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

  佛教是什麼?佛教是哲學?還是宗教?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大家都犯了將文化與佛法混爲一談的錯誤,其實文化與佛法並不相同,如果把文化譬喻爲茶杯,佛法就是茶。喝茶需要茶杯,但喝完茶後,就不再需要握著茶杯。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以人類有限的智慧所發展出來的,是人造的,但佛法並不是人造的。當然,就相對的教法來看,它是由佛所說的,可是由絕對的教法來看,佛法不是佛說的。

  這個時代,大家只在乎文化是什麼,而不在乎佛法是什麼,就像人們在乎茶杯,而不管茶的內容,所以大家探討紅帽系、黃帽系如何做大禮拜,盡把重心放在人們所創造的事務上。

  在日本,我們看到眼睛細細、肚子大大的佛像;在印度,看到腿長、身體長、鼻子挺挺的佛像;在阿富汗,看到有胡子、有胸毛的佛像,每個人都認爲自己做的佛像最接進實相。真正的佛是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除非他自己已經成佛。當然,佛也沒有告訴我們,他決定要像日本的佛、印度的佛、還是阿富汗的佛。所以,不要這麼在乎文化的差異,雖然文化可以幫助我們,就像茶杯可以讓我們喝到茶一樣,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是不是一種宗教?一般的宗教相信宇宙存在一個創造者,以此來檢視佛教,正如一些佛學大師所言,佛教並不是宗教。雖然,佛教徒相信有神,但神也是六道輪回的一種型態;神,並不是創造者。不管是小乘、大乘或金剛乘,都相信宇宙是由衆生業力扭結而成。

  那麼佛法是不是一種哲學呢?哲學是由人類智慧所創,以此定義來審視佛教,佛法也不是哲學。那麼佛法是什麼?佛法是佛的教法,包括一切究竟的真理。若不了解佛法的真義,每天只是念誦、修行,就不算真正跟著佛的教法而行。

  一般人以爲,學佛是一種自外于日常生活的狀態,這是錯誤的。佛法就是生活,佛法就是把生活真實狀況說出來的教法。因爲我們不了解實相,即使修行了很久,也沒有修成;就像我們修財神,修了半天仍然貧窮;就像我們灌了上千個頂,卻沒有培養出一丁點善的品質。

  也許我們曾經做了個怪夢,就認爲這是受到某種灌頂或加持的結果,如果只是放在心裏,當然沒有關系;但一般人絕對不會把它放在心裏就算了,一定會到處嚷嚷。其結果是讓周遭的人嫉妒,爲何只有少數人有此夢境。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在家人”身上,“出家人”亦然。當我們在路上碰到一個瘋瘋顛顛的計程車司機而心生不悅,那就表示以前的修行對我們並沒有幫助。

  另一個問題是時下認爲修行一定要設佛堂,然後坐在禅墊上,每天花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來修行。或者有些人做“無我觀”,以減輕自己的我執,一上座就想,今天“我”上座、今天“我”做的很好、今天“我”修得很高興,這種“無我觀”不但不能減少我執,反而會使我執更加堅定。

  一般情況是每天都花一個小時修行,用力看著上師,盯著佛像,閉著眼睛專心持咒,但修完之後,就把上師、佛堂關在門後,心中再沒有上師、沒有佛,于是所有的貪嗔癡慢疑都起來了,我們如何認爲,一個小時可以對抗其余的二十叁個小時呢?

  當然,在上師面前發菩提心、修行也是很好的。透過這些修持使自己平靜、快樂也不錯,但是,在佛堂外呢?有瘋瘋癫癫的計程車司機、有壞人、有和我們吵架的人,種種狀況無不刺激我們升起忿怒的情緒。

  所以,一個人應該對我們周遭的事務敏感、關心,應該有好的發心(菩提心),應該是出于自發的,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自發的去做任何事,我們像個小孩,被父母、被社會影響,被人用湯匙一口口喂食長大。就像大家高高興興地“一起”吃飯,這是代表一個好的社會,應該一起用餐。但有什麼理由告訴我,爲什麼大家可以“一起”用餐,卻不能“一起”上廁所?在社會的觀念裏,身爲一個紳士淑女就是如此行事。所以我們依照“定律”生活,接受社會的規範,從未以自己的方式來決定前途,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受到衆人影響,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見容于社會中。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欺騙。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應世出生,他選擇誕生在印度的第二個階級——皇室,以獲得度化衆生所需要的尊敬與地位。當他出生時,有一位星相算命家預言:“此兒若能從塵世中出離,將成爲佛;若留在塵世中,將成爲萬王之王(king of the king)”。國王爲了避免釋迦牟尼佛抛棄王位,用盡各種方法欺騙他,當然釋迦牟尼佛還是發現了人生的苦,亦從車夫口中得知,即使貴如國王也不可能避免老病死。這使釋迦牟尼佛産生強烈的出離心,當夜便舍棄一切離家苦行。最初他追隨印度苦行僧的教法曆經許多苦修,後來發現這樣下去不行,才到菩提迦耶,最後在菩提樹下得證成佛。成佛後,釋迦牟尼佛並不希望將此體悟宣揚(有些教法無法以言語描述),希望繼續在定中修行,在帝釋天王與大梵天王的祈請下,釋迦牟尼佛才在鹿野苑傳下了第一個教授(佛陀共有叁次傳法)。

  佛陀所宣說的第一個教法就是——“要知道痛苦”,這是非常重要的教授,可惜現在有許多人都不重視它,只對大圓滿、大手印及金剛乘所作的廣告有興趣。了解痛苦,是一切佛法的基礎。爲了離開這痛苦的六道輪回,才有修行佛法的必要,這就好像犯人知道監獄的痛苦,想離開是一樣的。如果不覺得監獄是痛苦的,就不會想離開,而我們就是身在輪回的監獄裏。

  四加行也是要我們知道痛苦、了解痛苦。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錯將痛苦當成快樂,如果我們檢視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不管是地位、權力、金錢、豪華或奢侈,其實沒有一件是快樂的。苦有叁種,苦苦、行苦、壞苦是最大的痛苦,只是我們不了解;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無齒無發,在地上爬來爬去,長大之後擁有年輕、美麗與健壯,老了以後皺紋滿布、頭發稀疏,這些事都變了,我們卻還以爲自己跟以前一樣。爲什麼會忽略這些痛苦?因爲我們有野心,以爲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不再痛苦。

  真正的情況是,痛苦不斷,想除掉痛苦的心也不止,然而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我們對于死亡的認知上,當我說“希望明天能見到各位來參加法會”時,大家都理所當然地應允,因爲我們下意識認爲今晚我們不會死,但我們憑什麼認爲明天還會活著?在我們的周遭,有許多足以致命的因素。當因緣成熟時,一張紙也可以殺人,甚至是那些我們可以維持生命的東西,在適當的時機,同樣也可以奪人命,食物、空氣、水亦是如此。在這個瞬間,有很多人正在生死邊緣掙紮,有些人快渴死了、有些人快淹死了;有些人正處于快樂、有些人正處于痛苦;有些人正以數百萬元換取少許的食物、有些人正以數百萬元從事減肥,而你無法告訴我,是節食痛苦,還是饑餓痛苦。其實,兩者皆痛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