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绝对论▪P4

  ..续本文上一页论上的无,中乘的无是实际上的无。)

   由实验所得的“无”的境界就是无始无明的境界,这种境界好象纯一,所以很多人误认以为是究竟绝对的本体,但是这无始无明的境界,仍然存留最微细的习气种子,这些种子包括精神和物质,当隐藏不露时,好象空无一物,但如果被刺激,立刻就会发起一念无明,所以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是相对的,也即是有和无的代表,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一个是静一个是动,从体起用就是一念无明无明,从用归体就是无始无明,轮流循环,有生有灭,不是究境绝对的本体。绝对的本体是不生不灭,非动非静的。

   把无始无明误认为是究竟绝对的本体,释迦佛称它为“空执”,还需要打破这空执,才能达到究竟的本体也就是真如佛性。这种打破空执的方法,不是理论而是“实证”。(须要参究祖师禅才能实证。)

   这究竟绝对的本体如果不是真实达到,上述那些话就变成虚妄了,但我敢果断地说,这绝对的本体是真实可能证入的。释迦佛已经亲自证入这个本体,后来有许多祖师、行者也用释迦佛的这种方法证入本体。有大乘经典和祖师语录可以证明,每一代都有诸祖见性成佛,以至我本人(月溪禅师)之所以敢大胆如此陈述,也是因为我所证的和释迦佛所证的是完全一致。

   叔本华自己未能达到究竟的境界,是因为他不用大乘的方法去证实,而只靠思想感觉来推论,结果落入空无。他只知道究竟的境界是无意识、无观念、无世界,而误认无始无明的境界以为是究竟绝对的境界。他不知道当证入绝对时,则意识、观念、世界都回复得到肯定,都是绝对的存在。

   释迦佛的大乘经典中,常常表示绝对,历代祖师常用喝、打、怒骂的手段,也是表示绝对,他们相见时互相全盘托出,只可惜你不肯承当,不能领悟而已。释迦佛把绝对大乘直接禅法,传授给后代的人,都是他自证过的宝贵经验,如果你不肯跟着他的方法实行,就好象有钥匙而不肯打开箱子的锁,那怎么能得到箱里的宝物呢?

   有两句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记载在般若心经里,常被一般人误会,胡乱用来引证解释。依照心经的正意是“现象即是本体,本体即是现象”,因为现象的障碍,都变成绝对而不能分离,精神和物质到此时也都变成绝对的本体,至此唯心论和唯物论才丢弃从古以来两派的怨仇,而欢喜地合和成一,不再有差别,这是释迦佛伟大的功劳。现在我转述给大众看个明白。

   禅宗本来没有外衣,因为他们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如果一定要找出禅宗的外衣,则诸祖常用来接引后学的方便,如:喝、打、怒骂和那些记在禅宗历史中奇怪的举动和对话,就是他们无法可懂的外衣了。

   禅宗也是从相对进入绝对,是最直接的禅法,不需要多层的否定,只有最后一次的否定,那就是直接打破无始无明,直入绝对真如国土的禅法,但当你进入绝对后,那件无法可懂的外衣此时就可懂了,那些奇怪的举动对话,像:喝、打、怒骂等......原来只是用来直接表示绝对体用的,此时人生宇宙万事万物都成为绝对,都回复肯定。

   佛法发展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说明如下图:

   1. 小乘

   ----我执阶段

   ----主观唯物论

   ----相对范围

   ----修四圣谛

   ----在一念无明中

   ----声闻乘

   ----目的在断除六根

   2. 中乘

   ----法执阶段

   ----主观唯心论

   ----相对范围

   ----修十二因缘

   ----在一念无明中

   ----圆觉乘

   ----目的在断一念无明

   3. 大乘

   ----空执阶段

   ----心物合一

   ----相对范围

   ----修六波罗蜜

   ----到无始无明

   ----菩提乘

   ----目的在破无始无明

   4. 最上乘

   ----实相阶段

   ----非心非物

   ----绝对范围

   ----参话头公案

   ----真如佛性

   ----佛乘

   ----万德圆满无修无证

   大小乘区别:(大乘包括最上乘,小乘包括中乘)

   一、出发点不同:

   1. 小乘:由多苦的人生观、业感缘起出发,厌烦恼而求清净。

   2. 大乘:由慈悲的人生观、真如流露出发,以化他自在为职志。

   二、行为不同:

   1. 小乘:自利自度,只得消极的解脱,即以断灭烦恼为涅磐,为终局之目的。

   2. 大乘:自度度他,以积极活动的行为,得大自在为终局思想。

   三、境界不同:

   1. 小乘:止于现象界。

   2. 大乘:入于实在界。

   四、方法不同:

   1. 小乘:断六根、断一念无明,入断灭,禁欲主义。

   2. 大乘: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自在主义,实在主义(即真如),色心与法体俱恒有。

   五、理论不同:

   1. 小乘:考察止于现象,且认为有主客两实在,是二元论,并以感觉主义否定感觉以外之实在。

   2. 大乘:超越认识之范围,终极之实在,与现象界之实在一致,主客一如,真妄合一,是一元论,形而上的实在论。

   西方哲学只有两个阶段,我执和法执,都在一念无明的范围中,即是思维和理念。但思维和理念都是一念无明的化身,也是脑筋的作用。西方哲学的目的在于究理求知,所以不肯离开一念无明。因为若进入无始无明的范围,就会感到空空洞洞没有道理可以追究,也没有什么可以求知,这正好和他们目的相反,所以,从古以来的西方哲学家,还未曾有人进入无始无明的境界。不进入无始无明的境界就不能打破空执,也不能进入绝对。西方哲学家的目的是究理求知,而修持佛法的目的是了生脱死。西方哲学注重理论而佛法却注重实践,意思就是从一念无明一直进入绝对。

   有关科学哲学的学说涌出很多种类,从外表看来,好象比佛法更加丰富,但都属于相对的真理,尚未有人达到绝对,因为一念无明的本身就是相对的。

   佛法看一念无明虚妄不实,所以应该超越一念无明,而直入无始无明的阶段后,却又否定无始无明,以便达到绝对的本体,因此佛法最看重实行的方法。

   我执阶段是小乘阶段,小乘人认为“我”和世界万物都是实有,是主观唯物论,只向外观,即是一切都以外境来观察,所以他们的方法也是拿境物来做为对象。

   他们看世界万物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而人类是在生、住、异、灭的过程中循环不断,在此,他们发现相对的根源,一切都在生成和坏灭中,这是自然的矛盾也是无常。一切矛盾和无常生出苦恼和不安,他们想要冲过这层篱笆,以求不生不灭。对于人生,则希求了生脱死。

   他们认为要解脱生死的苦恼和矛盾,只有否定自我,但要否定自我就只有断除六根,因为一切苦恼都由六根招集进来的。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Lan Benesick 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认为:“要研究人类精神思维的一定形态,首先需要研究躯体的活动。”这观点和小乘人把苦恼归属于六根有相似之处。

   小乘阶段成立认识的过程是色、受、想、行、识,叫做“五蕴”(注二十五),也是以物为对象。色是外境的自然现象,受是六根收摄自然现象,想是受影响后产生思想,行是由思想而行动,识是由行动的经验而得到认识。

   声闻(闻佛声教而悟道,叫做声闻)两字也有唯物(声音)的意思,因为声音是从外进入的,所以属于唯物。

   断除六根的方法就是塞住思想感觉的门,使心里清清净净,不被外境影响。外境的现象是矛盾冲突的,若不能进入即是无“受”,同时把意根停止即是无“想”,那时,心里只存一念清净,这一念就是一念无明,它虽暂时停止,但仍旧不能摆脱身体的作用而被时间所限制。所以小乘人入定,虽然经过很长的时间,也不能永远继续维持下去,还需要出定,何况塞住六根的门时,仍需要一念清清净净以维持它,这也是费力的事。

   出定了就又回来坠在自我思想感觉的枷锁中,所以小乘人虽然要否定我执,但结果依然不能冲出我执的范围之外。(放下五蕴的我,又抱住涅磐的我)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把现实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世界的感觉,一种是绝对世界的理念(其实理念世界还是相对,尚未出一念无明的范围)。他希望超越感觉世界而进入理念世界,但他无法永远生存在他的理念世界中,结果依然落回感觉世界的枷锁里。

   柏拉图超越感觉的希望也好象小乘人,小乘人把思想感觉的门完全关闭,而柏拉图却在思想中开拓另一世界,以作为隐身之处。事实上,他所说的理念世界还是在一念无明的范围里,不过是从这边(感觉)走到那边(理念),结果也还是未能脱出人牢。

   小乘否定我执的方法已经失败,要到中乘的阶段否定我执的方法,才能得到完成。

   到了法执的阶段,中乘人见到向外观察是不对的,因为小乘断除六根的结果,仍不能超出一念无明的范围,因此回头向内心观察,见一切相对都从一念无明生起,在各种对立之间有一种连接的作用,互为因缘,离合不定,合则生,离则灭,好象身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四大五蕴一离散,身体立即消灭,身体消灭后“我”就无…

《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祖惠能与坛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