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一】
海雲繼夢 解密
序編:一九九九年初,講于大華嚴寺嘉義道場
一 修法的前行與基礎儀軌
念佛、參禅打坐、持咒都是修行,修法本身有特別的儀軌。所謂總持法,是懂得法界的狀況,就能夠跟整個法界相應。你肚子餓了會找東西吃,累了會打呵欠,這很清楚嘛!狗病了,自己也會找藥吃。這些,都是生命中很自然的現象。
我們必須跟整個法界相應,而生命本來就會相應的,不需要再用什麼方法,只因爲知識發展,學了很多沒必要的東西,所以跟整個法界相應不來,于是産生迷失感,有所失落。
「怎麼辦?我迷失了,怎麼回去?」這時候你開始請教人,找你所熟悉的,看看有沒有一條路可以回歸生命的故鄉。在此情況下,我們才幡然憬悟要修法。
修法之路各色各樣,就像迷路了得找路回家一樣,然而每個人所找的回鄉路卻不盡相同,有人迷失于山嶺,有人迷失于水涯,如此又怎可能走同一條歸鄉路呢?
有勇氣的人自有一番選擇,懦弱的人也有自救的辦法。不少人都有問路的經驗,人家告訴你一個梗概,你說知道了,于是便自己上路。有的人幹脆要求指路著帶領他走。
要別人帶領是一種方法,自己摸索又是另一種方法,或許你以爲不需要人家帶好像比較高明,其實這跟高明與否無關,這是個人的習氣和性向使然。學佛、修法的情況亦然,從念佛、參禅、打坐到修密法都有人做,而各種修法都有其本身的目標。
按密法的專業,名堂甚多,好比參禅裏面的名堂也不少。參禅並不簡單,並非兩條腿折疊起來就好。昨天才有位同修問:「禅宗修法有所謂賓主的問題,究竟是主奪賓抑或賓奪主?」賓主問題乃禅宗思想流派之一,也是一種法門。各位現在修的准提法,則是密法流傳過程中的一種法門。
就密法的立場來看,密法有一定的儀軌。雖然很多人持咒,但他所修並非真正密法,真按密法來修的話,得先建立絕對的信心,此乃密法的基礎:一、對上師有沒有絕對的信心?二、對道場有沒有絕對的信心?叁、對這個法門有沒有絕對的信心?
要把上師和每一位同修都看成准提菩薩,具備那份尊敬、恭敬的心,修行才得見效果。假如像在廟裏拜拜一樣,香一點,自言自語了半天才想到趕緊把香插下去,這樣子絕對不夠正心誠意。修法人要對自己負責,例如念佛或持咒,無論念一萬遍或一千遍,結果都屬于自己的,佛菩薩不會來跟你計較。路邊那麼多人,什麼也沒念,日子不也過得很好,菩薩怎會特地找你算帳?可是要知道,對法的恭敬,關系到你生命本身的殊勝與莊嚴。
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啊!好幸福喔!」有沒有這種經驗?誰與你分享這幸福感?「我家實在好幸福,下輩子還要再來!」有些人則是唉聲歎氣:「真是頭殼壞掉,早知道不結婚了!」
我經常提醒同修們:「到底有沒有在學佛?」
「當然有!到華嚴來的,哪一個不是很認真在學佛!」
「既然如此,幹嘛還學什麼插花、氣功等等東西。」
大家多半回答:「有什麼關系?」
了生死這件事是沒辦法有旁骛夾雜或爲之間斷的,否則表示你的佛法已經完成,然而你真的了生死、出叁界了嗎?夫妻兩人既然很幸福,爲何還在外面拈花惹草、亂交朋友?若真正對佛法死心塌地,肯定「此爲世間之最」的話,你就不會心有旁骛了。學插花的人來學佛以後,一發覺生命的美顯現出來,便可讓生命之美流露在插花上,而非循著插花去找尋生命之美。生命的健康透過學佛去體驗出來啊!學氣功也一樣,如果只是爲了健康,那麼佛法的精神與生命感便消失殆盡了。
應該把法、上師、道場以及修法的同修都視爲最殊勝,法才會修得好,一切才真的會變得殊勝。否則修學當中老是認爲別人「兩光兩光(臺語,糊塗不靈光之意)」,法一定修不成。所以進到佛門來,必得有一份尊榮感,能修學這個法,要覺得十分崇高神聖。
要讓家人、孩子感受到來此學佛與修法的殊勝,而非一開始就見不得人,好像不夠光彩似的,這樣的話還修什麼?所以心境必須先調整好,以正確的心態來修學佛法,凡此都必須先建立,有此基礎之後,再來決定修什麼樣的法。
一輩子主修的法,選一個就好,其他的法則屬加行,亦即輔助性質。如以准提法爲主修,就得專注一意的修,修得差不多了,再來考慮其他,如財寶法等等一堆都可修,可是都得排在後面。你現在修准提法,就要把准提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就像上班做生意,以事業、工作爲優先,做完了,有空才去看電影,你不能反客爲主,否則即是顛倒。例如你主修准提,但某一天剛好碰上地藏王菩薩的生日,所以修法之余,再把《地藏經》看一遍,這便是加行。
平日早上起床打點好一切之後,開始修法,要修到通達沒那麼容易,眼前只是按照儀軌來修,其中尚有衆多微妙處需要上師提點。修密者必須與上師相應,上師、本師、本尊一體。假如尚未依止上師,那便是叁腳鼎欠一腳,會立足不穩。蓋因法乃透過上師傳承,必須本尊、上師、本師結爲一體,鼎足而立,方爲穩固。
我們至少應該要先了解應具足什麼,才開始修法,這是一種基礎。基礎修好後才告訴你如何用心、超越,那才可能成就。事實上,日常生活中很多俗事罣礙,想要一下子超越也頗有困難。不論如何,當前面這些因緣條件都具足之後,我們才開始來修准提法。
誰是准提佛母、准提菩薩?准提究竟爲何?
准提是印度話,意爲「清淨」,此指「自性清淨」,修准提法就是要讓我們的自性清淨心現前。這個咒語很特殊,與《心經》的「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差不多,爲何一直叫「揭谛」?就是提醒、催促我們趕緊成就般若智慧。
印度文「折隸主隸 准提」叁個連在一起,表示「清淨 清淨 清淨」,意即讓自性清淨心趕緊現前。自性清淨就是毫無雜質。身爲凡夫,我們具有衆多雜質、汙染與煩惱,正因爲這些雜染和煩惱,這個法反而容易與人相應。准提法本就是要令人清淨,一旦開始洗滌而趨向清淨時,汙染便逐漸脫落,修法者會很快與之相應。
准提法所求是自性清淨心現前,這不只了生死、出叁界,甚至還能與整個法界相融合一,這才是它尊貴之處。不管求財求子求官位,或求事業亨通、身體健康,很快都能相應。但很多人也因此勾留停滯,以爲准提法就是求這些。雖然修學過程中,此法確實能滿足種種世間願望,但其真正目標則是無量莊嚴,非常不可思議的殊勝,絕對不要以爲能求得兩個兒子就好,那實在沒什麼價值。
一百克拉鑽石可以發揮什麼作用?可以換一棟房子耶!如果你把一百克拉的鑽石拿到任何一家餐廳說:「這顆鑽石給你,讓我一輩子在這裏免費吃飯!」我想每個老板都同意,但如果只換一碗切仔面就未免太可惜了,也表示你好不識貨。准提法就如這顆大鑽石,極其殊勝,通常我們都念「南無七俱胝佛母准提王菩薩」,准提是清淨,是一切法修到最終的根本。
很多人幾乎都在盲修瞎練,但是讓自性清淨心顯露出來,才是最終的總關鍵。准提法可以達到這個目的。而自性清淨顯現之前需要具備什麼呢?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是佛母,所謂佛母,乃十方叁世一切佛的母親;文殊菩薩即代表般若智慧,所以說他是七佛之師,是佛母。般若智慧從哪裏來?從七菩提分來。「七俱胝」的「七」乃指七菩提分,「俱胝」就是很多的意思,「七俱胝」的俱胝表示好幾億萬,亦即有很多很多的七菩提分,如此方能具足般若智慧,讓自性清淨心顯露出來。「七俱胝佛母准提王菩薩」這個法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共修的,換言之,修這個法就等于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一起共修,而就衆生的本來面目來看,在坐的同修全都是佛。
這裏面包含叁位菩薩,首先,「佛母」指文殊菩薩,然後「七俱胝」則告訴我們法的一致性,因爲人人皆可如此修,猶如觀世音菩薩那般自在,具足無數的七菩提分,故第二位指的是觀自在菩薩。再來,代表自性清淨的「准提」,此即等同于普賢菩薩。因此,念「七俱胝佛母准提王菩薩」時,以上叁位菩薩全都同在,所以說這其實是非常殊勝的華嚴密法。叁尊菩薩,以觀自在菩薩代表佛,加上普賢、文殊,這不就是華嚴叁聖?談到五十叁參時,我們特別提到觀自在菩薩的綜合性作用,原因就在這裏。
如果自己在家裏修,沒人爲你開導,你感受得到此種殊勝嗎?有一回,某位同修送我一條圍巾,我因爲怕脖子癢,所以並未圍起來。後來這名同修告訴我:「這是西藏高山的牦牛毛所製成的,很暖和,又不會癢。」經他這麼一介紹,我也不覺得他會癢了。這就是經人開導的差別。
同樣的,修行乏人指導的話,不管黑白全都拜,從孔子、保生大帝拜到萬應公,根本不分青紅皂白。學佛之後就不同了,開始有人開導你,告訴你哪些是天上的神,哪些是鬼廟,此外又有什麼佛、菩薩等等。觀音亭、觀音庵、觀音廟等都供奉菩薩;大雄寶殿是拜佛的,藥師殿在東方,叁聖殿在西方。如此就清楚自己在拜什麼,點香上香等作用或意義也多少了解,不像從前那般迷糊了。所以,學佛一定要有人開導,此乃基本意義。
修法過程中必須注意一點一滴怎麼來的,分辨其中諸多不同。當了解准提王菩薩後,曉得這些法何等殊勝,那麼在修法上首先得注意的是,一再地稱贊,稱贊如來,這是修法的第一要領。
假如你手拿一串念珠,我告訴你那是石頭或塑膠做的,你可能就隨便念;若說是翡翠或千年琥珀,你念的感覺便幡然不同了。爲什麼有此差異呢?蓋因用心不同!既然知道准提法的殊勝,你是否會好好稱贊一番?不懂得稱贊,實乃人性的自然狀態,表示對法的殊勝尚無認識。而法本裏有很多稱贊語,剛開始學,我們不曉得如何稱贊,那就按法本偈贊語來稱頌,這是第一階段。
到了第二階段,你開始稱贊自己的感受,就像小孩子到學校讀書,老師說要孝順父母,雖然小孩子尚不懂孝順的真正意義,回家只會用嘴巴講,慢慢過了一段時間,他逐漸了解何謂孝順,買東西吃的時候,會先拿一半分給媽媽,這就是孝順的狀況現前了,而孝順兩個字也消融了。剛開始有孝順二字,反而不知孝順爲何物。稱贊亦然,最初按經本來稱贊,多半有口無心,感受不到究竟稱贊什麼,然而稱贊到某個階段,真的感受到佛的殊勝、菩薩的了不起以後,就會打從心裏面由衷贊歎。
很多同修看到師父,說道:「師父真了不起,一看便知修得很好!」我說:「你比師父還厲害,師父修得好,你也看得出來!」其實這是交際應酬話,這種話原本不該對著師父說。稱贊佛菩薩時,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不過,一旦到達某種程度以後,稱贊語便由衷地發自內心,那是從內心感受直接顯現而出的。
其次是禮敬、禮拜佛。修密法的人很特殊,很會稱贊但卻不會拜。修密的人很少在佛前拜佛。我們要求各位按法本規定,一開始先叁拜,每一段之後還要叁拜,修到某一段結束之後,還要再拜。一句「南無准提王菩薩摩诃薩」,一拜,再一句「南無准提王菩薩摩诃薩」,仍舊一拜,如是者叁稱叁拜。每一段都要拜,不要光念就好,稱贊以後要禮敬,禮敬得付諸行動,即拜下去,姿勢就一定要做出來,縱使不是很標准,但總不脫離基本的表達方式。但不要像問訊那樣快,必須慢慢來,這個當口正好訓練心性的柔軟度。
稱贊以後就開始拜,稱贊本身帶有迎請佛菩薩到來的意思。我們請准提菩薩來鎮壇、來接受供養,誦經修法即是供養。該如何迎請准提菩薩呢?迎請稱贊時,必須開始觀想,觀想頭頂上寶蓋寶雲祥雲雲集,然後再觀想祥瑞之氣從頭頂上進來,進入身體裏面。觀想仍屬一種妄想,不過卻是好的;你觀想甘露水灌進來。
剛才提過本尊、上師、本師乃爲一體,其實都在我們心中,從心中將本尊請出來,而本師和上師都一起迎請出來。本尊頭頂上是上師,上師頭頂上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叁者乃爲一體。如此觀想本尊、上師、本師,修法完了,必須送本尊回歸本位,從哪邊請來就送回去。
這些都是我們自性中本有的,所以稱爲自性清淨、自性原本就俱足的。
剛開始的稱贊帶有迎請的意思,一旦佛菩薩到了,就得禮拜,因此稱贊完畢就得先禮拜,完後開始修法,在念誦經文的過程中,只要稱贊到佛菩薩或本尊的名字時,就合掌頂禮,這是最基本的。
以上所說的都屬前行的部分,前行完畢,修法之前,可能會有某些障礙,一旦障礙出現就必須忏悔,忏悔也等于開始修行了。忏悔其實就是正行的前方便,即先掃除障礙。自己能忏悔當然很好,假如不會,則按經文與前面稱贊的方式慢慢進行觀想。
忏悔最主要目的在于反省,看看本身有何不良習氣與錯誤的觀念,以前所有不當的行爲和不良的習氣、觀念等,都得靠自己慢慢檢討,在反省之中將之一體暴露。忏悔時,絕不容辯白、隱瞞。
以前所做的既然不對,現在就應改掉,之前所爲,不管好壞,定然都有果報。我們不希望壞果報來障礙修行,所以當下即開始忏悔,事情現前以後,便請菩薩加持。譬如曾經釣魚活殺雞,即請佛菩薩加持,先予以超度,化解惡因惡緣,然後觀想其超生。當初種種偷殺罵等不良行爲,都從動機上去改正,以後絕不再犯。
不必一直對別人解釋以前的種種,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生命過去所潛伏、沈澱的雜質,借著忏悔加以洗淨,通通凈除,那就很殊勝了。要懂得如何把這些不好的洗掉,一次又一次的反省,每一次修法,如果因緣浮現,以往所造的業現前,就借著忏悔把這些障礙消除。假如不加以忏悔,你在修法過程中,會有更多的障礙。
凡此,都無法逃避,也不必找理由規避,跟閻羅王講情也沒用,你做了什麼就是什麼,動不了他的鐵算盤。動機對的自然會有好果報,所以不必找理由,有錯就改。透過反省、忏悔,福報自然現前。所以我們必須在此一再地強調,修法前忏悔的重要性。
持咒最少半個鍾頭以上,通通做完之後,必須發願、回向。如果共修,應該要有一個禮拜的時間,人數不必太多,以我們的標准,不超過五十人爲佳,一星期至少碰面一次,將修法中的種種狀況提出,趕緊解答疑難。有些人一來,寒暄、頂禮一番,隨即東拉西扯,真正談到修法的症結時,完全不知所雲,抓不到重點,講不出來,所以我們經常需要小參。
前面所談的這幾部分:迎請、稱贊、禮拜、忏悔,都得在我們的內心裏准備好,因爲任何行法開始之前,都不可避免有這些前行工作和基本儀式。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一 修法的前行與基礎儀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