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绝对论▪P5

  ..续本文上一页法存在,所以说一切万物都是唯法起,唯法灭。除因缘离合外,一切都不存在。

   中乘用十二因缘来解释人生的过程(无明--一念无明,不是无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包括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循环的过程。

   无明即一念无明,因为不觉起念,生出各种活动叫做行,这一支是前世所做的因;识由行动而造成业识牵引去投胎。名色是在胎里起初色身尚未成就时,受想行识四蕴只有名字而没有形质。六入是六尘所入之处即是六根已经完成。触是胎儿出生后六根接触六尘。受是领受一切环境。这五支是今世所受的果;爱是对境生起爱欲。取是由爱而占有。有意思是业,就是今世造业后世受报。这三支是今世所造的因;生是随今世所做的业种子而后世受生。老死是已生后必然要老死。这两支是后世要受的果。(这是照古法解释十二因缘)

  佛法绝对中的辩证

   佛的世界观是成、住、坏、空。因为万物在生成和消灭的过程中,都在流转变化不停,是原始简单的辩证法。

   古时希腊人的辩证法,由于对世界的现象和各别事物之间的全部关系,尚未得到辨明,因此现在用佛法中的十二因缘来说明,比较会有更完整的体系。

   佛的辩证法是要提醒婆罗门和其它各宗派的立场和观念(就是指宗教的传统和神话),以便他们自己重新检讨。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 西元前535-475)说:“虽然正在安定,其实正在变化”这句话好象唯识学。他又说:“神是白天也是晚上,是冬季也是夏季,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饱也是饥,是一切对立。”他说的神即是一念无明而已。

   柏拉图虽然以为理念是本质的存在,也是物体和关系的现实原形世界。只有理念才是最高,最真实的,但他又说:“理念只可能从思维的概念中得到,绝不可能从感觉经验的概括中把握到真正的认识。”

   科学则不能只从感觉得到,必须从源头的思维辩证法才能得到,而柏拉图却认为离开感觉,全靠思维就可能得到绝对。

   其实,感觉固然不能达到绝对,思维也不能达到绝对。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关于现象变动的理论,在他的对立物学说中很清楚地反映出来,他的对立物统一的思想(好象不二),是这位希腊哲学家的伟大贡献。

   亚里士多德对于“有”和“非有”的思想,看成是一种统一的性质,他执拗斗争,但却不能进一步加以解决,他虽然要研究矛盾的性质,但没有跟着尽力去实行。

   西方哲学关于二元论和妥协性的论调,之所以会落入矛盾中,皆是由于未能真正达到绝对而产生出如此的结果。

   禅宗的祖师们都是实行家而不是理论家,他们最反对幻想或梦想,禅宗把一切心和物都变为绝对者、无限者,而且完全证实它们。

   斯宾诺莎实际的本体论,在本质上已经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它超越时间而存在,不运动,不变化,否定一切运动,只有实体变形的状态而已,实体本身却有不动的抽象性质,实体离开有限物的变化世界而存在,并且已经先行于此世界了。

   其实这个实体只是空想,所以才有这样的矛盾,因为这个本体是由思维生出,不是清净现成已有的绝对本体,所以不能达到绝对的自由。

   有人认为“理智越多,则离开事实越远;越合逻辑,就越违反自然。”这种认定合于相对的原则,因此有认主张用直觉,以为这样就可以接近真实。

   其实,直觉和理智同在一念无明的范围,直觉虽然比较接近原始的一念无明,但仍然不能进入绝对,因为在直觉和绝对之间还有一片茫茫的沙漠隔住,直觉无法通过。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Henri Bergson 1859生于巴黎)正是主张以直觉达到真实的人,他希求在东方玄学的方法里找出一条路线,但是他不懂佛教进入绝对的方法,同时又可能是因为误会了婆罗门的禅法,才有这种主张,他无疑的也失败了。

   人们常把看到的外面东西,自以为就是自然,其实自然这个名词,只是由那位有学识的名人制造而成为个人的自然而已。

   自然是什么?恐怕只有释迦佛才真正明白,只有佛才看清自然的本来面目,它藏身在相对宇宙的背后,它在人们的思想感觉界限范围之外,那才是绝对的本体。

   释迦佛称这个本体是佛性,是真如,是如来。说真如即是真实如本体,说本体即是本来如此。

   当一切事物从人们的感觉中解放出来,并恢复其本来面目(自性),那才是真正的自然。

   如果我们要见这真正的自然,唯一的办法是破毁相对的根源(无始无明),就会进入绝对自然的国土。

   法人蒲鲁东(Joseph Proudhon 1809-1865)说:“财产即是脏物。”我却要这样说:“思想即是脏物。”因为它使自性污染,它是清净自性的脏物。

   可怜的人们!为什么要拿你们的脏物来自豪呢?那些属于污秽又臭气熏天的赃物,可怜的苍蝇!你们为何永远不离开它?甚至失去生命也不肯离开?

  一念无明

   你要认识一念无明吗?

   当你快乐的时候,它便叫做“快乐”。

   当你痛苦的时候,它便叫做“痛苦”。

   当你悲哀的时候,它便叫做“悲哀”。

   当你愤怒的时候,它便叫做“愤怒”。

   当你“爱”的时候,它便叫做“爱”。

   当你“恨”的时候,它便叫做“恨”。

   当你“贪”的时候,它便叫做“贪”。

   当你“痴”的时候,它便叫做“痴”。

   当你“嗔”的时候,它便叫做“嗔”。

   当你“仁”的时候,它便叫做“仁”。

   当你“智”的时候,它便叫做“智”。

   当你感到“幸福”的时候,它便叫做“幸福”。

   当你感到“罪过”的时候,它便叫做“罪过”。

   当你......

   总之,一切都是一念无明的化身,一念无明变幻无常,是相对的,所以那些化身也是相对的。

   人们受一念无明的支配而全然不知,一天到晚喜怒哀乐变幻莫测,所以说“人们日用而不自知”。

   一念无明是由一念而起首,并发展成为复杂的、相对的宇宙。它包括生命、思想、感觉、欲望、意志、道德、仁义......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一直到返回无始无明为止,到此就只需要打破无始无明以进入绝对即可。

  

  论四相

   释迦佛把由于一念无明所感知的宇宙人生现象(相对宇宙)称之为“相”。相是相对的、变幻的、有漏的(注二十六)、有限的、不实的,因此使众生迷妄,这些都是要否定的对象。整个相对的宇宙和人生,以及认识方法论皆是相对的,也应该加以否定。

   相反的,释迦佛称最后的绝对本体为“性”。性就是佛性,又名“自性”“真如”,这些名词和西方哲学家的名词如:理性、性情、性质等的意义不同。

   这本体绝对的“性”,就是最后唯一的存在和真实,是第一原因,是不变的、无漏的、无限的、真实的,本来如此,故又名“如来”,是绝对肯定的,称为“绝对宇宙”。

   欲达到此绝对宇宙,必先将相对宇宙否定;欲否定相对宇宙,必须先找到无始无明的相对种子,相对根源,再将此最后的种子否定,于是无可再否定,便进入绝对。

   在印度大乘佛法发展的过程中,有一派主张由本体发挥的称“性宗”,另一派主张由现象导入本体的称“相宗”。

   其实,佛法最后的归属(即达到绝对宇宙之后)是本体和现象合一,性相不二,所以这本体绝对的“性”,释迦佛也叫它为“实相”,是指进入绝对时,“相”也变为绝对真实的了。但未入绝对时,相是相对的,不实的,是否定的对象。如果要进入绝对本体,必须把“相”否定,以达到“空”、“无相”、“无作”,才算获得初步的解脱。

   释迦佛把一切相大约分为四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总称为“四相”。四相在佛宣教时占着重要的位置,它代表相对宇宙和人生的一切现象,可用来解释人的内心和外境对宇宙万有所生的错误。例如:圆觉经所说的四相(注二十七)是专门用来说明和指出在修行时所误认的四种内心境界;金刚经所说的四相则同时涉及对度众生方面由四相引起的错误;楞伽经的四相则是用来批评外道所建立的执着。

   释迦佛这种做法非常高明而有系统,那是因为他亲自证入绝对后,把宇宙和人生,内心和外物完全看透,知道一切众生之所以走入歧途,沉沦苦海,皆因众生的执相,才用此法来击破它。

   人类自从会用脑筋和思想来观察一切,是经过一个历程的,起初是向外观察自然界的变迁,人事的变迁......其次是反过来观察人的脑筋感觉的本身的变化,就是观察他所用以观察工具的本身,这工具普通叫它做“心”。

   未见性时脑筋是假,世界万物由脑筋观察到的也是假。假+假=假 如果依照这样修行,结果还是假,故劳而无功。

   已见性时脑筋是真,世界万物是真。真+真=真 故不必修,所谓无修无证(注二十八),转识成智,相对世界变为绝对世界。

   我们想要得到佛学价值的正确估计,万不可着眼于体系枝节而须达其核心。佛的体系虽然分门别类错综复杂,而整个体系的中心思想,便是“佛性”(即绝对论),其余一切都是因此推演出来的,所谓四圣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三界之身......都是从这中心理论出发。

   柏拉图所以成为…

《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祖惠能与坛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