的房子也沒問題,但令人訝異的是,他們一家六口竟然擠在二十坪的空間裏。我問他原因,他說:「這樣比較不會被綁票。」唉!那麼有錢幹嘛?怎麼不布施出去呢?會算的人,不見得享受得到。他一家六口就用一般的辦公桌當餐桌,這樣的日子好過嗎?那叫業啊!所以,學佛人心胸放開一點,別那麼計較。
學佛提供我們健全的人生觀。「華嚴」就是「花園」啦!每個人在裏面都像一朵花,花開表示健康啊!這社會每一朵花都盛開,花團錦簇,這種人生才有意義和價值嘛!
爲了將真理呈現給各位,我們投注了很大的精神與財力,但也發現效果不好。我如果用很通俗的講法來談佛法,可能會有兩種效果,第一是群衆極廣,辦一場上萬人的演講也沒問題,但真理未必能彰顯。假如我舍通俗而就古董式的講法,既不用白話,也不談真理,光會說:「轉識成智,舍識用根,諸法實相……」大家肯定睡成一片,但又會稱贊師父高明。我一板一眼的,可能會留名于世,廣受傳頌,反正不管對錯,都語出佛經嘛!人家問:「何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一概回答發菩提心。只要不失殊勝感就好了,反正你也不求甚解。你問我怎麼念佛,我就說:「念到一心不亂,不打妄想。」你問:「如何才不打妄想?「我答:念到一心不亂!」至于怎麼一心不亂,還是告訴你:「不打妄想。」這樣你還會找我第叁次嗎?很多身前清淨、身後享譽的師父,就是這樣。
佛教原本不外于日常生活,其重點在于改善生活,達到自在、解脫和止于至善的生命目標。而現代的佛教徒往往無法走出佛教徒既有的框架,所以做不到這一點。因爲我嘗試用接引一般人的方法來引導大家學佛。我曾寫過一本《心靈方程式》,爲使一般人都能看懂,所以不走傳統的經書路線二全用現代筆法。
在這過程中,曾有人勸我完全放棄佛教術語,與佛教劃清界限,將真理直接表達即可。但我認爲自己是叁寶、佛法、佛教真理的弟子,而非佛教文化的弟子,不能將佛陀的慧命給丟了,所以一定得在陳述真理當中,融注佛法的精髓。所以這本《心靈方程式》中,約有十分之一篇幅引用《華嚴經》的資料。換言之,他可說是一本白話的、《華嚴經》的菁華。也有人警告我,這本書舍傳統的講法,爭議性頗大,可能會引起佛教界的反彈。這一點我倒認爲不要緊。我想做的,就是直接將佛陀的理念傳達給非佛教徒。
其實,南傳佛教傳到歐洲已有叁、四百年了,但歐洲人對佛法仍不了解。近百年來,日本將中國禅宗引進西方,尤其鈴木大拙花了近八十年的時間從事此一工作,但臨死之際,卻仍舊很遺憾地說西方人都不了解禅。爲什麼?因爲他用西方人的方式來講禅,當然導致這種結果。佛法是實相,而非知識;禅,不能用知識來解。他老人家用知識的方法來解釋實相,結果讓實相變成了知識,當然害得西方人對禅多所誤解。
今天的佛法,雖然命脈猶存,講經之風盛行,其實尚未拮菁取華。臺灣所保留的佛法精神,好比被包在桃子的硬核裏面,一直挑不出來。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抽取出菁華,分享給大家。
這趟我到美國講經,一直提出一個原則:不用大腦思考,才叫佛法!這一點相信已對美國人産生了震撼。這個真理是什麼?必須做到不用大腦思考、不用知識,而用所謂實相、垂直的、縱向的思惟訓練,來披露法身慧命,彰顯自性的清淨,讓本來面目現前。
我們應該如何完成生命的改造呢?這必得有具體的方法才行。這一點,從最廣的一直到最微細的,我都已經完整爲各位開剖,可是這樣一個改造生命的工程體系,畢竟非一般人腦力所能承擔。我們看歌仔戲或布袋戲不是很輕松嗎?但吸收能力很低,何況這生命改造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其中所涉的細節、微觀,或整體的宏觀部分實在太廣大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放棄舊有的思考方式。
這破書立新的過程怎麼調適呢?我們聽講的時候,能從中有一點一滴的收獲已屬難能,若說要很圓滿的完成,確實還有困難。我們也發現,聽經時往往有一種矛盾:聽了一年半載,腦中裝載的資訊已經差不多了,尤其講者如果只有一套思惟模式、一個慣性,你聽一百個小時,大概就知道他下面要講什麼了。
我的思惟模式不只一套,是開放的,不容易讓人抓到重點。你想要成長就必須持續聽,最少得聽一個完整的、相當于濃縮《華嚴經》思想的一整個段落,如此天天聽,最少也得叁年以上才能抓住核心。這是累積整個生命改造工程所需要的資糧。
此後,你若不繼續聽倒也無妨,但必須按我提的方法去修。換言之,叁、五年內,你必須淬煉出自己的法門。或許你覺得別人單單提起佛號的方法很簡單,不過換你來,也許念了叁十年還摸不到重點。你提著念珠像拿著玩似的,一個鍾頭絕對念不到兩千聲。你一天究竟能念多少都無法肯定啊!那人家一小時念幾萬聲是怎麼來的?別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對你的教導也不會施壓,然而你下輩子來也不過是這樣而已。
但,我所說的,是我們這輩子必須即刻完成的。了生死啊!建立自己的國度啊!內在世界完成建設啊!那是真實的生命改造工程,絕非一般信仰。你拜拜看,誦經誦誦看,念佛念念看,都只是結個善緣,得一點福報,遠種菩提因而已。至于了生死?只要我執不斷,想了生死、出脫輪回就毫無可能。
阿羅漢小乘,雖然法執未破,至少也已斷了我執。我執不破,頂多修個福報,到頭來還不是在叁界中輪回,所以大家一定得踏踏實實去做。我們講了好幾堂課下來,這些內容怎麼成爲你的生命因素呢?人家說彌勒內院很清凈,你也想去,然而想去就能去嗎?聽說極樂世界很好,念阿彌陀佛就能去,所以見了人就「阿彌陀佛」說不停,這樣能去嗎?你必須去驗證。
我所談的都屬修行的真功夫,是根性的修行,只要如法嘗試、修爲,保證你往後的生命都比這輩子高。你在此所直接吸收、接納的都屬實相,好比奔逐于開闊的原野上,吸收到的都是新鮮的氧氣和芬多精,而不是關在家裏運動得滿身大汗,卻吸進了二氧化碳。
這是整體性的。在這裏,即使你沒目標而到處亂跑,知道也都還在實相吸收的範圍裏,所吸收到的乃是新鮮的氧氣、健康的空氣,腳踏的是生機盎然的綠地,而非水泥,不同的關鍵在此。這殊勝的法寶,到下輩子還會令你回味無窮。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四 神通只是修法的副産品,不必執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