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元論的根源,就是把感覺和理性分開,當做純然不同的,而且認爲很對,如此不但互相對立,並使彼此不能溝通。他的二元論便顯現觀念和物質之對立,再現于感覺和思想之對立,又現于肉體和靈魂之對立。
把真理和實在放在理性方面,而不放在感覺方面固然是對的,但是感覺和理性雖然不同,卻也應該一致,它們必須是異流而同源才行。
佛的妙理便無此缺點,他是最圓滿也是最一元的。他最初否定感覺,認爲感覺是虛妄的,然而此虛妄之根源則非感覺本體之罪,而是被無明所蒙蔽,無明揭開則虛妄已滅,此時的感覺如同理性,即與佛性無異,故感覺和佛性雖然初則分異最後仍是同源。
希臘及西方哲學家的難關,在于他們超越感覺境界入于純粹思想境界之後,再墜入感覺境界的桎梏中,佛則超越此二境界,西方哲人未到的境界即是佛性境界,此境界不能以思想揣測,不能以語言文字形容,必須實證而後知之。證悟之後,一切感覺思想就都不離佛性了,所以說“唯證與證者”乃能知之。
經典及祖師語錄中對此境界所表示者,或語或默,已證者一目了然,未證者百思莫解,其方法有如佛之拈花示衆,祖師之喝棒怒罵也。
有無始無明然後有一念無明,所以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是相對的。有第一念就有第二念、第叁念,以至無窮無盡的念,由相對生出無數的相對,所以相對是不可窮,不可究,沒有止境,如環無端,故名輪回。
人類一出生便是相對的,有白種,有黑種,又有紅種,因此,便起了很多矛盾和煩惱,意思是人一出生來就要承受這悲慘的命運。
佛性超越邏輯
佛性是超越相對,非思想之所能及,故超越邏輯之域。邏輯者思想之所有事,屬相對之範圍,故凡經中解釋佛性絕對的文字,都不能以邏輯證明,佛性本來是不能解釋,但佛爲利益衆生故,用盡方法,以求達到解釋之萬一,故這些文字語言是經過及困難之境而後構成的。驟讀時,好象不合邏輯,但實質上早已超越邏輯之域而入于“義包絕對”之境了。若能達到此地步,則無所不合邏輯,而其所用之邏輯乃是絕對得邏輯。
絕對論者即佛性論,佛性遍滿十方,圓裏叁世,無壞無雜,無證無取,不受熏染,本來具足,因此稱爲絕對。
我造此論必須要用語言文字來解釋,文字語言都是屬于相對,但爲了表明佛的精理,所以要靠文字的方便以說明真理,讀者不要滯于文字,必定要得意忘言才是。
西方哲學“小我”“大我”之分是相對的,而“佛、衆生、我”都不二,是絕對的。相對則不平等;絕對則平等。不平等故有爭論、鬥爭;平等故不爭論、鬥爭。
佛身有時間空間然後能知生命爲何物,其延續時間及活動空間若超過時空,則無所謂生命,也非所謂無生命,因爲生命的本身即是絕對,也叫做“法身”。人只知在時間空間中認知其相對的生命,而不肯于時間空間之外去認知其絕對的生命,于是生命乃被時間空間否定,但絕對的生命卻能否定時間空間,所謂“天地未生,此物已在,天地毀壞,此物不壞”。
絕對安樂的境界
自我是一個桎梏,人只有在忘我的時候才能得到安樂,但要忘卻自我就只有依靠“法我”。
法我就是自我之外萬事萬物的我,譬如:音樂、藝術、運動等都是法我。當我們聽音樂或欣賞藝術時,常會忘卻自我,這時當然比較自由安樂,但忘了自我,卻落入“法我”範圍之中。法我仍然被時間空間所限製,比如聽音樂只能有一個短時間的安樂,如果時間過去,就依然跌回自我的痛苦桎梏中,于是我們想找更大的安樂,就只好抛棄“法我”入于“空我”。空我是更安樂,但那塊園地卻是空寂冥漠的,一切外物不能侵入,也是小乘禅的“滅盡定”(注二十九)境界,身心輕安,恬然自得,乃是一種相對的“涅磐”境界,仍然是時間空間之限製,當你跨出“空”境時,就又跌回自我的枷鎖之中。因此,你如果想得到最徹底和究竟的安樂,只有抛棄“空我”,證入真如佛性境界,這時就不受空間時間限製,並得以解脫叁界中的一切苦,那才是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安樂。
哲學家羅素妄想借其以數理構成的天羅地網,來捕捉此超越迹象之大魚(絕對),結果不但一無所獲,反而落入自己的巨網中而不能自脫。
中國不識字的樵夫(六祖慧能)聞一語而證絕對,又有人看桃花而證絕對者(靈雲志勤禅師)和聞擊竹之聲而悟絕對者(香嚴智閑禅師),不知何時西方人才能信得!
生活在相對境界中的西方哲學家,他們受相對世界自然矛盾的啓發,于是利用屬于相對中的絕對數學和物理學來否定周圍相對的東西,這是以相對否定相對的方法。可是他們還沒有完全清楚,數學和物理學本身就是相對,如果離開了相對的時空,數學和物理學甚至一切科學便無所施其技。最後,當數學、物理學......等超越相對時空,而進入絕對時空時,它們環顧周圍一切都是絕對的,雖欲加以否定而無法下手。此時的一切科學其本身即是絕對者,完全脫離了人們愚蠢的腦筋,而存在于絕對的宇宙之中,于是它們得到了“永生”。
哲學之所事在“知”;佛法之所事在“離知”,即離“所知障”。禅家所謂:“這張嘴只堪挂在壁上。”又說:“舉念則天地懸殊,況動這兩片唇皮。”這不單是不立文字的宗門如此,就是經教也一樣。般若經說:“一切法非二,即是無性,不可以心知,不可以一切法知。”又說:“一切相,非以智取相所得。”此不獨破相之教爲然,即法相宗亦如此。
文殊菩薩贊維摩诘之言曰:“乃至無有言說,是真入不二法門者。”足見文字之不能表示絕對,乃諸家所共承認。文字語言之所能發揮者,實屬有限,釋迦佛爲救其窮,特于教旨之外,另立一更爲直接之方法,曰:“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此爲禅宗成立之開始,然此種直接而撲素之方法,蓋亦本于自然之法則。
文字雖低能,尚能因指而見月,則文字未曾無功;尚得魚而守荃,則文字未曾無累,故叁藏十二部者,乃釋迦佛所假立,亦爲釋迦佛所否定。假立者爲度衆生;否定者爲免累衆生。能假立而不能否定,非佛也;能否定而不能假立,亦非佛也。能假立而又能否定,于是佛乃絕對無瑕、無得而指責批駁之者。佛曾說唯心矣,隨即否定之;佛曾說真如矣,隨即否定之;佛曾說阿辱多羅叁貌叁菩提矣,又隨即否定之,曰:“名也,非實也,不可得也。”如是而後,佛之說法乃無滯沾,入于絕對而無余。故或有欲以經籍法門議佛者,而不知所謂經籍和所謂法門者,佛早已一一自加否定,以至不留一字,則尚何指責之可加乎?故議佛謗佛者,實同揮拳以擊空,仰面而唾天,其不自汙自弊者鮮矣!否定者乃進入絕對之方法,也是表顯絕對之方法,故佛之說法,有隨說隨否定者,若非如此,無以刪盡迹象,無以脫盡滯礙。金剛經雲:“佛說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阿辱多羅叁貌叁菩提,即非阿辱多羅叁貌叁菩提,是名阿辱多羅叁貌叁菩提。”若能知乎此,然後可以誦經,可以學佛。
一切心法色法,皆人類據其感覺思維而名之,與其本體無關;所謂時間空間者,亦人類據其思想感覺爲標准而名之,亦與本體無關。而思想感覺之本身起于無始無明,變幻無常,無有絕對之標准。當無始無明被否定時,則思想感覺亦被否定;當思想感覺被否定,則一切皆被否定了,故凡屬相對者,皆得而否定之。雖然,此之謂否定乃否定其相,其名,而其本體自若也。因此,一達到絕對的境界,則無始無明思想感覺,一切的一切全被承認了,但雖被承認而面目不同,昔之面目,假也;今之面目,真也。因此本來之面目怎麼可以一概而論耶。心經用十七個“無”字又加“遠離”二字,直把心法和色法掃除盡淨。
相對界欲執其思維感覺所自定之相對尺度,以繩乎絕對界而安在其能及乎。蓋絕對界中根本無此尺度,一切皆自安其位,如實自知。相對界曰:“我有動有靜”,而絕對界曰:“我有真如”;相對界曰:“我有生有滅”,而絕對界曰:“我有真如”;相對界曰:“我有染有淨”,而絕對界曰:“我有真如”;相對界曰:“我有一有多”,而絕對界曰:“我有真如”;相對界曰:“我有過去現在未來”,而絕對界曰:“我有真如”;相對界曰:“我有四方上下”,而絕對界曰:“我有真如”......直到相對界力竭聲嘶,頭暈腦脹,技窮智絕,當無以盡其所知之相之名之事于萬一,而絕對界則曰:“我連真如之相之名亦無。”安閑而自得,輕松而逍遙,安在其能相及乎。
漸教如樓梯,拾級而上,可造絕頂;頓教如電梯,機鈕一按,即達頂巅,故曰:“超越階段。”龍樹菩薩破邪顯正以弘揚大乘。破邪者,否定也;顯正者,承認也。不否認則無由承認矣。
真如之體不可說,故否定真如者,否定剛畢,則真如本體自顯。當真如體顯,則一切無非真如,故一切皆應承認,皆是絕對。
注 釋
注一、我執、法執、空執:
----我執:執實身體和腦筋思想,叫做我執。
----法執:對所知道的法界宇宙中萬事萬物,認爲是實性、實相,叫做法執。
----空執:打破我執、法執,見一切皆空,執這個空是實空,叫做空執。
注二、真如:是自性自心的別名,真實如自性的本體,叫做真如。
注叁、中道:普通的意思是沒有二邊相對,說得確實一點是“無所住”。好象:不住有,不住無,不住亦有亦無,不住非有非無,叫做中道。
注四、佛性:佛字是梵音,譯意是覺悟,自心有覺悟性,叫做佛性。
注五、菩提:是梵音,譯意是覺悟。
注六、不二法門:不二是表示自性的體用,遍時間空間,不能用思想思量,沒有相對,也不是一,能達到不二的修行法門,叫做不二法門。
注七、一佛乘:即是佛乘,法華經說:”無二亦無叁“,即是此意。
注八、苦觀:認爲一切皆苦,苦當然是苦,樂是苦的因,故也是苦。
注九、豁然大悟:不經過腦筋理解而真心突然開朗,自心的本體現行遍時間空間。
注十、一念無明:從無始無明(也是腦筋的無念)生起一念,叫做一念無明。
注十一、無始無明:是發生意識分別錯誤的根源,禅宗也叫它做話頭。
注十二、般若:是自性智慧的體用,不需經過大腦作意而自動隨緣應用,叫做般若。
注十叁、真我:即是自性,也叫真如佛性。
注十四、十方諸佛:在空間的一切佛。
注十五、無余涅磐:涅是不生,磐是不滅,涅磐的本體遍空間及時間,一切處一切時都不缺少,叫做無余涅磐。
注十六、無漏解脫:漏是習氣煩惱,得到自在而不存煩惱,叫做無漏解脫。
注十七、佛眼;鑒照遍空間時間,從不遺漏哪時哪處。
注十八、開眼的夢:人睡著時只有第六識(意識)活動,變現夢境,叫做閉眼的夢;醒時第六識和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同時活動,變現日常生活,叫做開眼的夢。閉眼的夢在睡足後會自醒,但開眼的夢不會自動醒,要參禅到見性才醒,也叫做覺悟。
注十九、阿賴耶識:第八識,亦名藏識,一切衆生由第六識領導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所作的善、惡、無記種子,皆儲藏在八識中。
注二十、參話頭:話頭是一句話的前頭,當尚未起念要說之前才叫話頭,起念要說,雖尚未說出口就已經是話尾了。如此,話頭即是一念未生時。參就是問這句話來刺激腦筋的不知。看就是看這不知的地方究竟是什麼。問和看同時進行,就是參話頭。
注二十一、定慧平等:定是體,慧是用。心不亂是定,用不差是慧。當定時就自動現出慧,有慧必是在定中,即是定外無慧,慧外無定,所以說定慧平等。
注二十二、菩薩:照梵音是菩提薩(土+垂),簡稱菩薩,意思是覺悟有情。因爲覺悟才能夠離苦得樂,專度衆生離苦得樂的人,叫做菩薩。
注二十叁、四乘:包括小中大叁乘,再加最上乘。
注二十四、大無畏獅子喉:是譬喻佛說法的威力,百獸都怕獅子,獅子卻不怕百獸。當佛說法時,不怕邪魔擾亂,故稱大無畏獅子喉。
注二十五、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身體的細胞由四大結合而成;受是領受悲喜愛憎的感情;想是思想;行是細胞和行爲的生滅變遷;識是腦筋認識分別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生滅現象。
注二十六、有漏:還有習氣煩惱,叫做有漏。
注二十七、四相:在圓覺經、金剛經和楞伽經中的四相(就是我們錯認自心的四種境界)有兩種:
1. 凡夫迷識的四相:
----執五蘊身是我叫做我相。
----棄我相執全人類,叫做人相。
----棄人類執全衆生,叫做衆生相。
----執有真實的時間,叫做壽者相。
2. 聖人迷智的四相:
----聖人心知有所證,雖證到很高的階位,但皆屬我相。
----進一階位,悟知不是我證,超越一切證,但還有能悟,叫做人相。
----又進一階位,了知能證能悟是我相人相,若到我相人相所不及之處,只有心了知,叫做衆生相。
----又進一階位,鑒照了知心也不可得,只有一清淨覺體,叫做究竟覺,一切寂滅,也叫涅磐。如果還住在涅磐上,則命根尚未斷,叫做壽者相。
注二十八、無修無證:自性的本體充滿空間和時間,現成的能力、神通和智慧本來具足同諸佛一樣,好象金礦裏的真金,只要除掉泥沙雜質,真金自現。衆生的佛性也是這樣,除掉煩惱習氣,佛性本體自現,叫做見性成佛,不是由修才成,由證才得,所以說無修無證。
注二十九、滅盡定:有兩種:
1. 四空天的滅盡定:已經滅盡一切妄想,但未到究竟,因爲還執阿賴耶識是我,尚未出輪回。
2. 阿羅漢的滅盡定:已經斷盡叁界的見惑和思惑,破了“人我”執,所以能脫離輪回。
《大乘絕對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