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准提咒如何持?如何回向?
前面講的通稱爲摸索階段,摸索其實需要相當長的一段之間,一般人花十年時間是正常的。要是認爲佛法很簡單,兩下子就搞定,這種人太傲慢,保證他們叁大阿僧祇劫都學不成。
要了解佛法講的什麼,用自己的方法絕對不成,咱們大腦頭殼裏裝的都是抽象的符號,不能裝真實的東西,一粒沙子都進不去。大腦只能放一些符號假象,其特性就是持續找目標,其實那些目標都只是一些符號而已。當我們剛遇到一個人時,一定會問說:「這人是誰?」其實你要問的是他的名字,不管美醜,都一定要先找出他的名字,我們就滿足了。
佛法非常不一樣,他告訴我們,看到一個東西,就把它納入生命裏面。可是我們看到一個符號很快就記起來了,要把他整個狀況流到生命中,實在是很困難。大腦都記那些符號,大家在一起常說:「你在修什麼?我們那裏有好多人,很溫馨,大家都好莊嚴、精進,家庭幸福美滿。」大腦都是記這些東西。人死了,這些東西就不見了,前輩子認識的親戚朋友,今天有哪個記得?都忘記了。佛法不給你這些符號,死了以後再來,依然面目全非。
佛法在訓練我們,進入薩婆若海以後如何改變生命,當薩婆若海裏裝的是貪、瞋、癡時,下輩子就像鳄魚,如果裝的是戒、定、慧,下輩子便跟楊麗花一樣表現傑出,漂亮又有名。若要熄滅貪瞋癡,就在薩婆若海裏增長戒定慧,與生命因素結合。
假如是在第六、七、八意識裏裝戒、定、慧,那是福報,裝了貪、瞋、癡則是業力。大部分人修行都在六、七、八識這邊修,修得好就有福報,修不好便是業報。
我們則是在薩婆若海、生命因素裏修行。我從這方向來提醒大家認識佛法,一定要先摸索一段時間,從稱贊、禮敬、忏悔上面去摸索薩婆若海這個生命因素的存在,才有辦法進一步論及如何修。感覺不到這一點,那就沒辦法修行。
生命中如果有很多的挫折與困難,修法過程中自然會解決,例如可以對佛菩薩講:「弟子想好好精進,能否讓我少兼一點差,又不至于餓肚子?」菩薩一定會滿你的願。
「菩薩,我已經有叁棟房子,但想要湊足十棟。」菩薩不聽這些,因爲這人太貪心。如果不懂發的願是否正確,很簡單,可以跟佛菩薩講:「我發的願如果菩薩認爲可以,就請答應我,讓我滿願。」
你每天叁餐不繼,菩薩一定幫忙,但如果是貪多務得的話,菩薩就不予理會。生活中真正有困難的部分,即使是家裏小孩子不聽調教,也可請佛菩薩幫忙調整。小孩子不受教,有時是因爲家長觀念不對,不一定是小孩子的錯。菩薩幫忙調整一下,父母本身會跟著調,這不是很圓滿嗎?
你不能要求菩薩晚上幫忙教訓小孩,讓他一早起來下跪、忏悔。有時候是我們的錯,自己要改,至于怎麼改,菩薩會幫忙處理,這是真正的要領。修行人必須領悟到底是山轉、路轉,還是人轉、心轉,但千萬不要團團轉。答應菩薩好好修法,我們自己就會慢慢改過來,該放下的就放下,會圓滿的就圓滿。不要因爲執著而去進行,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這是摸索階段,必須進行好一段時間,善根夠的,也要五年左右。一般人很用心,也需要十年。別以爲很快就搞定,一有這種慢心便很難成就,記得這個原則。
我們開始修法有兩個部分得同時進行:首先觀空。現在持咒,這是空性,剛剛講般若性空的智慧,所以要有文殊菩薩的觀空智慧。另外是修普賢菩薩的法門。二者必須得兼,並得結合在一起,不要修一下就停滯,反正一切皆空!不是這樣,修法剛開始一定得扣得很緊。
眼前若不扣緊,將來便難以超越。所謂超越就是把這個法放下,但現在若不抓緊,將來如何放下?你要布施,手裏得有東西才能布施,沒錢、沒東西怎麼布施?所以一定要很認真地去修法。最終目的還是在于「放下」。此刻積極修爲,修法時,性空也是倂在一起同時進行的。
整個行法過程中,無論是持准提長咒或短咒都可以,我比較主張持心咒,亦即短咒的部分:「唵折隸 主隸 准提 娑婆诃」,念的字數有一點彈性,譬如「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诃」是九個字,念「娑婆诃」就變十個字,或者念「唵 折隸主隸 准提 吽」八個字也行,是八、是九或十個字,都不要緊,加上「怛侄他」也無所謂。
在用功過程裏,念這八、九或十個字,一個鍾頭一千遍或許會有一千個妄想,念叁千遍、五千遍,就有叁千、五千個妄想。但從五千遍開始到一萬遍之間,妄想會變少,這一點行者本身可以很清楚感受到。從一千陸續增至五千的過程,會有很大的變化,每天選個時間去試驗,功課本身一小時,加上前行部分半個鍾頭,總共一個半小時。假如剛開始沒有太多時間,那就試試半小時,加上前行總共一小時。
持咒一個鍾頭爲標准,短咒念叁千大概算正常。正常的換氣、吞口水都沒問題,但妄想仍多。念到五千以後,你慢慢發現聲音無法太大,否則喉嚨受不了,于是你開始進行調整,到達一萬之數時,你就變成金剛持、金剛念誦,只有嘴唇動。
一萬以上,由于嘴唇的頻率太快,于是等于不動了,而從喉嚨發出一種聲音;一萬五以上則不由喉嚨發聲了。這聲音必須自己去感受,你會覺得聲音已經不由身體,而由心裏發出。也就是說,從一萬五到二萬之間,你將發現聲音是由腦筋裏面發出來的。本來從嘴巴(頰)來,後來變成從嘴唇、喉嚨來,然後由心來,再從大腦發出來,超過二萬以上,全身都可發出那個聲音。
發聲的祖師爺叫瑪爾巴,死時全身發出聲音,他人已經死了,全身卻還發出聲音,那就是他念的咒。一個鍾頭內念「准提心咒」二萬遍,大概已達大腦極限,對世間人而言已極爲不可思議的了。
然而這還是世間的,從這裏才算正式修行,是一種超越的修行。這當中不僅發聲的變化,連呼吸也改變了,否則用原來的呼吸法,一定無法負荷,搞到心髒病。這時候你若會調,隨著量的增加,什麼心髒病、肺病等症狀,都將一體調愈而不見了。吞口水也會發生變化,連帶腹肌、腸胃脾肝等等,也都會調好,變得健康。聲音、呼吸、口水叁方面都調得很好的話,什麼氣功都不必學,身體狀況定然一等一。
學佛殊勝的重點在這裏,這也是其奧妙之處。當真正精進修行時,所有功用都會發揮出來,修法過程中全部調整,包括心境也一樣。念到一萬遍時,你會手忙腳亂,一萬五以上大概已經無法算數字,你若念到兩萬怎麼算?根本無法算。到這個時候,你全身整體自然轉變,全方位地産生變化。
修行絕非單一的,而是總體性的。例如念阿彌陀佛,一定要把它鎖住,一再地深入,你將會發現空性在這裏起作用。念到一萬開始轉變,聲音,由這裏變成那裏的,有口腔的聲音變成嘴唇的聲音,甚至變成喉嚨、肚子裏的聲音,最後要把心裏的聲音叫出來,然後變成腦波的聲音。
說起來容易,做下去就知道不可思議了。一萬、兩萬遍怎麼念?念的次數隨著呼吸出現。念的韻律是這樣來的,吐一口氣回來,大概就一百零八遍。吐一口氣差不多半分鍾,那絕不像一般喘一口氣叁秒鍾就過去了,他可以延伸至叁十秒。那時候如果調得純熟,大概會慢慢由一百零八遍增至一千零八遍,而念的聲音則與呼吸頻率結合。所謂龜息法、胎息法就是這樣來的,那不是深呼吸,而是一種轉變的開始。唾液,我們稱「津」,他會很自然地流進去,這東西最營養了。你現在的口水不幹淨,但修法到一定程度後,口水即變得清涼,可治百病,因爲我們本身有條理好。這時候還談空或不空,就是心理上的障礙。心裏有障礙的人絕對不空,告訴人家「你就是放不下」,這種說法太粗了。修行進入微細之處,境界進來該怎麼轉?呼吸、聲音怎麼轉?唾液怎麼吞?凡此種種皆需轉化,不能停滯于某階段。
訓練完成後,我們隨時都可能提起正念,咒語便隨著呼吸而出。工作時亦然,隨著工作,咒語便跟著汨汨而出。當咒語和呼吸相結合時,咒語也可以和我們的所有行爲相結合。咒語透過行爲出去,神通即現前,這時候已然超越大腦,不光一個鍾頭念五萬遍、十萬遍,一念之間或刹那間即能念五萬遍、十萬遍,此即實修的不可思議之處。
心理上有何障礙必須突破?平常注意聽經,把相關的法義、教理脈絡弄清楚,否則實修下去會碰壁、踢到鐵板,此皆因轉不過來。所以很多同修說:「師父,我回去拼一晚,拼到差點生病。」什麼都沒有掃清,當然會生病,不能一個晚上拼這麼多,必須循序漸進。假設現在念一千遍,叁個月下來,每天一個鍾頭大概都念叁千遍,如此加緊用功,再下來的叁個月,大概就增加到五千遍……。
水平一再提升,你發現念叁千和念五千的氣質不同,念五千跟念八千不一樣,八千與一萬更是幡然有別,而念到一萬五以上,隨便什麼地方一站,任何人自然都會看到他。因爲他依然極突出,有鶴立之姿。其實能念到一萬已經不得了了,氣質已然大不相同。
所謂多少遍,是指長期的平均數字,而非試過一次就算數,因爲你可能是極勉強的壓縮,而把胸部、喉嚨也弄受傷了。所以不要勉強試驗,需經慢慢調整,從一千、二千到叁千,皆需維持一段時間,而後才想辦法突破與提升。一個鍾頭念到二萬,大概需要叁到五年的時間調得上來。這裏面要調的東西很多,包括怎麼呼吸、發音,唾液怎麼吞,還有生理上的習慣等等,若無叁、五年之功恐怕不行。
很多地方你聽我講似乎很簡單,實際去做就沒那麼容易。就像剛開始學唱歌,聽人家唱DO RE MI很簡單,自己實際唱出來就問題叢生,蓋皆因生理尚未調整好。同樣的,剛開始念咒,聲音由口腔轉變成嘴唇音,再變成喉嚨;呼吸調整變化之際,連我們自己也未必知道。喉嚨、唾液等各種轉變,修行者本身未必清楚,但無論如何總是得慢慢去調,叁、五年時間不爲過。這當中假如有所執著,空性就觀不出來,進去是觀空、行空,就是力…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二 准提咒如何持?如何回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